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pptx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953792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19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一、自然科学文阅读,(一)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

2、(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

3、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平面固定后,同卫星取样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

4、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有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答案】 B (A选项中提到3000这个数字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文中主要是指今天科学家在世界海域中所投放的漂流浮标数目,它并不属于“阿尔戈斯”方案。C选项中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不能控制浮标的工作,这可以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了解到。D选项我们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绘制海洋气象图是科学家的一个愿景,也不属于

5、这个方案。这道题就是典型的选项与文章比照得出结果。),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答案】 B (A选项相关文句在第二段第一行可以找到。C选项可以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D选项可以在文章第四段最后一行中找到。B选项主要看文章的第二段,根据常识我们也应当了解

6、,海洋在与大气层的关系中怎么可能仅仅是被动呢?它们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道题难度系数并不高,还是考查选项与文章相关文句比照。),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没形成宜人的气候。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答案】 A (B选项调控热带海洋洋流本身

7、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C选项人们也无法因为关注“锁孔”而达到预报全球气候变化。D选项“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的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二)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

8、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

9、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

10、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答案】 D (涉及的信息区域就集中在第3段,仔细审读,“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 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

11、结合的结果。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答案】 C (审读题目,“承接顺序”四个字提示我们要注意文中表述的不同时期,不同成果的对应关系。A项信息点在第2段“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结果”,“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了。B、C相关句子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传导过程。”B

12、项“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又把时间弄错了。D项相关句子为第4段“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受体家族”,错成了“得知过程后”。),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答案】

13、A (A项其推断与文章最后一段文意完全吻合。B项王安石和阿克塞尔,一个是文学家代表,一个是科学代表,并不能得出“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这种啼笑皆非的结论,根本没有因果关系。C项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不可能有“万种”,强加因果。D项根本没有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三)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

14、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

15、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与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

16、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C.从地质史上看

17、,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答案】 A (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形成了沙尘暴,并没有解释到沙尘暴的含义。D项说“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也是说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也不能算是对沙尘暴的解释,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形

18、成的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些都是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应该选A。),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答案】 B (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文中的原意

19、,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沙尘暴并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应该是理解错误的选项。C项除“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原文的意思,也可以排除。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对原文作了一些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也可以排除。),3.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

20、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答案】 A (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等,这些信息,足以提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有关,与人的活动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显然应该是纯自然状态下造成的内容。B项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这些变化显然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应该是

21、原因之一。C项说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显然也与人的活动有关,也可以排除。D项“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生成速度”,也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也可以排除。只有A项“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因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该选A。),(四)食人鱼 食人鱼,又称食人鲳,学名纳氏锯脂鲤,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巴西。鱼体呈卵圆形,侧扁,尾鳍呈叉形,成鱼体长多在150毫米200毫米之间,个头大的可达450

22、毫米,体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下颚发达有刺,牙齿锐利,三角形,呈锯齿状排列,口撕咬力强。在巴西,食人鱼俗称“皮拉尼亚(Piranha)”,这是印第安图皮族语,意为“割破皮肤的”。印第安人常将食人鱼的牙齿当小刀来使用。 食人鱼对水质要求不高,喜欢弱酸软水,生长适宜水温为2228。食人鱼体质强壮,繁殖力强,易于饲养,但不能与其他鱼共养。食人鱼以凶猛闻名,俗称“水中狼族”。食性杂,群体觅食,猎食水中任何移动的东西,尤其对血腥味敏感,任何一点血腥味都会激起大群食人鱼的疯狂攻击。有一次,巴西有只游船不幸在河中倾覆,脱险的人亲眼看到溺水而死的同船之人被食人鱼团团围住啃食,其状惨不忍睹。另据

23、报道,成群的食人鱼能在十几分钟之内将不慎下河的水牛啃噬成一副骨架!尽管食人鱼尖牙利齿,凶悍无比,然而,它们在巴西却形不成气候,因为那里有众多的天敌在等着它,如鳄鱼、河豚、水蛇等。而且,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水中动物都有了对付食人鱼的本领,比如有些鱼浑身长满了刺,使食人鱼不敢轻举妄动。也许正是这些原因,凶猛的食人鱼才没有在巴西肆意繁衍蔓延,保持了生态平衡。由于巴西有关部门在对该种凶猛鱼类的进一步管理方面并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措施或条例,因而此鱼目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出口到其他国家。 在我国,食人鱼咬伤饲养人员和养鱼爱好者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国科学院、广西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几位鱼类学、生态学专家一致认为

24、,食人鱼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都能找到适宜繁殖生长的气候条件和水体,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必将打破现有的生物链,威胁土著鱼类并破坏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的破坏是不堪设想的。同时,对我国渔业资源和生产会造成重大损失。 在国际上,对外来物种的管理相当重视,有一系列的国际性、地区性的条令法规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第八条规定:必须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关于地中海特别保护区的巴塞罗那公约附加议定书(1995年6月10日)规定,禁止引进可能对公约使用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和当地物种造成有害影响的物种。目前,美国已有21个州禁止养殖食人鱼,同时,还专门成立了

25、由联邦环境保护局、农业部和国防部等10个部门组成的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委员会,制定全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计划。 目前,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已经迅速作出反应,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立即着手对食人鱼进行调查,实行相应的管理举措,禁止非法养殖、经营食人鱼。据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物种引进,确保生物安全。,1.下列对食人鱼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食人鱼是一种原产于南美巴西的尖牙利齿、凶悍无比、富于攻击人类的杂食性淡水鱼。B.食人鱼是一种体长150毫米450毫米、以食人为主的淡水鱼类,它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C.食人鱼是一种原产于南美业马逊河流域的、具有尖牙利齿、性

26、情凶悍无比、富于攻击性的杂食性淡水鱼。D.食人鱼下颚发达有刺、牙齿锐利、三角形、呈锯齿状排列,口撕咬力强,这种鱼性情凶悍,只要有一点血腥味,都会激起它们疯狂的攻击。,【答案】 C (A项“富于攻击人类”太绝对化,它主要是攻击水中有血腥味的东西,例如其他鱼类、下河的水牛等。B项“体长150-450毫米之间”的体长上限与下限太绝对化,原文有“多在”等字眼。D项“只要就”的条件关系不准确,充分条件是“有之必然,无之未必然,”从文意可悟出:偶受轻伤而流血的鳄鱼等天敌,它不敢攻击,没有血腥味的物体它也会发起攻击,如文中讲到“任何移动的东西”它也会发起攻击。),2.对“水中狼族”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27、)A.说明食人鱼对目标的攻击具有群体性。 B.说明食人鱼富有攻击性,性情凶悍无比。C.说明食人鱼对水生动物都构成威胁。 D.说明食人鱼尽管食性杂,但以食肉为主。,【答案】 C (“对水生动物都构成威胁”不对,如它无法威胁天敌鳄鱼、河豚、水蛇等。),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土著鱼类没有对付食人鱼的特殊本领,如果食人鱼流入我国南方的江河湖泊,那么当地的鱼类将面临威胁,现有的生物链也将被打破。B.尖牙利齿、凶悍无比的食人鱼一旦流入我国的自然水域,那么我国的渔业资源和生产会受到重大损失,生物的多样性也将遭受巨大的破坏。C.凶悍无比、嗜杀成性的食人鱼如果进入我国南方

28、江河、湖泊,那里的各类水生动物都将遭受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也将遭受破坏。D.食人鱼如果进入我国自然水域,若干年后,我国在自然水域开展的水上运动、水上旅游都将遭受难以预料的重大影响。,【答案】 A (A项可以从原文相关内容悟出。B项“我国的自然水域”范围太宽,由于食人鱼的适宜水温为2228,松、嫩等水域就难以生存。所以据文意,“自然水域”应指南方的。C项“各类水生动物”应包括鳄鱼类,鳄鱼是不怕食人鱼的。D项有与B项相同的毛病。),(五)中微子 在微观世界中,中微子一直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过客。中微子产生的途径有很多,如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以至于地球

29、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等。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它可能是构成我们所在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但由于它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它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 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约120名研究人员在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的领导下参与了对中微子的研究。他们在神冈叮地下一公里深入废弃的锌矿坑中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水池,装有5吨水,周围放置1.3万个光电倍增管探测器。当中微子通过这个水槽时,由于水中氢原子核的数目极其巨大,两者发生撞击的几率相当高。碰撞时产生的光子被周围的光电倍增管捕获、放大,并通过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供科学家们分析。,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中微子有三种形态:电

30、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其中只有前两者能够被观测到。研究人员在6月12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535天的观察中捕获了256个从大气层进入水槽的缪子中微子,只有理论值的百分之六十;在实验地背面的大气层中产生、穿过地球来到观测装置的中微子有139个,只剩下理论值的一半。他们据此推断,中微子在通过大气层和穿过地球时,一部分发生了振荡观象,即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变为检测不到的陶子中微子。根据量子物理的法则,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只有在其具有静止质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其结论不言而喻: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1.对中微子的论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微子可以从一种形态

31、转换为另一种,但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B.中微子与水中氢原子核碰撞会产生光子。C.中微子在通过大气层和穿过地球时,就会产生振荡现象,全部变为检测不到的陶子中微子。D.中微子在实验中穿过地球来到观测装置的数量低于理论值。,【答案】 C (“全部”不正确,应为“一部分”。),2.最能支撑“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这个结论的实验证据是( )A.量子物理法则。B.中微子在通过大气层和穿过地球时发生了形态转换。C.捕获的256个缪子中微子,只有理论值的百分之六十。D.捕获的139个中微子,只有理论值的一半。,【答案】 B (由最后一段倒数第三句可知。),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32、中微子只有通过大气层和穿过地球时形态会发生转换后,才使它具有“不可捉摸”的特点。B.目前,科学家确认并能够观测到的中微子有三种形态: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C.中微子是构成我们所在宇宙最常见的粒子之一,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D.在实验地背面的大气层中产生,穿过地球来到观测装置的139个中微子是电子中微子或缪子中微子。,【答案】 D (A项“不可捉摸”指的是“穿透力极强一种”;B项陶子中微子不能够观测到;C项第1自然段把大多数科学家可能性推断说成了肯定性的事实。),二、社会科学文阅读 (一)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

33、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

34、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

35、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1.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6、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骼、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答案】 B (A项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囊胚中”而非“囊胚外表”。C项人类胚胎干细胞是细胞群,而非细胞。D项成人身上有干细胞,但不是胚胎干细胞。),2.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B.成年干细胞

37、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答案】 A (成年干细胞分布在什么地方并无科研价值。),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答案】 B (在体外培养时,因为改变条件,其分化方向改变,并非“不确定”。),(二)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

38、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

39、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

40、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1.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41、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答案】 B (题干所谓“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不只是关于“茶马古道”的定义的问题,也涉及“茶马古道”的作用和意义,从文章第1段来看,“茶马古道”源自“茶马互市”,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可见“茶马古道”包含三个含义,一是发生于汉藏之间,二是茶马互易,三是贸易通道,A项所说是正确的。C项

42、谈的是“茶马古道”在元代的发展,符合第4段所说“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的意思,也是正确的。D项与文章最后所说“茶马古道”“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的意思完全符合,正确总结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B项是错误的一项,该项说“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而在文章第2段说的是“补充军费之需”,二者的意思显然不一致。),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

43、迫切需要。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要。,【答案】 D (该题集中考查对宋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的理解,实际上也就是考查对文章第2段的理解。该段分析说: “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A、B、C三项正确表述了上述意思,D项的内容在文中找不到根据。),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满足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

44、畜。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答案】 C (文章提到藏族重视“茶马古道”的情况时,既指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也指出“到了清代,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的需求也开始增加”,可见藏族也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故C项错误。),(三)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

45、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

46、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符号,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

47、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有“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

48、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很有特色,共同构成

49、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答案】 C (A项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根据对第一段的理解,中国经典不等同于“经”。B项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无中生有。D项“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的表述错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答案】 B (B项中“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儒家包括“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但并未说他们只关注政治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