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95723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1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GB 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GB 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GB 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GB 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GB 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如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眼、面、手、足的残疾。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风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保健机构、 卫生防疫机构对麻风病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根据麻风菌侵犯皮肤、 上呼吸道粘膜和外周神经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皮肤损害组织液涂片的细菌学检查和/或皮损活检的特异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麻风病。 3

2、 诊断标准及分型 3.1 诊断标准 3.1.1 慢性皮疹。 3.1.2 局限性麻木(温、痛、触觉障碍)。 3.1.3 外周神经粗大。 3.1.4 组织切刮涂片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3.1.5 皮损活检有特异性病理变化或侵犯皮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疑似病例:具备 3.1.1,3.1.2,3.1.3 任何两项。 确诊病例:具备 3.1.1,3.1.2,3.1.3 三项或疑似病例加 3.1.4或 3.1.5。 查菌及活检方法见附录A。 3.2 分型 麻风病可分为 5 个逐渐移行的类型: 由免疫力强的结核样型(TT)至细胞免疫力低的瘤型(LL), 其间有免疫性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

3、(BB)和界线类偏瘤型(BL)。此外,早期麻风皮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称未定类(I)。 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WHO TRS 675,1982)将五级分型归纳为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包括LL,BL,BB及部分BT)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包括I,TT及部分BT)麻风。各型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见附录B。 4 治疗原则 为了迅速消除传染性、缩短疗程,防止耐药性和复发需要用多仲杀菌药物联合化疗(MDT,Multidrug therapy),治疗方案见附录F。 部分患者在治疗的前、 中后可出现免疫变化, 临床上称麻风反应。对麻风反应及时予以抗炎症治疗,防止畸残,但不能停MDT。麻风反应

4、的症状及处理见附录G。 5 停药后监测、临床治愈标准和复发判定 5.1 停药后监测 各型麻风在完成MDT疗程后, 均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临床(包括附录D内容)和细菌检查;MB连续 10 年,PB5 年。停药时应嘱患者在出现新皮损或原有皮损红肿、 有外周神经疼痛或者麻木区扩大时应及早主动就诊,以便及时判断是否出现了麻风反应或复发,并予以适当治疗。 5.2 临床治愈(非活动)标准 MB完成疗程后,在监测期内活动性症状(皮损红肿、外周神经粗大、疼痛)消失,细菌指数持续下降 ,至阴转后再每三个月查菌一次,即在 6 个月内连续三次阴性;PB治疗后活动性损害消失,皮肤查菌仍为阴性者,即可判为临床治愈。对临床

5、不活动者仍应完成每年一次的临床和细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麻风反应或复发。 5.3 复发判定 患者经治疗达到临床不活动后,又出现麻风病的活动性症状和/或皮损查菌又呈阳性(某部位皮损查菌又较停药时增加2),或者皮损活检又重现特异性麻风病理改变时即为复发。 当疑为复发时应核实服药是否规则,并应注意与I型麻风反应(见附录C),或与其他皮肤病鉴别。临床不活动的病例查菌阴转后又呈阳性时,必须认真核实前后查菌结果。 诊断复发须经省级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进行临床、 细菌和组织病理的检查,加以确认。如确为复发,应在重复MDT(MB重复三联,PB由二联改为三联)前做活检,并由指定实验室接种鼠足垫,以确定菌株是否对MDT

6、中的某种药物耐药,然后再决定是否更换治疗方案,在活检后应立即开始MDT,判断复发前后仅宜做一次活检。 6 麻风畸残临床分级 麻风患者在外周神经受损的情况下, 可出现相应部位皮肤麻木和肌肉麻庳,神经功能检查和畸残分级见附录C。对所有麻风患者均应进行眼、面、手、足自我保护,以及受损神经相应部位肌肉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7 防治管理 为了早期发现病人,避免残疾发生,在各种体格检查中均应有检查麻风病的内容,即:在室内自然光线条件下,仔细检查全身皮肤有无麻木性皮疹和外周神经粗大等情况。如有可疑体征,应请皮肤科会诊。对可疑皮肤损害的边缘应刮取组织液,涂片做抗酸菌检查和/或做皮损的病理检查。 没有麻风专业机

7、构的地/州和县应在防疫站内指定专人负责日常麻风防治工作(临床、细菌检查、组织活检、治疗、疗后监测以及接触者定期体检等),并向省或地/州上报流行病学统计、向基层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并对患者家属/接触者在治疗和 监测期应每年查体一次。我国的麻风防治指标见附录E。 8 消毒方法 麻风菌尚不能在体外培养,其生长活力低于结核菌,勿需特别防护和消毒。检查病人后仅需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污物可煮沸(30min)、曝晒(2h),常规消毒可与结核菌类似(用 75的酒精或 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 12h),只要尽早发现病人,予以联合化疗,即可立即阻断传染。 附录A 麻风菌检查法及麻风病理标本的送检 (补充件) A1 查菌

8、 A1.1 标本制备 除常规部位如耳垂、眶上及颌下外,要在 23 块活动性皮损的边缘上取材,共 56 处;以 75酒精棉球擦拭皮肤后,用左手中指和食指将皮肤捏紧,使变苍白,右手持消毒手术刀,用刀尖切一长5mm,深 23mm的切口,然后转持刀柄 90,来回刮取切口边缘和底部的组织液,再均匀地按顺序在清洁的载玻片上涂成直径 57mm的薄膜。刮取时应注意防止带血;每切刮一部位后,均应将刀尖拭净并以酒精火焰消毒;每名病人应换一新刀片以避免交叉污染和感染;取完一名患者的标本后,应将载玻片的反面放在酒精火焰上来回晃动23 次以固定之,然后标记病历号及取标本日期,放入玻片盒内,防潮、 防尘、 防日光, 在三

9、日内连同送检单送化验室做抗酸染色检查。 A1.2 抗酸染色 A1.2.1 在玻片涂膜上滴加石碳酸复红染液, 置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出蒸气,稍停,再热;反复三次,共历 35min,清水缓缓冲洗;注意切勿使染液沸腾或干涸。 A1.2.2 加 1盐酸乙醇液脱色 1/21min,至无红色脱落,再用流水缓缓冲洗;切勿直接冲涂膜处。 A1.2.3 用 0.3美蓝水溶液复染 13min,然后流水自片端缓缓冲洗、晾干、镜检。 A1.3 细菌密度指数(BI) 油镜(10100 倍)下检查,麻风菌呈鲜红色,背景呈浅蓝色。阴性涂膜至少查 200 个视野。每个涂膜中的菌量以细菌指数表示: 1 平均每 100 个视野有细

10、菌 110 条至少检查 100 个视野 2 平均每 10 个视野有细菌 110 条 至少检查100 个视野 3 平均每 1 个视野有细菌 110 条 至少检查50 个视野 4 平均每 1 个视野有细菌 10100 条 至少检查50 个视野 5 平均每 1 个视野有细菌 1001000 条 至少检查50 个视野 6 平均每 1 个视野有细菌 1000 条以上,有菌球。 至少检查25 个视野 每名病人每次至少应选 5 个部位,各做 1 个涂膜。将 5 个涂膜所得的加号数的和除以 5,即为该病人的细菌指数。 A2 病理标本 检查麻风皮损的病理,对诊断分型、评价疗效和判愈都很重要。标本要用 10中性福

11、尔马林固定,送当地的中心实验室(州、省级)做HE和抗酸法染色;实验室并应在一月内出报告。 活检应选活动性损害的边缘高起部位,要在局部麻醉下无菌操作,避免挤压,沿皮纹切 12mm6mm,深达皮下脂肪组织的皮瓣,固定后附上送检单送至州、省级皮肤病防治所病理室。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可较好地保存组织的原有形态和麻风菌的抗酸性,配制方法: 福尔马林(40甲醛水溶液) 100mL 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 3.5g 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 6.5g 蒸馏水 900mL 附录B 麻风病的分型 (补充件) 为了便于在基层开展联合化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把马德里(Madrid)或雷德

12、里乔普林(Ridleyjopling)的麻风病分型法归纳为两型,即多菌型(MB,Multibacillary leprosy)和少菌型(PB,Paucibacillaryleprosy)麻风: 表B1 机体对麻风菌的免疫反应有差异, 因而有不同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根据细胞免疫力的强弱,麻风病可大致分为五个逐渐移行的类型: B1 未定类型() 多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有 1 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感觉障碍,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涂片查菌常为阴性。组织病理:真皮内附件、血管、皮神经周围可有淋巴细胞浸润,在神经和立毛肌内有时可见少数麻风菌。 B2 结核样型(TT) 有一至数个斑疹、

13、斑块或丘疹性损害,边缘清楚,略高出皮肤,有的皮损中心部位外观正常或有萎缩,表面干燥有鳞屑,可有毳毛脱落和闭汗,感觉消失,皮损附近的皮神经支可粗大;有 12 条外周神经干粗大、质硬。组织病理:真皮内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可侵及表皮基底层,外围密集淋巴细胞,其中心区可见郎罕氏细胞。皮肤附件和神经中看不到麻风菌。 B3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皮损较少, 分布不对称, 多为红褐色或色素减退斑, 可高出皮面,中央可有免疫性较强的“空白区”,边缘清楚,表面常粗糙有鳞屑,可触及皮损附近的皮神经,可有 13 条外周神经粗大压痛;大的皮损附近常有卫星样损害。皮损涂片麻风菌少或无。组织病理: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

14、真皮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其外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皮肤附件和神经内可见或无麻风菌。 B4 中间界线类(BB) 皮损多少不等, 一般不对称, 为斑疹、 斑块或结节等多形性损害,常呈黄红或暗红等多种颜色。皮损中部常见免疫区,内缘清楚,外缘多不明显。皮损表面光滑无鳞屑,有感觉障碍,查菌阳性。组织病理:真皮内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呈弥漫性分布,仅有少数淋巴细胞,无朗罕氏细胞; 可部分累及神经, 束膜呈层状, 有中等数量的麻风菌(34)。 B5 界线类偏瘤型(BL) 皮损较小,形态多样,较广泛,较对称,表面光滑,边缘不清楚,有感觉障碍,有多条外周神经粗大,质较软,菌量较多。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及巨

15、噬细胞肉芽肿,后者的细胞有的呈空泡化,间有淋巴细胞, 神经柬膜呈层状, 并有浸润; 有较多的麻风菌(45)。 B6 瘤型(LL) 早期皮损小而多,分布广泛、对称,为红色或褐色或似有色素沉着的斑疹,常有弥慢性浸润,表面平滑有光泽,界限不清楚;晚期有斑块、结节或呈皱折状;神经粗大、 质软。有对称性手足麻木,常规部位查菌多,可堆集成团。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内有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很少,在HE染色中组织细胞呈泡沫状;神经束膜呈层状结构;麻风菌极多,呈团状(56)。 附录C 麻风复发与麻风反应的鉴别 (补充件) 在完成联合化疗后的监测期或其后,又出现了麻风的症状,即为复发。 复发的临床体

16、征: a. 原有皮损范围扩大、变厚、边缘发红; b. 原无皮损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损害; c. 原查菌阴性部位又出现了麻风菌,或较在停药时某部位(损害)细菌增加2,尤其是又出现 了完整菌。细菌指数在复查时若有增加,必须对照病历认真核实; d. 触摸原不痛的外周神经又有明显的疼痛。 在完成MDT疗程后,可出现型麻风反应,往往误诊为复发,二者的特征见表CI: 麻风反应与复发的鉴别: 表C1 续表C1 附录D 麻风病的神经功能检查和畸残临床分级 (补充件) D1 神经损害检查 形态检查:按顺序沿神经经路进行。触摸各对神经,双侧对比神经的粗细、硬度、均匀度、触痛及放射痛等。注意有无神经瘤和神经脓疡。 必

17、须双侧对比检查耳大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后神经、眶上神经、 正中神经、 桡神经,以及皮损或麻木区附近有无皮神经粗大。 D2 感觉功能检查 检查痛、触及温度觉是否迟钝、减退或丧失。检查前,先向病人说明检查方法和要求,在取得病人的理解与合作后再进行测试。要求病人在闭眼或以物遮盖双目的情况下, 指出并说出被测部位的感觉如何。应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和反应,以判断结果的可靠程度。 D2.1 痛觉:以针尖轻刺正常皮肤和皮损让病人回答“痛”或“不痛”,并观察其表情。不可刺的太轻或太重。 D2.2 触觉: 用柔软的羽毛或棉签末端的棉絮轻触正常皮肤及皮损,让病人用手指指出每次触及的部位或回答触试的次数。 D2

18、.3 温觉:用两支试管,一置冷水,一置热水(40左右)交替测试受检部位,并进行正常和皮损部位的对比,以了解其能否感知冷热。 一般可先做痛觉检查, 而后测触觉和温度觉。 触觉和痛觉丧失者,不必再测温度觉;如触、痛觉正常时,应测温度觉。 D3 运动功能检查 要记录受累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是否正常,有无瘫痪或萎缩。 D3.1 面:通过抬额、皱眉、闭眼及吹口哨等动作,观察有无面神经麻痹。注意患者有无正常的眨眼动作,再令患者闭眼,看上下眼睑能否闭全;如不能闭合,应估计眼裂的距离(mm)。 D3.2 手:令患者外展小指,测其肌力,并观察拇指掌侧外展、手指外展、内收、对掌、握拳、腕背屈等动作的情况和力量。 D

19、3.3 足:检查患足能否内翻、 外翻, 以及足背屈的情况及力量。 D4 麻风畸残的基础记录和分级(附基础记录表和分级表) 对在治疗中、后以及监测期中的麻风患者每次查体时都应进行手、足和眼的神经功能检查,如有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或出现新的残疾。检查时可托住患者的手或足,用圆珠笔垂直地轻压双侧指、掌和足底的相应部位(单侧手有 11 点,足有 12 点),使形成一个约 1cm直径的凹陷,嘱患者在不看的情况下指出压点所在,有感觉记“”,否则记“”(见表D1 麻风病畸残基础记录)。 D5 神经炎的检查和记录 在治疗中及疗后的监测期中的每次体格检查, 均应有神经功能检查内容。 D

20、5.1 皮肤感觉和肌力在过去半年内有无变化。 D5.2 有无神经痛和压痛。 如“有”则记录其部位、程度及出现日期和检查日期等(见表D1麻风病畸残基础记录和表D2 麻风残疾临床分级登记表)。 表D1 麻风病畸残基础记录 姓名_性别_年龄_型别_病历号_ 一、感觉检查: 按图中标记的位置轻触皮肤,如患者能指出被触点(范围不超过3cm)为有感觉,记“”,否则记“”。 二、其他检查: 爪形指(趾):在指(趾)端外记“C”,如有强直再记“S”。 皲裂、伤口、溃疡,在患处标记。 指(趾)短缩:记“”表示短缩水平。 三、运动功能检查: 四、神经炎的检查: 1.皮肤感觉在过去半年内有无变化:无_,有_:部位_

21、发生_年_月 2.肌力在过去半年内有无变化:无_,有_:部位_发生_年_月 3.神经疼痛:无_,有_:部位_发生_年_月 4.神经压痛:无_,有_:部位_发生_年_月 上述四项中,如答案为“有”,则进一步记录其发生部位、发生时间、程序等。 表D2 麻风病畸残临床分级登记表 附录E 麻风病的防治指标和评价指标 (补充件) E1 麻风防治指标(以市、县为单位) 我国幅员广大,而麻风病又分布不均,故我国麻风病防治指标是以县(市)为单位而制定的。1991 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决议在本世纪末消除麻风病是以国家为单位, 指标是各国在本世纪末把麻风病的患病率降至1/10000。 E2 麻风病防治的评价指标(以

22、省或县为单位) WHO在 1991 年 6 月 1721 日雅加达麻风流行病学会议上,建议各国采用下表报告年度麻风各项基本指标: 根据WHO1988 TRS768,MB36 个月内完成 24 个月,PB9 个月内完成 6 个月MDT疗程,即不计入患病率。 可将MB,PB分开计算:PB 6 个月疗程,9 个月内完成,除去外迁及死亡的人数; MB 24月疗程,36 个月内完成,除去外迁及死亡的人数。 E2.5 新发现病人中 E2.6 拒绝治疗(未服MDT)MB,PB病人数 附录F 麻风病的联合化疗治疗方案 (参考件) F1 麻风病联合化疗药物副作用 F1.1 氨苯砜:常规剂量副作用少而轻。主要副作

23、用有:消化道不适,乏力、失眠等,不需停药,不久即可自行消失。个别患者可有贫血、粒细胞减少、肝炎、药疹及精神症状,重者须停药,对症处理。 F1.2 利福平:疗效好,数日即可杀死 99.9的麻风菌,终止传播。 它的主要副作用有:使各种分泌物红染。可有皮疹、轻度胃肠反应。但在联合化疗方案中少见。偶尔也见贫血、紫癜、肾衰竭,此时应停药。 F1.3 氯苯吩嗪。 杀菌效果与氨苯砜相似,此外该药有抗炎作用,联合治疗时,可使型麻风反应减少。 副作用有肠胃反应、色素沉着、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需停药。在服药 13 月,皮肤暴露部位和麻风浸润,结节处逐渐呈棕红,然后转紫褐色。在停药 912 月后逐渐消退。服药期间,

24、小便可呈浅棕红色, 大剂量(300mg/日)服用,可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 甚至肠梗阻。 根据临床和查菌结果,对患者分别采用MB或PB方案治疗(表F1),PB(BT)若任何部位查菌阳性(十)或皮损5 块,或受累神经2 条,也应采用MB方案。 表F1 规则治疗: 监服是指在医务人员监督下服药,每月一次;自服是指患者自己每日服药,每月至少 20 天,否则此月不计入疗程;每年不得中断 3个月。 每月监服时由医务人员发一个月的自服药量, 下月送药监服时,检查数上月用的自服药片,是否有未服而剩余的药片。多菌型MDT24月疗程应在 36 个月内完成。少菌型 6 月MDT疗程应在 9 个月内完成。 附录G 麻

25、风反应及处理 (参考件)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机体可对麻风菌抗原反应,出现急性过敏症状,称麻风反应。根据免疫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型反应和型反应。 G1 型麻风反应:可发生于结核样型及界线类(BB、BT、BL)患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急性感染、妊娠、分娩、精神创伤、过于劳累等), 反应后病情向瘤型端转化, 称为降级反应(Downgrading reaction),往往在治疗不足或不治疗的情况下发生,临床上较少见。如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病情向结核样型端转化,则称为升级反应或逆行反应(Reversal reaction),多发生于治疗中或治疗后,此二者在发病机理方面有本质的差别,但临床症状表

26、现在皮肤、外周神经却很相似,故总称为型反应。型麻风反应可发生在疗前、疗中,以及在短程MDT疗后半至 1 年内,但亦可发生在疗后 34 年中。 G2 型麻风反应:又称麻风性结节性红斑反应(ENL,Erythema nodosum lwprosum),可见于已治疗或尚未治疗的多菌型麻风(LL、BL、少数BB);主要发生在颜面、四肢等处的皮肤,有时呈环状多形性红斑损害,往往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四肢疼痛,重者可有虹膜睫状体炎、睾丸炎、神经炎、关节炎及淋巴结肿大等。以上症状可先后发生,也可仅表现其中之一二。型麻风反应可发生在疗前、疗中,但在短程MDT中反应次数逐渐减少,至停药 12 年中完全消失。 型和型麻风反应的临床症状和处理方法见表G1: 表G1 型和型麻风反应的症状和处理注意事项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桓英。 本标准由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