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3节记叙文阅读(三)复习课件20190110335.pptx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968174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34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3节记叙文阅读(三)复习课件20190110335.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3节记叙文阅读(三)复习课件20190110335.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3节记叙文阅读(三)复习课件20190110335.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3节记叙文阅读(三)复习课件20190110335.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3节记叙文阅读(三)复习课件20190110335.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3节 记叙文阅读(三),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典例三(2015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2分) 槐 花季羡林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 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常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

2、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 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 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3、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

4、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 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氤氲(yn y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文章解构 全文线索:槐花。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段),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看到常见的槐花,习以为常。 第二部分(第段),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

5、讶的事件引起“我”回忆自己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的事件。 第三部分(第段),努力制造出第一次见到槐花的幻想,周围的景物充满了生气。 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描写作者三次看槐花的经历,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 事物形象:槐花清香飘拂,缀满枝头,闪着银光;洋溢着无限 生气。 主题总结: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三次看槐花的不同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距离产生美。,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概括文章内容(2015/2013/2012考) 【得分技巧】 考向1:概括事件 (1)标题拓展法。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要读懂标题字面上表

6、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概括为回忆了作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要素串连法。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将之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即可。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了在一个夏天,一个男孩冒险爬上山崖遇险后在他父亲的帮助下脱险的故事。,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向2:概括情节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按故事发

7、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3)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适用于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根据已有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向3:概括段意 概括段意,可遵循以下方法: (1)摘句法,直接摘引原句。 (2)缩句法,有些段由一个长句组成,概括段意时,可将其压缩。

8、 (3)串联法,把层意合并归纳。 (4)择要法,取主要层意为段意。 (5)归纳法,在无法使用上述各法时,可把一段中的几层意思归结到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段的段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1.(考点一)文章第段至第 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考生概括事件的能力。文章第段至第 段写了两件事,我们可以先明确这两件事的分界点。第段中“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一句是过渡句,抓住此句就找到了这两件事的分界点。概括第一件事,我们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即提取“人物(印度友人)”、“事件(看到槐花)”、“结果(很惊讶

9、)”等要素,概括为:印度友人看到槐花很惊讶。采用相同方法可概括第二件事。 答案及评分: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变式训练 1.“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中的“这样一个经验”在文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上? 参考答案:(1)“我”看惯了槐花,就习以为常了。(2)印度朋友习惯了看木棉花,就不感到神奇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品味词语内涵(2015考) 【得分技

10、巧】 1.语境推敲法。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如:“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胡适我的母亲中的句子)这句中的“野蛮”就毫无贬义,是指孩子们淘气、顽皮、好动,在游戏中爱冒险的特点。 2.查找释句法。有些词语比较抽象,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查找。 3.明确指代法。紧扣上下文语境,寻找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对象和范围,先近后远逐步梳理,先句内后上句、语段及至全文。确定指代对象后,将其代入原句试读,看语意是否畅通,指称是否吻合。,考点

11、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4.巧用修辞法。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如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就用了反语修辞,是“愚蠢”的意思。 答题模板该词语写出事物特征,表达了感情。,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排序和衔接是各省市中考的常见题型,安徽考卷的特点是把该考点的内容放到整篇

12、文章或文段中来考查,近10年来未见独立考查排序与衔接的题例。【B】处前面有这样一句话“可是他的话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读这句话时,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呢?那是因为在槐花身上我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并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对往事的回忆。意思连贯,和上下文衔接严丝合缝。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即将这句话放到文中空缺处,看文章意思是否连贯。 答案: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3.(考点二)第 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这种习惯”表示近指,答案应从画线

13、句前面的句子中寻找。该段第一句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第二句解释了这种经验形成的原因。据此可以推断,“这种习惯”指的就是第一句提到的生活“经验”。此外,根据第 段画线句后的句子“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进行推测:“这种习惯”与“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相对,答案也指向第一句提到的日常生活“经验”。 答案及评分: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共3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选择词语填空(2016/2014考) 【得分技巧】 选择词语填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辨微对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词的搭配习惯、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

14、彩、词中不同语素的意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进行细致的辨别。 2.适境根据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选择适合的词语。 3.配优思考时应在鉴赏的层面进行综合比较,在“似乎都行”中选“优”。,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4.(原创,考点三)选择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缀满 耸入云天 挂满 高高低低 B.挂满 耸入云天 缀满 高高低低 C.缀满 高高低低 挂满 耸入云天 D.挂满 高高低低 缀满 耸入云天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选词填空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第一处写槐花,与木棉花相比,它形体较小,再结合前面的句子“满树繁花”来看,此处填“缀满”较为合适;第四处写槐花树,横

15、线前有个词语“大大小小”,属于重叠词,所以这里填“高高低低”较为合适,可使前后词语格式一致,语句较为顺畅。 答案: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2015/2013考) 【得分技巧】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从用词的角度入手。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答题模板该句运用“”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修辞角度入手。不同修辞方法的不同功效,见记叙文知识梳理“修辞方法及其作用”部分。 答题模板运用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3.从表达方式

16、入手。通常来说,议论句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句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句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4.从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等。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特点或形象。 5.从句式角度入手。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答题模板句式(标点)+内容+情感。,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6.从句子的位置入手:位于文章的开头,或引起下文,或奠定文章感情基

17、调,或设置悬念;位于文章的中间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位于文章的结尾往往会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或者起到照应前文的作用。 答题模板在结构上(统领全文或承上启下等),在内容上(为下文做铺垫,或与构成对比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5.(考点四)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从描写方法上看,“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侧重于动作描写,“眼睛瞪得又大又圆”侧重于神态描写。伴随上述神态和动作,印度朋友还说了一句话:“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综合分析,可知所给

18、句子表现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香、看到槐花满树后的惊诧。 答案及评分: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6分。描写方法2分,表达效果4分。意思对即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6.“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考生理解与概括内容的能力。选文第 段其实回答了这个问题:“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第一个反问,告诉我们应当改变熟视无睹的习惯,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

19、能客观地去观察;第二个反问告诉我们,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也能避免“熟视无睹”。联系第 段来看,作者“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才达到了“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的效果。 答案及评分: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拓展与感悟(2016/2014/2011考) 【得分技巧】 此类题一般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谈阅读感受启示。这是记叙文阅读的常见考题,主要形式有对描写对象、人物情感

20、的感受,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观点一定要有正面的指导意义,且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2.结合选文推理和想象。中考命题,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进行合理的推理。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推理、想象。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特点、人物生活的时代,符合语境。对文章结局的推理

21、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答题时,一定要在表述准确的基础上追求创新。 3.结合所给材料进行探究。在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的共同点,对共同点进行概述,或者对材料所述事件进行分析,找到结果和原因,提炼出观点,并由此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生活得出启示。,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7.(原创,考点五)阅读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考生的阅读感悟。文中写看槐花时,“我”习以为常,而“印度朋友”非常惊讶,二者构成对比;看木棉花时,“我”大为慨叹,而“印度朋友”迷惑不解,这也构成对比。作者通过多次对比,表明了一个道理: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

22、,美丑都难看出。所以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参考答案: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所以我们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发现美。如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身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以为意,其实变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身上也有优点,他们善良热诚、乐于助人。,(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父亲的田野金小林 父亲不肯歇种是有原因的。村里像他这般年纪的老农,早高高兴兴把田地交给儿孙们打理了。而作为父亲唯一的接班人,我离开乡村已二十多年了。他怎舍得那一丘丘的稻田就此荒芜? 清明过后,蕨菜早已欣欣然松开了拳头,天地间满眼都是萌萌的嫩绿,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我的父亲,总是先在一长溜

23、田块上,用覆着尼龙膜的弓形棚育好秧苗,然后再移栽到水田里。 秧苗的移栽即栽秧,这是一件极为枯燥而劳累的农活。时节大约在立夏的前两天。栽秧时我整天跟着父亲,弓着背伏在水田中央,左手掌托着一大柄带泥的秧苗,右手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拔了秧,然后一根一根逐一插入田泥。,三两天下来,刚搬了家的秧苗,绿油油、颤巍巍,成片成片立在初夏的微风中,煞是惬意。而我浑身酸痛得直不起腰,走起路来像个老头儿。父亲是不计较栽秧的工夫和辛苦的,他只知道,比起水秧,这种方式育的秧插到田里,长势会更好,谷穗会更饱满。 端午节前后,父亲栽的秧苗,已分蘖得茁茁壮壮了。而此时,父亲与耕牛也早已唤醒了蛰伏了一冬的稻田,正水漾漾、明晃晃地

24、候着。这就到了插田的时节了。 插田时,父亲打头,我在右侧。若是碰到百十米长的大丘田,我总要被父亲训斥几回。这期间,还免不了被他拔掉几排歪扭得太不像话的秧重插。望着父亲三五下就把我的秧行纠得笔直,挨了责的我虽然有些愤愤然,内心却也很是佩服。 村里的农户,也有像我父亲一样把秧插得笔直的,但多数人家只管把竖秧插好,横秧则不做要求。秧插直了,主要为日后耘田时,田刨能顺溜地通过。,父亲的稻田,是必须隔月再耘第二遍的让田刨沿横秧弄也走一趟。那时的秧已密密匝匝,长到了齐腰高,秧叶边沿的锯齿锐得刺人。父亲是不允我放下裤脚耘田的,因为长长的裤脚糊着烂泥,会损坏秧叶。只消半天下来,原本光溜的腿肚子就被划得布满了不

25、规则的血痕,细细长长,刺痛难耐。 父亲不仅对稻田精耕细作,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也总是一丝不苟。经过一番辛苦的劳作,父亲的田野,总是田内郁郁葱葱、田外清清爽爽。几年下来,我们家种过的田地,就像有教养人家的后生一般,清爽而敦实。每次村里重新抓阄分责任田时,乡亲们都希望抓到的是我们家的稻田因为好种!而父亲,则又开始调教起他新分来的田地来。如此几轮分田后,父亲的汗水和足迹,几乎遍布了村庄里所有的稻田,父亲的田野是我的另一个课堂,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着祖辈传下的农耕技术。然而,我学会了耕田、插秧、耘田、刈谷、打稻,最终并没有子承父业成为一个农民我破天荒地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并留在远离

26、家乡两百多里的城市工作。 父亲老了,可是他依然不愿离开他的田野。有两回因为膝盖的骨刺让他疼痛难当,我把他接到了城里。去医院做完检查后,我想留他多住几日好好休息两天。然而,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父亲显得无所适从他一个人不愿上街,也不敢过马路。两天下来,父亲仿佛池塘枯水期的鱼、烈日下离了土的葱一般,蔫蔫的没有了生气,整日唠叨着要我送他回去。可是只要他一回到乡下老家,没一会儿,他便又像一位重返沙场的老将军,精神抖擞地扛上农具,巡视他的田野去了。,岁月是一支多情的画笔,在每一个萧瑟的秋冬过后,总能重新画出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春天;岁月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年复一年地改变着父亲的模样,似乎转眼便让他沟壑满脸

27、、两鬓满霜只有家乡门前的小溪在不知疲惫地流淌着,叮叮咚咚地唱着永不停歇的乐曲。而父亲的田野,年复一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9月9日12版,有删改),1.梳理文章情节,概括内容。,参考答案 (1)育好秧苗 (2)立夏的前两天 (3)插田 (4)隔月 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梳理。解答时,可根据已给出的时间、事件要素,先确定空格所对应的段落。“清明过后”对应第段,该段写父亲育好秧苗,准备移栽;“栽秧”这一事件对应第段,可以找到“时节大约在立夏的前两天”这一表明时间的语句。采用此方法,可顺利解答出后两空。,2.根据要求品味下面句子。 (1)几年下来,我们家种过的田地,就像有教养

28、人家的后生一般,清爽而敦实。(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可是只要他一回到乡下老家,没一会儿,他便又像一位重返沙场的老将军,精神抖擞地扛上农具,巡视他的田野去了。(品味加点词的内涵) 参考答案 (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种过的田地比作有教养人家的后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稻田精耕细作,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一丝不苟的特点。 (2)“巡视”意思是“到各处视察”,该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查看稻田状况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农民本色,表达了父亲对田野的热爱之情。,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赏析。抓住“就像”一词,可知第(1)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答题格式为:将比作,写出了事物(人物)特点,表达了感情。第(2)题

29、考查词语内涵,解答此题首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可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入手,揣摩该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 从“父亲是不计较栽秧的工夫和辛苦的”,能够看出父亲的勤劳坚韧;从“免不了被他拔掉几排歪扭得太不像话的秧重插”和“父亲三五下就把我的秧行纠得笔直”等语句,能够看出父亲的一丝不苟,是种地的行家里手;从父亲在城里住不惯,一回到乡下就精神抖擞地巡视他的田野,可以看出父亲淳朴、爱恋土地。 解析 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父亲形象时,可以去找作者评价父亲的文字,如“父亲不仅对稻田精耕细作,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也总是一丝不苟”一句点明了父亲一丝不苟的品质;也可以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或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父亲在城里住不惯,一回到乡下就精神抖擞地巡视他的田野,这表现了父亲淳朴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爱恋之情。,4.随着机械化进程的加快,有人认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一定会被农村产业现代化所取代。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答案示例 我赞同这种观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低,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必定会被农村产业现代化所取代,这是社会的进步。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固定,关键是要说出充足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