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二讲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49.ppt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96863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二讲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4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二讲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4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二讲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4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二讲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4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二讲议论文阅读课件2019011714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二讲 议论文阅读,一、(2017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人生三病 张培锋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

2、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工夫。,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

3、”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

4、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

5、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_的一项是( )(3分) A.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C.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段引出论题,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议论文文体知识“论点”

6、和论证思路。把各选项和相关文段比较分析,发现选项D中对结尾的理解有误。结尾文段侧重说的是“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要提升人生境界”,所以应选D。,2. 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 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C. 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

7、仙,以期长生不老。 D.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与论点之间的联系。即论据与论点是否相符。选项B说的是曾国藩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一种谦逊的态度。而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贬义,两者完全不相符。故选B。,3.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4分) _,【解析】本题考查“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践文中观点”这个考点。文中谈人生的“三病”,题目中问“如何摆脱” 人生“三病”,那就要求从正面去思考如何避免“三病”,而且是有针对性的三点措施。跳读文中第段和结尾段,可找到些关键

8、句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根据以上几点加以提炼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1. D(3分)2. B(3分)3. (1)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2)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3)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要求正面回答。答对1点得1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二、(2016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

9、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了。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样说:“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

10、“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

11、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人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应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12、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整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什么叫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于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9期,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

13、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 第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C. 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等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D. 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解析】这道题综合考查了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论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把选项内容和相关语段比较分析后,会发现选项D说法似是而非。文中的主要论题是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

14、于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并不是讨论“人生难免有缺憾”这个问题。所以选D。,2. 下列与第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 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生病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到无助和迷茫,善良的莎莉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惧疾病。 B. 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C. 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上学,他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 D. 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解析】本题考

15、查了材料与论点之间的联系。选项A中的材料,侧重写的是莎莉文老师给海伦的帮助,并没有写到海伦如何“乐观”。这条材料不能证明论点。故选A。,3.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4分) _,【解析】本题是主观题。解答这类题,基础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内部结构。围绕文章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来回答。本题应联系文章中有关“乐观主义”的含义的阐述,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中对拂心事的态度来回答。不要遗漏文中信息点,且次序要与文中信息点出现次序一致。这样得分才会高。,【参考答案】1. D(3分)2. A(3分)3. (1)人生是有缺憾的。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坦

16、然接受。(2分)(2)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把它看成正数。(2分),三、(2015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

17、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

18、“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招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工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

19、,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

20、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 第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C. 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 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论点的把握、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和内容的

21、理解。比较原文和选项,会发现“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应是“培养自己的静能量”。故选A。,2. 下列不能证明第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 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C. 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 “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解析】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联系。材

22、料与观点一致才能证明观点。选项C的事例证明的是“勤奋刻苦有恒心终于成就事业”,不能证明“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故选C。,3. 第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4分) _,【解析】本题有两个问题,需分开解答。第一问考查句子的含义。段中句子含义,要联系该句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安静并非招之即来工夫” 一句可以帮助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第二问是用文章有用的信息回答问题,考查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抓住“如何”两字进行思考,结合文中第段至第段有关内容组织答案即可。,【参考答案】1. A(3分

23、)2. C(3分)3. 含义: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1分)途径:(1)要学会追求安静(1分);(2)要学会享受安静(1分);(3)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1分)。,探究分析: 1. 2017年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议论文,考题与2016年如出一辙,都是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议论文文体常识的运用和文章内容迁移运用能力。 2. 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充满思辨色彩、蕴含人生哲理的短文,关注当今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为学生开启人生的智慧大门,引领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 3. 题型、题量基本不变,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简答题。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再次体现

24、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一、备考建议 1. 根据考纲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和要求的规定,科技、社科、新闻作品均应纳入备考范围,并掌握相关文体知识。 2. 在阅读训练中强化文体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选择题宜用圈画对比法,即在原文中找到并圈画与选项对应的句段,对比分析原文与选项的异同,进而做出判断。对于文章内容迁移题,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复习中要学会发现并提炼文章关键句,组织成自己的语言解答问题。,三、答题指要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紧扣文体特点进行阅读,确认是议论文后,阅读全文,明确主要信息。 (1)论点是什么?(位置寻找法:开头提出论点?标题就是论点?结尾提出论点?)如何提出

25、? (2)有没有分几点(几段)进行论述?(有几个分论点?)(留意段首句) (3)圈点勾画出每个重要信息(议论文的重要信息一般蕴含在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之中,特别要留意句中的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以便答题时能迅速找到相关信息。 第二步:细读题目。理解题目,明确考点,回想相关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冷静作答。带着题目,在文本中找到相关语段,仔细阅读,寻找能够回答问题的句子或词语。如果是选择题则与选项对比,作出选择。如果是简答题则按相关答题模式组织答案,尽量分点作答。,(一)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10分) 铁凝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

26、、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我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

27、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28、。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下列对原

29、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B. “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C,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2.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

30、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D,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是,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有重量的”阅读的理解。(4分) _,“有重量的”阅读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二)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10分) 佚名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

31、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暂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

32、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

33、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诫作用。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为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B.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C,C. 作者反对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古文这些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D. 作者认为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为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

35、清晰,层次分明。 B.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 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 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C,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_,论点: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回答“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也可)。文章开头直接引用习近平的话作为中心论点。,(三)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10分) 姚文辉“最美司机”生命中最后1分16秒钟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位网

36、民评论: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时,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2012年以来“正能量”这个词很流行,民间热捧,官方也在倡导。“最美司机”吴斌身上爆发出的这,种“超乎想象的能量”,就是一种发挥到极致的“正能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近一两年以“正能量”感动国人的多是些小人物,除“最美司机”吴斌之外,还有拒收盲人车费的天津的哥马志刚、带着母亲去上班的浙江教师陈斌强这些感人的事例告诉我们,释放“正能量”没有门槛,与职业、身份、地位、财富无关。,吴斌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能够释放出“正能量”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完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吴斌表现得很勇敢,但吴斌的姐姐事后回忆说,她一直认为

37、弟弟是个弱小的人,很多事情都要她这个姐姐来操办,她没想到关键时刻弟弟表现得像个“真正的男人”。 就人性而言,没有人天生就勇敢,在任何时候、碰到任何事情都能挺身而出,大多数人都是既懦弱又勇敢,有时懦弱,有时勇敢。换言之,每个人身上既有“负能量”,又有“正能量”。如果人人都输送“正能,量”,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美好,反之则会显得灰暗。吴斌从姐姐眼中“弱小的人”变成“真正的男人”,这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期待,说明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是可以被激发的。吴斌的故事中,激发“正能量”的东西叫“敬业”在危急时刻,吴斌的想法很简单:我是一名司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乘客的安全,这是我的职责。,今天的社会

38、之所以大力提倡“正能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潜规则盛行、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贪腐严重等,并且这种“负能量”传播速度很快,以至于许多人面对现实有一种无力感,将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归咎于大环境,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愿意在人性方面有所提升。殊不知人人都是“大环境”中的一部分,如果“大环境”总体为“负”,其中很可能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很多人也许会想,世道如此“险恶”,我的“正能量”对改变社会、改变自身境遇能起多大作用?事实证明,小人物“正能量”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一点儿都不比“大人物”小。天津的哥马志刚拒收盲人车费,并表示“我并不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这一幕被下

39、一位乘客看见了,该乘客下车时坚持多付费给他:“我也并不伟大,我挣钱比您也容易点儿,就希望您继续做好事,吧!”的哥的“正能量”实现了无缝对接;浙江教师陈斌强言传身教,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孝顺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长成参天大树当然,强调激发人性中的“正能量”,并不是要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选择性忽略阴暗面。提倡“正能量”不能代替制度性反思人性当然有其求善和向上的一面,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同时人性也有往下坠落,的极大可能。这就提醒我们,在道德建设上,我们要通过褒扬道德模范激发人性中的“正能量”,但在制度构建上,永远要立足于防范人性中的“负能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个好的制度所能产生的正面效应,要远远

40、超过依靠个人道德自觉所激发的“正能量”。 (摘自春城晚报,有改动),1.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以下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是( ) A. 小人物也能传递“正能量”。 B. 释放“正能量”没有门槛,跟职业、身份、地位、财富无关。 C. 只有小人物才会做好事情,才会传递“正能量”。 D. 传递“正能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C,2. 请你在下列选项中为文中画线句再选择一个符合文意的事例。 ( ) A. 危急时刻单手托举女童10多分钟的广州“托举哥”周冲。 B.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保护了刘备的两位夫人。 C. 512汶川地震时,不顾学生自己先跑的教师“范跑跑”。 D. 孟子说,当“义”和“生”不

41、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A,3. 第两段能否调换,为什么?_,不能调换,因为文章的论述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第段侧重从“道德激发”方面进行论述;第段从“制度构建”方面进行论述,这样文章论述起来会更全面、更周密、更严谨。,(四)守住信念才有成 王慧敏有关理想信念教育,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然而,前不久的井冈山学习,对心灵造成的冲击尤其强烈!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近,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

42、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用时22年。,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以致外界稍有诱惑,就会偏离人生航迹。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顺

43、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走出沙漠”的故事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几天,后,老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又是3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就在大家就要绝望的

44、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挂在胸前的水壶,灌满了沙子,几天前就没水了。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有的时候,开头时,不少人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是不是守住了信念?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5月26日,有删改),1. 下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守住信念才有成”。 B. 第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C. 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45、有力论证了“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守住信念才有成”。 D. 结尾一段与论点毫无关系,画蛇添足,应该删去。,D,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第至段)分析问题(第至段)解决问题(第段)。 B. 毛泽东秋收起义失败后坚定革命信念的事例在文中既是一个引子,又是强有力的论据。 C. “走出沙漠”的事例,意在高度赞美老教授甘于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D. 文章末段意在进一步强调千万不要忘记“守住信念”。,C,3. 读了此文章你有何感想,就文章内容其中一点谈谈。 _,示例: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只要有信念,咬紧牙走下去,也许会发现,希望就在前面。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一定要有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