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952432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PPTX 页数:105 大小:69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课标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 (课标专用),一、(2016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 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 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 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 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 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

2、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 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五年高考,题组一 课标题组,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 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 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 分。使用吴先生的方

3、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 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 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 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 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

4、数学上的一 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 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 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 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 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 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 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

5、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 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 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 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 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 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

6、己 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 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 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 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 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 域

7、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 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 拓创新,取得巨大

8、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 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 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一、 1.答案 BE A.“他才打消了转系念

9、头”过于绝对,文中表述的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 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C.拔高了人物形象。D. 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2.答案 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 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解析 可以从吴文俊扎实的数学功底、创新的品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三个角度思考。 3.答案 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 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

10、和训练数学思维。 解析 首先,要找到答题区域,文本第四段开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 得”,说明答案就在这一段。其次,认真审读本段内容,划分层次,筛选关键词句,组织答案。 思路分析 先要锁定答题区域,对段落进行简单划分,分出层次,然后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 分条作答。,4.答案 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 念的形成;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 件;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吴文俊富有生 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解析 本题考

11、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探究时,要到文中找到吴文俊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 这些事例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关键信息散布全文,应认真筛选。 方法技巧 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探究分析必须与原文有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 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二、(2015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 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 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12、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 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 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 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 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

13、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 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 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 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 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

14、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 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 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 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 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 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 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

15、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 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 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 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 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 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 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

16、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 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 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 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 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 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

17、;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 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 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 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 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

18、大光荣,唯一放 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 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 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 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 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

19、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 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 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二、 1.答案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A.原文并没有说戴安澜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熟读成诵,“自幼”“常常”“以此 激发自己”等均于文无据。B.略有错误,放心不下的还有父母。C.曲解文意,“提议”有误,原 文第5段第2句说“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 答题步骤 多选题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选项,

20、提防陷阱;第二步,投石探波,找准区间;第三步, 文题比对,检验信息。 2.答案 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勠力同心,共赴国难;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 是少有的爱国志士;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每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 回答此题需找到信息所在区间(第2段),重点词句在戴安澜的语言描写中有体现,如国共 合作、写过真实感人的报道、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等。 思路分析 回到原文,逐层浏览,找到有关信息,再整合这些信息组织答案。 3.答案 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 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

21、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每答出一点给3分) 解析 涉及的历史人物为诸葛亮、秦始皇,结合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当时的情状,阐述戴安澜的 志向。需注意写出自己的理解。 4.答案 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 胸怀坦荡;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 具文韬武略;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如 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回答此题不但要分析原文,还要注意相关链接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戴安澜

22、的品格精神,重 点分析4、5两段,多侧面多角度总结日军佩服戴将军的原因,此题需分条陈述。,三、(2014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 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 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 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 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 植

23、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 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 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 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 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 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

24、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 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 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 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 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 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 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

25、森林的新 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 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 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 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 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 内,带病编写出一整

26、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 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 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 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 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 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

27、、中央大学 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 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 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 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 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

28、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 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 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 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 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 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29、)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三、 1.答案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错误。B.“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 国”错误。E.“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变“未然为已 然”,原文是“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答题步骤 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 题确定

30、范围、角度、要求;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 求整合。 2.答案 现实因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 意使他深受感动。(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思想基础: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 民族富强奋斗终生。(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解析 根据题中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现实因素体现在第五段,思想基础体现在相关链接,然 后筛选整合,分条概括作答即可。,3.答案 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 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

31、辛勤工作。(每答出一点给2 分) 解析 认真审读题中“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作答时要紧扣题中 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4.答案 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改变中国农业的 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新中国农林业的 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首先围绕题中“哪些突出表现”准确筛选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解题关键 题干明确要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 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

32、答,但不能漫无边际。要求立足现实,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 考,发表看法。论点要站得住脚,道理要清楚,有说服力。,一、(2016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 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 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 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

33、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 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 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 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 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 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题组二 其

34、他课标区题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 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 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 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 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 “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 来,将自己彻底

35、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 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 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 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 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 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

36、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 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 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 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 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 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 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

37、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 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 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及其评论) 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 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 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

38、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 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 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 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 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

39、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 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一、 1.答案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B.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是他的第一个 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C.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在原文第四段,文中只是说“1985年的泰 国之

40、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并没有说他做出了“错误判断”;结合文意可知,那应该是他受刺 激后的一种觉悟。E.“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推断错误,陈忠实在创作生涯 中也有困惑的时候,不能绝对地说是“一帆风顺”。 2.答案 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 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解析 首先在原文中找到“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这一信息所在之处;然后找 到相应的答案所在范围(第三、四、五段);最后筛选出相关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整合

41、起 来。 3.答案 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 认真审题,理解句子。应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拆开来理解:“属于陈忠实 的句子”是什么句子?“属于陈忠实的句子”为什么能“永留人间”?结合材料,围绕这两个 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即可。 解题关键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是带有作者鲜明情感的句子,充分肯定了陈忠实 先生文字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明确表达了对陈忠实先生的悼念之情以及对陈忠实先生文字的 敬仰之情。答题时要结合作者态度和文本内容,鉴赏要全面到位,评价要合情合理。 4.答

42、案 关系:“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 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从中山装所 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 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 学巨著。,解析 第一问要求阐述“剥离”和“寻找”的关系,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陈忠实要“剥离” 什么,即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摆脱封建残余桎梏”“从信奉多年的 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进而弄清他要通过“寻找”获得什么,即“获得精神解放”

43、“在思想上打开自己”“重建自我”。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回答第二问“有哪些表现”,则要纵观全文,从重点段落中筛选出相关内容并加以概括,如第三 段的开头句,第四、五段的结尾句。要言之有理有据。,二、(2016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 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 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 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

44、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 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 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 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后回 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 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 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 愿“速于成书,躁

45、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 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 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 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 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 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

46、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 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 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 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 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

47、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 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 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 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

48、,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 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二、 1.答案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A.“顾炎武不顾家庭”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他将家事稍作安排”。C.日知 录音学五书是否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写就,文中并无表述。E.“唯其如此,才成就 了他的著述事业”,根据原文内容,并无此因果关系。 思路分析 分析和概括题,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

49、,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对传主的 经历事迹、思想性格的概括;对传主做出贡献、取得成就或形成个性品质的原因的分析; 对创作手法、重要语句的含意或作用的赏析;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一是从对应角度出发,将人物与行为、人物性格与呈现方式、人 物生平与时代背景等进行连线对应;二是划定区域,明辨细节,搞清楚选项表述与文本表述的差 异;三是了解常见错误类型,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主观臆断等。 2.答案 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严 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点2分) 解析 有关日知录的成书

50、过程的叙述,集中在文本第2段。此段一开头便总写日知录,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文段中“不断增改”及六年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说明他“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体现他“务本求真”;“一旦发现前 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体现他“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 “供后人研讨”体现他“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的实事求是。将这些信息整合即可。 3.答案 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经世致用,学问广 博,开一代学术风气;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点2分) 解析 根据题意,作答方向有二:一为经师,二为人师。信息基本上集中在第3段及相关链接 中。论语为四书五经之一,那么“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 的治学宗旨”便是他成为经学大师的原因。段落中间“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是个重 要提示,其前面的“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即为具体阐述。相关链接中可筛选 概括出“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 解题思路 一是准确理解题目要求的两个方面:“经学大师”是指顾炎武的治学方面,包括态 度、方法和成就;“世人楷模”是指其德行方面,其处世之道。二是要注意联系全文以及相关 链接材料的内容,从中找到依据来分类概括并进行简要分析,要兼顾“治学”“德行”两个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