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高考语文 (江苏省专用),1.(2018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
2、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 音之许。,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 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 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情应更远”可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表达 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谁 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方法技巧 概括分析诗歌内容四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诗,
3、把握情感; 第二步,对应诗句,了解句意; 第三步,筛关键词,概括内容; 第四步,根据句意,简要分析。,2.(2017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
4、愿望, 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 (1)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 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 “空”“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2)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 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寓 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疑难突破 认为此题难答,多为不能理解诗人“系钓舟”是为何。因此,答题不能只关注尾联 本身,还要联
5、系前面相关诗句,如结合颈联的“空”“只”来理解。要能明白相关意象的含义, 如“钓舟”多跟归隐有关。另外,要扎实掌握相关手法,准确说清其表达效果。,3.(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 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
6、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 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解析 (1)词的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
7、无言”里,可归 纳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园”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这与作者人生经 历有关,有共鸣之意。 (2)“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老、 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 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
8、。,4.(2015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 而内);虚
9、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解析 (1)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概括 作者“开颜”的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作的顺序是前写新居外景,后 写新居内室。关键信息点有:“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认得诗 人”指志同道合。 (2)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居”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 松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
10、作者 亦是同好之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5.(2014江苏,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
11、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 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 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情感。先通读全诗,通过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或动作行为以 及侧面描写来把握情绪变化。第一句抓住“驱驰”和“闲”,第二句抓“空”字,第三句抓 “怪”字,第四句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此为以景作结,情在景中。 (2)通读全诗,诗歌并没有直接揭示受访者的隐士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一、二句写 隐者所处的环境,三句写隐者的生活(打鱼、砍柴),四句写作者
12、寻隐者不遇后回家时被雨淋湿 的情景。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一首诗描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门前正对着寒风侵袭、 铺满积雪的大山,暗示诗人清高的品性。第二首结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淋湿 的情景,侧面表达作者内心对寻访隐者的执着。注意题干要求“分别赏析”。作答时先从内 容分析入手,再分析表达效果。 赏析 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首句即扣标题中的“休暇日”,作者在官场忙碌劳累九天时间,好不容易得到一日的清闲,于是 兴致勃勃地前往寻访王侍御,没想到不遇而还,“空”字写出作者不遇王侍御后的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回家后想,以前一直奇怪王侍御的诗歌给人清冷的感觉,原来是因为他一
13、直 住在寒风侵袭、大雪满山的地方。结句暗示了王侍御诗歌风格的成因,侧面写出了对他的诗 风、人格的赞美之情。全诗中作者的情感起伏波折,乘兴而去,怅惘而归,转而悟出了友人诗歌 风格成因,也不虚此行吧。 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诗歌首句便揭示隐者的居住环境,城郊的人几乎没人认识这位隐者,住处用柴门做成,远处传来 悲哀的猿啼声。这两句侧面描写了隐者居住环境的偏僻荒凉与住处的简陋。江边白石铺成 的小路,只有打鱼砍柴的人经过,让人想到隐者的“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隐逸生活,最后写自己 访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大雨淋湿衣服,侧面写出作者对隐者的情深与执着。,1.(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14、,回答问题。(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1)
15、B (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 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受 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 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 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赏析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
16、怀。因事抒 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 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 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 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 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 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 欣慰和感动。,2.(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醉中所
17、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 (1)D (2)第一个“酒
18、”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 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 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 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 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
19、愁、作书泄愤的举 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 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 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 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 觉酣畅淋漓。,方法技巧 (1)理解诗句含意的方法技巧 鉴赏诗句离不开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了解诗句的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除了表面意思之
20、外的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 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 (2)鉴赏意象的方法技巧 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概括意象的特 点。 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 赏析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春 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成都,满以为可 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 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宴之中消磨时,光
21、;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急切地愿为消 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3.
22、(2018北京,14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 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 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
23、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24、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 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答案 (1)D (2)A (3)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 隽永,皆堪称“和缓”。,解析 (
25、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 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 解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 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 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 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 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
26、和缓”之感。,方法技巧 鉴赏艺术特色“三角度” 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及深层含意。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分析表达了作 者何种感情。,疑难突破 “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 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答案 (1)A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 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 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 (1)本题
27、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 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 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 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 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拔、 前赴后继的精神。肛,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
28、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 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 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际上要
29、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肛,6.(2018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0、(8分)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
31、”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 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 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 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
32、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 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 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 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 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答案 (1)“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
33、、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 “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 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 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8.(2017天津,1
34、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 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 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5、 (3)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 境。 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 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 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 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审题方法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
36、抒情方式和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 安石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 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理解体会画面的特点,进而概括情感。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 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 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疑难突破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以动写 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
37、、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 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而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 中在某一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 术效果。,9.(2017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
38、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 (1)BE (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 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 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
39、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 “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 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为国选才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体弱多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 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 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 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表现手法。,方法技巧 炼字、炼句题解
40、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和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 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 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双关、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 面描写结合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 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
41、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 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可知,为 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 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 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方法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
42、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 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答案 (1)CD (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不全是戏 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 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 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
43、态度。首 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 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 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 着喜悦之情。,12.(20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 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
44、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 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 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
45、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 (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 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 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 “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 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
46、沉寂沦亡 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 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 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 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13.(20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曹
47、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 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 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
48、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 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解析 (1)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 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 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 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句,然后思考“做了哪些铺垫”。“画工 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 风”形容玉花骢的神
49、奇雄俊。,14.(20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11分) 内宴奉诏作 曹 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 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 者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 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 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 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