1、第四部分 环境保护,第十七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考点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5-,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6-,(2)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7-,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1.环境问题的表现 (1)概念: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
2、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资源短缺: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与有限供应矛盾加剧,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 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8-,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50年来,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
3、、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备受世人关注。,-9-,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10-,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
4、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3)规模的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11-,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12-,(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13-,2.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14-,考向一,考向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 典题研析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甲,乙,-15-,考向一,考向二,(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
5、,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6-,考向一,考向二,思路分析第(1)题,乙图显示,人类大力开发环境资源,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对抗,所以应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第(2)题,丘陵地区修建梯田,需要破坏当地的植被后进行耕种,因此会造成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第(3)题,由于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农业活动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放火烧山、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第(4)题,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及人口数量
6、的多少都是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因素。,-17-,考向一,考向二,命题立意 本题以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考生理解阐释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素养。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18-,考向一,考向二,整合构建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是对立统一的,该关系可用下面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
7、图来表示,图中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含义:,-19-,考向一,考向二,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20-,考向一,考向二
8、,即时训练 读某地四种不同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影响示意图(图中四条曲线所表示的是退耕还林、改良土壤、植被破坏、城市建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1-,考向一,考向二,(1)下列关于图中四条曲线代表的人类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破坏植被 B.改良土壤 C.退耕还林 D.城市建设 (2)城市建设过程中,洪水可以对城市产生更大的危害,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设使原有植被遭破坏 B.地面硬化使地表径流增加,城市经济密度大 C.城市中缺乏排水河流与通道 D.城市形成后,城市中降水量大增,且多暴雨,答案,解析,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危害 典题研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2-,考向
9、一,考向二,-23-,考向一,考向二,(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24-,考向一,考向二,思路分析第(1)题,人类排放氯氟烃类物质造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二氯化碳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森林所致。第(2)题,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
10、(经济)问题。第(3)题,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25-,考向一,考向二,命题立意 本题以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重在检测对地理因果关系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答案 (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26-,考向一,考向二,整合构建 1.环境问题的表现 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
11、同。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27-,考向一,考向二,-28-,考向一,考向二,2.全球性环境问题,-29-,考向一,考向二,-30-,考向一,考向二,-31-,考向一,考向二,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引起的,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32-,考向一,考向二,即时训练 (2014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
12、不断扩大。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33-,考向一,考向二,答案 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 该农业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湿地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