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952428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PPTX 页数:175 大小:94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5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 (课标专用),一、(2018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 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 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 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 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 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

2、控制的权利,并且有 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 “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 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 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五年高考,题组一 课标题组,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 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

3、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 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 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 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 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 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 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 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

4、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 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 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 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 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一、 1.答案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应原文第一段,“在大数据时代 而记忆却成了常态”。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 的成本太高”于文无据。C.“隐私权”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都是为

5、了对抗大数 据”说法错误。D.结合末段内容可知,“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是数字 化记忆霸权,而不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对抗。 方法技巧 设误角度: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 答题方法: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间,然后仔细比对分析。 2.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结合全文及末段的“个人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甚至 限制我们的认同”可知,此项正确。B.结合后三段找到对应的关键词,如第二段的“隐私”,第 三段的“记忆”,第四段的“主体身份”可知,此项正确。C.结合文末出处及文章内

6、容来理解 写作动机,结合第二段的“被遗忘权”与第四段的“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 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可知,“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是正确的。D.“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理解错误。文章着重论证的是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文中虽然提及“我们的认同问题”,但并未“作出”“全新论证”。 解题技巧 判断论述类文本论点三要素 要素一,据位置判断,如标题、开头、结尾等。 要素二,据论题判断,结合段首句、高频词或选文出处等判断论题,据论题明确论点。 要素三,据论据判断,通过事实或道理论据等判断论点。 3.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结合文章

7、第二段分析可知, 此项正确。B.原文第三段有“在某种程度上”的条件限制,而选项却抛弃了这一条件,说法过 于绝对。C.与“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相关的内容在第四段,结合第二、三、四段可知,选项 正确。D.“中立”一词在末段倒数第二句,结合文章来理解,此项正确。 解题步骤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解题“三步骤” 步骤一,读懂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逐段或逐层概括文意的习惯,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作者观点及各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 能力。养成全神贯注、逐词逐句细读细品的习惯,对文中涉及的表明时间、范围、程度或,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或事物发展变

8、化情况等的词句,应该格外关注, 并随手勾画出来。树立整体理解的意识。碰到疑难词句,或与设问相关的原文语句,不要望 文生义或断章取义,而要联系有关语句所处的语境,结合上下文来准确理解。 步骤二,落实“三字方针”。一“读”,即读题干选内容,审清题意;二“找”,即“对题读文”, 找出各选项在文中的检索范围;三“比”,即比较各选项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 等现象。 步骤三,明确比对关系。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关系:比对逻辑关系。要了解几种常见的复句,如 因果、假设、条件、递进等,注意其所用的关联词语。比对语意关系。如部分与整体、已 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等。,二、(2017课标全国,13,

9、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 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 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 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 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 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 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

10、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 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 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 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 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 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 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

11、 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 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 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 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 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 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 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 变过程,成为

12、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

13、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二、 1.答案 A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

14、信息的能力。B.曲解文意。据第二段可知,此时青花瓷 上的中国画元素与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而选项却说“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扩大范围。据第三段第4句可知,“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选项却扩大为“明代社会 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D.强加因果。据尾段尾句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是当时社 会转型的例证,选项“从而”一词,却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误认为是推动当时社会转型 的原因。 2.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段在对元明两 代瓷器进行对比论证后,得出了“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的论点。 3.答案 B 本题考查

1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据第三段首句“一般来说” 可知,文中“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不是绝对的,但命题人去掉“一般来说” 后,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易错警示 说法绝对,三、(2016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 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 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 要素。在传

16、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 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 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 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 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 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

17、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 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 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 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 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 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

18、事目的。小说家 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 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 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 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 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 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

19、,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 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 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 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 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20、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 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三、 1.答案 B 原文第二段中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 明显,经历和见间是它们的共同要素”,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 无太大区别,选项错把形式差异说成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另外,“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 后的游历见闻”错,原文第一段的表述为“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 理把它们交给读者”,选项把“通常”去掉了,属于混淆范围。 2.答案 C 由文章第四段“一个故事的好

21、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 方式”可知,现代小说重视的是一个故事如何来讲,而非“不太注重”。此外“故事情节已不 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与“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之间也不存在因 果关系。 3.答案 B 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可知,“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有误,应是“这将降 低小说对故事的依赖”。 知识拓展 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要注意选项中的扩大或缩小范围、扭曲文意、混淆先后 顺序、胡乱组合等错误。所谓扩大或缩小范围,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 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

22、向引领。所谓混淆先后顺序,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 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个概念或说明 某个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错误选项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使组合后的信 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四、(2015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 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 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

23、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 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 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 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 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 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 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

24、时要把一个个 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 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 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 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 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 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

25、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 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 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 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 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 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 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

26、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 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 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 众对艺术品的接

27、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 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 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四、 1.答案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有误,原文是“艺术品的接 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答案 C “由于,所以”属因果倒置。 3.答案 B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应有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距 离艺术作

28、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有误,属无中生有。,五、(2014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 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 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 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 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

29、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 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 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 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 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 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 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

30、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 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 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 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 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 人员必须加入行会

31、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 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 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 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 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

32、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 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 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 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 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 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 要职责。

33、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 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 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 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 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

34、 法律对今人的启示。,五、 1.答案 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不正确,原文是“否则将 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易错警示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会落到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 置选项,往往具有误导性、迷惑性。能否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常见 的干扰点有:(1)混淆范围;(2)误划类别;(3)因果颠倒;(4)主次颠倒;(5)是非颠倒;(6)以偏概全;(7) 张冠李戴;(8)答非所问;(9)偷换概念;(10)断章取义;(11)已然与未然;(12)偶然与必然。 2.答案 B “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不正确,行会不属于政府机构。 解题关键

35、 在做题时,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把题目中的选项放在文章中进行比 对,找出不同之处。 3.答案 B 宋代政府“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错,“把关”的实施者应为“行 会”。,一、(2018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 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 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 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

36、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 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 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 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 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 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 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

37、世界文 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题组二 其他课标区题组,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 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 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 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 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 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

38、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 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 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 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 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 “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一、 1.答案 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应信息在第一段,由“诸子之学,兴

39、 起于先秦”“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 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此项表述正确。B.对应信息在第二段,由“照着讲主要是从 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 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对应信息在第三段,由“接着 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 统”“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可知 此项表述正确。D.曲解文意

40、。对应信息在第四段,由“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 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可知 此项中“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表述错误。 解题步骤 信息筛选整合题解题四步骤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正确)的一项是”,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 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将原文信息和选项进行对比,寻找细微 的差别。 步骤一:根据要求,确定目标。步骤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步骤三: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 并整合信息类试题的答案

41、均在文中,要准确找到选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从中筛选提取 信息。步骤四: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进 行对照,辨明正误。 2.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证与观点不照应,由原文第二 段前两句话“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 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 的差异”的表述是错误的。B.此项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C.此项是对文本第 三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D.此项是对文本第四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 知识归纳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42、方法的考查角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 的”表述错误。“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指“照着讲”,“进一步阐发”指“接着讲”。原 文观点是“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 接着讲的统一”。B.表述正确。原文第三段对此作了阐述,“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 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

43、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 建构与发展过程”。C.“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照着讲的 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 源”。D.曲解观点,“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表述错误。原文观点是 “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 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方法技巧 比对法解答曲解观点题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

44、文的状语、定语、补语等,改变其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 意)、“凑”(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的过程中,删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这些词语改变以后,选项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来说,选项中如有 下面这些词语,我们要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 词(如“都”“所有”等),看它是否有扩大或缩小外延的情况;推断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可能”“似乎”等),看它是否存在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错 误。比对关系。看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

45、原文意思,是否合理。,二、(2018课标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 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 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 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 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 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

46、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 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 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 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 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 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 题

47、;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 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 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 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 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 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 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 潜力。启

48、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 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 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二、 1.答案 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或然当必然。原文第二段中“片面地 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会”字说明这是一种可能,但选项说成“使得 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属必然。B.第三段中的两个“即使,也”说明无论是正在崛 起的

49、城市还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都需面对秩序与稳定、活力激活的问题,都需要有制度弹 性,故正确。C.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D.不合文 意。文末说文明弹性“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但并没有说是“根本 原因”。 答题步骤 三步练就“火眼金睛” 第一步,还原,把原文中与选项表述对应或相关的句子找出来;第二步,比对,两个指头同时使用, 一个指头指向选项,一个指头指向原文,同步阅读、比对;第三步,辨析,对选项表述和原文表述 有出入的地方,从内容、逻辑两个方面细心辨析,发现错误。 2.答案 C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第二段运用的

50、论证方法是 理论(道理)论证,“目前,人们更多地占有物”指出了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表述正,确。B.第二、三、四段分别论述“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这是区分了“文 明弹性”的层面;第三段围绕着正在崛起的城市和已发展起来的城市进行论述,这是区分了城 市体发展的阶段;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故表述正确。C.无中生有。 “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错误,从论证内容上看,文章对“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 弹性”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并未涉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D.最后一段论 述表明,保持“文明弹性”是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基础、途径,表述正确。 方法技巧 论述类文本“三位一体”阅读法 (1)勾画论点、论据。 (2)标出关键词。画出有助于理清内容、包含提示信息的词语,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 辑错误的词语,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3)思考三类关系。思考概念(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 系。 3.答案 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是文明 弹性的三个方面,三者并无必然联系。B.根据第三段内容,崛起中的城市和已发展起来的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