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用残损的手掌,字词盘点 1.读生字,2.识多音,3.辨字形,4.解词语 锦幛: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荇藻:荇菜和水藻,水生草木植物,多浮在水面或生于水中。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 彻骨:透到骨头里,形容程度极深。 残损:(物品)残缺破损。 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蓬勃:繁荣;旺盛。 驱逐:赶走。,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现代诗派的代表,因其创作的雨巷被广泛传颂而被称为“雨巷诗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有
2、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多种。 主题思想 这首抒情诗,用虚拟和想象的手法设想自己用残损的手掌抚摸饱受践踏和蹂躏的祖国土地,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被入侵的痛心以及热爱祖国并对人民战胜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写作背景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
3、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课文结构,问题探究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思路点拨这道题旨在引导我们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探究2
4、.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辽远、温暖、明朗、坚固、蓬勃、苏生、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抗日战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所在。,问题探究3.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串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
5、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串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路点拨设置此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加深对本诗所写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于体会本诗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问题探究4.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突出情感。 前半部分,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
6、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的情绪。作者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这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使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作者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押韵方式灵活多变。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诗句押一个韵。例如从第五行开始,押韵的韵脚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