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2019011815.ppt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66949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255 大小:91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2019011815.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55页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2019011815.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55页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2019011815.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55页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2019011815.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55页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2019011815.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一、2018年考试说明规定篇目 1.观沧海 2011昆明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008昆明 3.次北固山下 10年未考 4.天净沙秋思 2016曲靖 5.夜雨寄北 2011曲靖 6.望岳 2017曲靖、2013昆明 7.登飞来峰 10年未考,【古代诗歌梳理】,8.游山西村 2018省卷 9.己亥杂诗(其五) 10年未考 10.泊秦淮 10年未考 11.使至塞上 2013曲靖 12.钱塘湖春行 10年未考 13.饮酒(其五) 2009省卷 14.春望 10年未考 15.雁门太守行 2017省卷,古代诗歌梳理篇目以2018年云南考试说明规定篇目和教材共有篇目为依据,

2、16.赤壁 10年未考 1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0年未考 18.蒹葭 10年未考 19.关雎 10年未考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年未考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年未考 22.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年未考 23.行路难(其一) 2016省卷 2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年未考 2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年未考,26.无题 10年未考 27.渔家傲秋思 2010昆明 28.江城子密州出猎 2015省卷 2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16昆明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17昆明 31.过零丁洋 2012昆明 32.山坡羊潼关怀古 2015昆明,二、

3、新课标其他篇目8首 33.木兰诗 10年未考 34.登幽州台歌 10年未考 35.黄鹤楼 10年未考 36.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0年未考,37.卖炭翁 10年未考 38.满江红(小住京华) 10年未考 39.十五从军征 10年未考 4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0年未考,【考情总结】,(1)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教材共有篇目,2011版课标范围内的木兰诗登幽州台歌黄鹤楼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卖炭翁满江红(小住京华)十五从军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均未考查过。 (2)省卷近5年均为4分,2个简答题。曲靖卷近6年为1个选择题2分,1个简答题2分。昆明卷近3年均为一个简答题,分值为2分

4、或3分。(3)近几年,考查篇目没有重复出现过,复习时要重点关注16篇未考篇目(不含观刈麦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木兰诗登幽州台歌等8首诗歌也需重视。,真题体验,第1讲 内容理解与概括、品味诗歌语言,【考点一】 内容理解与概括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分),技法精讲,【答案】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颔联和颈联的相关内容,然后在明确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景物描写,描写山西村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描绘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5、卷,重在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考点二】 品味诗歌语言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分),技法精讲,【答案】“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和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愿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无时”是随时的意思。从中可以体会诗人对山西村的热爱,与农民的亲密无间,以及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愿望。,考点1 内容理解与概括,角度一 词句理解,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云南2018.1

6、2)(2)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云南2014.10(1)(3)这首诗联(句)主要表达了诗人(愿望、志向)?,【答题思路】(1)明确题干要求进行概括的是针对全诗、某联,还是某句、某词。(2)理解诗句所表述的内容。(3)比较诗句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如:是否不同角度、不同事件,不同方面(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字数保持基本一致。,技法精讲,角度二 整体理解,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昆明2016.8) (2)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云南2016.11),【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

7、诗歌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征战诗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第二步:借助描写的景物和典型一项,抓住关键词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感情。(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考点2 品味诗歌语言,角度一 品味词语,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云南2018.13)(2)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昆明2015.7) (3)联中的“”一词指的是什么?,【答题思路】(1)了解词语的本义,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判断该词语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还是代词、名词等

8、。(2)结合材料给出的语境,进一步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感情色彩等。题干所提问的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褒词贬用、含义扩大等。(3)判断该词语是否有言外之意,是否蕴含了人物特定的情感态度、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等。(4)做诗歌中的“品词类”试题要把握一个准则:词不离句。也就是说,解释词语必须回到诗歌中去,在词语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绝不可望文生义,随意揣测。,【答题步骤】(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2)回到诗歌中,还原词语位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角度二 炼字,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老夫聊发少年狂

9、”一句中“狂”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云南2015.10)(2)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曲靖2017.10)(3)“”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字能否改为“某”字?(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请说明理由。,【答题步骤】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妙字词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字词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只谈这个字词的作用。,角度三 赏析句子,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说说理由。(云南2016.12)(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

10、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昆明2017.8)(3)从句诗中领悟到了人生哲理? (4)诗歌的联是历来传诵的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答题思路】常见的鉴赏名句的角度: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运用的修辞方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真题体验,一、2017云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4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改编 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

11、金鳞开”运用了什么手法,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第2讲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把握人物的情感、画面描述,【考点三】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1.改编 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了什么手法,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技法精讲,【答案】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鉴赏。解题是要抓住“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和“渲染”这一表现手法,这三个关键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黑云压城”把敌兵比作黑云,“

12、城欲摧”运用夸张,写出了大兵压境的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情状。这两句诗写出了敌兵意欲攻城、守军披坚执锐的战争形势,渲染了压抑、紧张的气氛。,【考点四】 把握人物的情感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技法精讲,【答案】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坚决杀敌的壮志豪情。,二、 2016曲靖 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2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考点五】 画面描述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答案】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

13、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画面描述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画面不能等同于翻译句子,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空白,突出句子的画面感,营造优美的意境。解答时要围绕“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进行合理想象和发挥。,考点3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常见题型】(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了什么手法,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云南2017.12(改编)(隐含了“比喻”“夸张”“渲染”手法的考查)(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昆明2017.8)(考查“承上启下”的结构)(3)请分析这首

14、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思路】(1)准确指出用了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感情。(4)此手法对诗歌内容有作用,对表现诗人感情有作用。,考点4 把握人物的情感,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最后两句(三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云南2014.10(2)、曲靖2015.10(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了西汉魏尚的典故,有何用意?(云南2015.11),【答题步骤】(1)审视题目。通过审视题目,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从而大致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

15、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从题目中的“寄”及诗中的“共剪”,可以看出诗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中已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和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松柏表示坚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4)准确表述作答。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如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考点5 画

16、面描述,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曲靖2016.10)(2)这首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题思路】(1)明确题干中是要求描述全篇还是某句,其中出现了哪些景物。(2)变换角色,将自己代入诗歌情境中,假设自己是作者,以作者的角度去观察景物。(3) 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也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要对诗句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5)在画面的描绘过程中,渗透诗歌或诗句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所描绘出的画面要能准确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和景物的特点。,TYPE 2

17、,专项突破(二) 古代诗歌梳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内容理解: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地点。 炼 字:“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现了前世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第1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内容理解:描写海水和山岛,实写沧海之景。 炼 字: “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和洪波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魄,为下文展开想

18、象埋下了伏笔。,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内容理解:前四句借助想象虚写沧海景象。 炼 字: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表现手法:想象。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展现出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景象,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情 感: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字。,2.请对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巩固测评】,2.诗句运用夸

19、张的手法,虚写想象之景,突出了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伟大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答案 1.“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解析本题可从修辞的角度、虚实的角度把握大海的壮阔,进而深入感受诗人的胸襟与抱负,体会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方式: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言事。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第2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20、有此寄 唐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方式:抒情。 修辞方法:拟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表现手法:想象。这两句诗想象奇特,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1.“杨花落尽子规啼”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的情感表达做简要赏析。,【巩固测评】,2.这句诗寄情明月,赋明月以人情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思念、惆怅之情。,答案 1.景物描写,渲染了无限悲凉的气氛。,客

21、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修辞方法:对偶。运用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路途奔波之意、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第3首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炼 字: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是和风、顺风,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修辞方法:对偶。 运用对偶手法,“潮平”对“风正”,“两岸”对“一帆”,“阔”对“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炼 字: “生”“入”二字用

22、拟人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修辞方法: 设问。运用“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1.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巩固测评】,2.示例:春水涣涣,大江直流,潮水与岸相平,江面愈发浩大宽广,大江两岸平野愈显开阔无边;江水中央,一张桅帆高高挂起,恰逢一路顺

23、风,正可满帆前进。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大江行船图啊!,答案 1.颈联表达了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尾联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画面描述:运用白描手法,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

24、图。 炼 字: “瘦”字非常传神,不仅贴合全曲悲凉的意境,暗含了路途之艰辛,还包含了瘦的不仅是马,还有骑马之人的意思。,第4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内容理解: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 情 感: “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曲前三句所表现的画面。,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巩固测评】,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答案

25、1.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内容理解:首句设问,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 炼 字: “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流露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现诗人深重的绵愁思。,第5首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这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反衬了如今孤寂的心情。“何当”紧扣“

26、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1.请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妙处。,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巩固测评】,2.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答案 1.运用想象,写出了诗人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的想象之景,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修辞方法: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 字: “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未

27、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 写作手法:先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第6首 望岳 唐杜甫,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修辞方法: “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2.衬托。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炼 字: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28、 情 感:诗人抓住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以及山谷之中飞翔归巢的鸟儿这两个景物细节,展现了心境的开阔和对泰山奇景的喜爱之情。,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炼 字: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表现手法: 对比与衬托。“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和泰山做对比,用“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情 感: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巩固测评

29、】,2. “造化钟神秀”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泰山之美。“阴阳割昏晓”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大。,答案 1.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渴望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蕴含的哲理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千寻”正面写塔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用夸张的手法衬写塔高。 情 感: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

30、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感受做铺垫。,第7首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炼 字: 诗眼“不畏”,表现出了诗人对当时的保守势力的蔑视,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内容理解:写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决心。,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请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巩固测评】,2.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议论,“浮云”二字,既是

31、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答案 1.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内容理解:这两句写出了农家热情好客,以酒肉与友共庆的欢乐场面。 炼 字: “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出了憨厚乡民的待客盛情。,第8首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内容理解:这两句既写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景,又表现了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 炼 字:“疑”字凝练地表达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

32、受所致。“又”字则表现了移步之后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内容理解: “春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古老节日,村内风尚古朴,表达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 情 感: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修辞方法:运用对偶的修辞,写热闹的乡俗民事。,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情 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1.从炼字的角度品评“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字。,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巩固测评】,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33、意思是: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时,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答案 1. “足”形象地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品性,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内容理解:前两句抒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炼 字: “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

34、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第9首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志向。 修辞方法:运用比喻,作者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虽然远离朝堂,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这首诗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怎样写“离愁”的?,【巩固测评】,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意思对即可),答

35、案 1.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画面描写: “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贴切传神地勾勒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修辞方法:首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描绘了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夜景。,第10首 泊秦淮 唐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晚唐统治者。 炼 字: “犹唱”二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36、1.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将两个“笼”字换为“锁”或“罩”好不好?为什么?,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巩固测评】,2.示例: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朦胧的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夜色是如此的凄清。,答案 1.不好。两个“笼”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边暮霭弥漫、月色朦胧的画面,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河水的寒意,看到了两岸沉寂的沙滩,而“锁”“罩”二字均显生硬,缺乏“笼”字的表现力,营造不出那种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氛围。,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情 感: “单车”表明出使随从不多,也许并非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 “

37、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第11首 使至塞上 唐王维,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修辞方法: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炼 字: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表达方式: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炼 字: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

38、用“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这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表现手法: 用典。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燕然”运用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燕然”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1.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

3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巩固测评】,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答案 1. “直”写出了孤烟的形态,间接写出了烟之浓、烟之密,侧面写出了大漠无风的状态;“圆”带给人温暖的感觉,又有苍茫之感,写出了落日的形态,写出了落日之低、落日之大、落日之美。一“直”一“圆”,交相辉映,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景。,解析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

40、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要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内容理解: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第12首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炼 字: 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

41、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炼 字: “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内容理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清新画面。,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手法、情感: 直抒胸臆,“最爱”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感情。,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和“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2.从诗中“早莺”“新燕”可知写的是钱塘湖早春景

42、色,还能从哪里看出诗人描绘的是早春图景?请结合具体词语简要分析。,【巩固测评】,2. “水面初平”描绘的是春潮新涨的景色。“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可知万物复苏正在酝酿当中。“渐欲”表明花虽开放了不少,却还未万紫千红得让人眼花缭乱。“浅草”写出脚下的小草刚刚冒尖,还未茂盛。“才能”强调草儿仅仅过了马蹄,还不茂盛。,答案 1. “争”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向阳枝头欢歌的景象;“啄”准确生动地写出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内容理解: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

43、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修辞方法: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炼 字: “心远”一词是本诗的诗眼,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第13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炼 字: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结 构: “山气日夕佳” 承上启下,点明南山的暮景,并且引出下句。 修辞方法:比喻。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

44、隐后的自在心境。,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内容理解: “真意”就是能够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这两句哲理性的总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1.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真意”指什么?这两句诗如何理解?,【巩固测评】,2.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这两句诗写出: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其实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正意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答案 1.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雾气,在

45、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呼朋引伴飞回山中。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炼 字: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诗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第14首 春望 唐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修辞方法:拟人。 “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情 感: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

46、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修辞方法:夸张。“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内容理解: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停地挠头叹息,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炼 字: “白头”为愁所致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之情。,1.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抵万金”三

47、字。,2.请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搔”字的妙用。,【巩固测评】,2.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本联通过写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一细节,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刻画了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答案 1. “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作者的迫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炼 字: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15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品 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并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内容理解:描写苦战的场面:唐军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虽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将士们毫不气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