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题练透 2时间:20 分钟 满分:20 分(2019广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_,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 “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
2、_的路上!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
3、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解析 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 。成分赘余:“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 。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 。答案 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
4、妄中B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2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解析 根据语句内在的逻辑顺序判定。答案 C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B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C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D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解析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屈指可数
5、: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答案 C4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短信,语言有六处不妥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5 分)张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成功卫冕,这都是您慧眼识金并鼎力相助的结果。您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入圣,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今日一别如雨,谨祝教祺!_ _ _ _答案 “建树”词义太重,用词不当,应改为“提
6、高”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应改为“考上大学” 。“慧眼识金”自称“金” ,用语不得体,应改为“不放弃”(意思对即可)。“超凡入圣”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过于夸张,应改为“超越别人” 。“刮目相看”不得体,应改为“非常敬重” 。“一别如雨”形容离别以后再难相见,不得体,应改为“分别” 。5点滴爱心公益协会,是由在校大学生、社会各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的专业公益慈善团体。下面是其标徽,请说明构图要素极其寓意。(6 分)3答:_解析 此题注意同心圆造型、点滴爱心公益协会、英文,其意在说明点滴爱心和知识亦能有助公益事业,并带来无限希望。答案 标徽整体采用了同心圆造型,表保护和
7、关爱。环形上书“点滴爱心公益协会”的艺术字,下面是对应的英文,分别标明组织名称。中心图案为两只手托起一滴水,表珍惜、呵护之意;上面是打开的书本,又像张开的翅膀,与双手形成爱心形。其意在说明点滴爱心和知识亦能有助公益事业,并带来无限希望。【文化常识】【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 “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
8、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试】 也叫“童生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