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课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预习导引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2.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作用。知识点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2表现: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深度点拨 孝文帝均田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
2、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知识点二 繁盛的洛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修洛阳城和宫殿。2表现(1)洛阳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2)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商品种类繁多。(3)洛阳城规模很大,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4)洛阳是当时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四通市方便外商。归纳总结 孝文帝迁都后洛阳在北魏的状况和地位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都市,还是都城建筑艺术的典范,国内外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知识点三 北方民族大融
3、合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2(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3影响(1)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2)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思维导图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主题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影响【史料探究】史料一 以下是魏晋墓葬壁画图一 牵羊的少数民族少女 图二 耕牛图 (魏晋墓壁砖画) (魏晋墓葬壁画)史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
4、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的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 ,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内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史料三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3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北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
5、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2)根据史料二,概括北魏时期洛阳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3)据史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答案 (1)变化;生产方式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化。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2)表现: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中外贸易频繁。原因: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北魏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3)注重改革策略。迁都洛阳。【史论归纳】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历史影响(1)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适应了鲜卑等族封建化
6、的要求。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孝文帝在面临重重社会阻力的情况下,毅然进行社会改革。民族融合的适应环境。(2)历史影响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
7、基础。4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答案 C解析 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 “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
8、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答案 C解析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 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所以选择 C。A、B 不符合史实;D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 B解析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应选 B。4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
9、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5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答案 D解析 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反映。5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实际是指游牧民族,再结合“森林民族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迁都
10、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 , “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2)你认为材料二中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答案 (1)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1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民族大融合。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的社会情况,可通过材料来分析,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6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根据所学回答原因,可从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等作答。第(2)问判断张之洞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张之洞在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正确。根据所学来回答原因,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基础巩固1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 C解析 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
12、 A、B 两项,而 D 项与史实不符。2南朝某官员出使北方,目睹洛阳风貌后感叹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该材料直接说明了( )A北魏孝文帝改革卓有成效B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必要的C北方社会局势非常稳定D洛阳城的繁华、富庶答案 D解析 由题干中“洛阳” “富盛” “殷阜”等信息可知洛阳城的繁华、富庶。3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A改变了选官方式 B提高了官员俸禄C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 D积极向汉族官制
13、靠拢7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议定百官秩品” ,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D 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矛盾;B 项与材料无关。4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 C解析 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 两项表述有误;D 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5 “(公元 485 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
14、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以上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A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政治的清明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答案 D解析 从“均给天下民田”可知是均田制,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能力提升6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8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答案 C解析 从题干中两个
15、佛像的面部特征来看,前者有少数民族气息,后者汉族特征较明显,显然后者受汉文化影响,故 C 符合题意。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答案 A解析 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8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
16、统一)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答案 A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崛兴” “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9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17、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代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
18、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自我测评】(教材第 36 页)1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 、 “孝武帝” 、 “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提示 孝文帝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全方位的汉化。礼乐教化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直接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孝文帝为顺应汉化大潮,必须推行汉族礼乐教化。 “孝”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孝文帝制礼,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谥号多采用“孝”字也就不难
19、理解了。2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提示 给学生以合理的启发引导,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如饮食、音乐、体育运动、春节习俗等,可各抒己见。【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 36 页)看了材料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联系现实生活,看看身边还有没有这种现象?10提示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