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0.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949315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 课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预习导引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2.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知识点一 大变革时代1政治上(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2)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3)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变法。2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3思想上“百家争鸣”

2、(1)概况 儒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荀 子 认 为 要 “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墨 家 主 张 “兼 爱 ”、 “非 攻 ”、 “尚 贤 ”。 法 家 主 张 “以 法 为 本 ”, 认 为 除 国 君 外 , 都 要 受 法 律 的 约 束 。 )(2)影响: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知识点二 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必要性: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实现富国强兵。2可能性(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 ,吸引各方有识之

3、士。(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知识点三 强国之术21主要目的:实现富国强兵。2中心环节: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3主要内容阶段 内容(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赋役;凡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而致家贫者,罚没官奴;严禁私贩粮食,提高对商人的收税标准;以优惠政策吸引他国百姓来秦国开荒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 年)(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军功越大,爵位越高;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对私斗者,按罪处罚(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4、(2)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3)统一度量衡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 年) (4)“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禁止请客行贿之风,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推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共居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3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史料探究】史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用的牛形酒容器史料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诗经小雅北山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史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思考(1)根据史料二,指出生产关系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史料一说明其原因。(2)史料三体现了什么主张,其理论基础是什么?答案 (1)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主张:变法图强。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史论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经济上(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经济不断发展。2政

6、治上(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4(2)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3)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4)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掌握政权。3思想上私学兴起,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主题二 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探究】史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

7、论,不得为属籍。史料二 全国划为 41 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 (1)实行什伍、连坐法制度;奖励军功,按军功给予奖赐;重农抑商;推行县制。(2)趋势: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史论归纳】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 、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8、。(3)“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5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以下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可知 B、C、D 仅是对某一方面特征的概括,不是阶段特征。只有 A 全面地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2 吴子载:“

9、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 BC D答案 D解析 “政严” “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直接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答案 A解析 直接出发点即直接目的。秦孝公任

10、用商鞅实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6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C实行连坐制度 D按军功授爵答案 D解析 贵族的利益有两种:一是政治特权;二是经济特权。从题目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能损害贵族利益的只有 D 项。5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剽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11、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答案 D解析 秦国本是弱国,经商鞅变法后,加强军事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6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商君书境内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

12、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3)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答案 (1)特点:奖励军功,对杀敌立功者重奖。作用: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的7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严刑峻法,邻里连坐。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3)影响:功利之风盛行。认识: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形成重利轻义,好战嗜杀

13、的血腥世风,容易导致暴政。基础巩固1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B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 D解析 A、B 两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 项认为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是不正确的,错选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进行分析。变法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动决定的,故选 D 项。2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

14、断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故选 C。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授爵 D奖励耕战答案 A解析 实行县制,代替分封,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84毛泽东同志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说明他是“理想主义者”的变法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刑不避大夫C连坐法 D奖励耕织答案 B解析 “理想主义者”意为“不可为而为之” ,商鞅的阶级本质是地主阶级, “刑不避大夫”直接威胁到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是他被

15、“车裂而死”的主要原因之一。5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以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 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 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A BC D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倾邻国而雄诸侯” ,肯定了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而认为变法的结果是“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却没有看到阶级关系变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说法也不准确。6

16、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诸侯争霸酝酿了统一因素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答案 A解析 B 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C 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进攻,而不是新兴地主的武装夺权。D 项叙述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符。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能力提升7 战国策秦策: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9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

17、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统一度量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流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8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户数的增加,这有利于提

18、高政府的赋税收入。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 594 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 ,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克利斯梯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其重新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抽掉一些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罚,禁止

19、儒家学说传播。(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2)结合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答案 (1)异:梭伦改革禁止把公民沦为奴隶,而商鞅变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则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梭伦改革按财产分享不同的政治权利,商鞅变10法按军功授爵;梭伦改革扩大了民主的基础,商鞅变法加强君主专制集权。同:打击旧贵族势力;改革涉及经济、政治等各方面。(2)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商鞅变法措施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梭伦时期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梭伦改革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巩固雅

20、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学习思考】1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教材第 17 页)提示 (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器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

21、”的局面。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2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刑名”之学?(教材第 17 页)提示 “刑名”之学,即法家学说,其核心主张是奖励耕织,实行严刑峻法,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变法等。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指导思想之一,两汉以后,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自我测评】(教材第 20 页)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提示 变法共进行两次。第一次的主要内容: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 20 页)11结合材料请回答:1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粮食价格低,农民虽然辛苦但获利少;商贾获利,妨碍农业生产。2商鞅采取重农抑商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商鞅采取重农抑商措施的目的是发展农业,从而达到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