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 38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考纲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华盛顿体系的构建;非战公约;国际联盟。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的形成。(3)导火线:1914 年萨拉热窝事件。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爆发: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2)主要
2、阶段第一阶段:1914 年,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稳定了西线,西线进入相持阶段。第二阶段:19151916 年,发生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使战争局势转向有利于协约国的一面。第三阶段:19171918 年,美国、中国参战,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德国投降。3.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4.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西欧衰落,美日崛起。(3)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进行革命和争取独立的浪潮。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亚非民
3、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被打破。(4)第一次世界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对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5)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类对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2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影响史料一 20 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史料二 一战历时 4 年,30 多个国家、15 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
4、口的 3/4。双方动员兵力达 889 个师,共计约 7400 万人。大战中死亡人数达到约 900 万人,受伤 2000 多万人,另有 350 万人终身残疾。所有参战国的战争费用达 3000 多亿美元,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一战使德国耗费了 1500 亿马克的财富,近200 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 750 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 1/6,损失惨重。1918 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 57%,农业收成减少 50%,经济濒临崩溃。据世界史简编等整理 史料解读(1)史料一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萨拉热窝事件是“偶然的恐怖事件”。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5、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各自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史论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三对: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的旧仇使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的实质是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加上德国积极争夺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双方矛盾更加尖锐。3(2)英德矛盾: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和欧洲大陆
6、德国过于强大产生矛盾,加上在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逐步激化。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实质上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奥匈帝国把巴尔干半岛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向巴尔干半岛渗透,与奥匈帝国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俄奥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考点二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的召开参加国:英、法、美、意、日等 27 个国家。各国意图:美国想称霸世界;英国想吞并德殖民地,要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法国要削弱乃至肢解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日本的目的是攫取德
7、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和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德国及其各盟国承担战争罪责;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形成: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保、匈、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3)影响积极: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确立了国际关系的新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消极: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该体系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资
8、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和约把德国民众置于被奴役的地位,成为以后引发战争的隐患。(4)国际联盟的建立由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任务: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实质: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美国孤立主义势力认为巴黎和会的结果会对其产生不利,拒绝参加)。影响a. 积极方面: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有利于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问题,促进国际合作,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 消极方面:国联被英法控制,成为它们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纵容法西斯侵略,放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9、。42.华盛顿体系(1)1921 年,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2)内容四国条约:美国消除了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五国条约: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限制日本海军扩张。九国公约:“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评价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列强在该地区的矛盾,美国在会议上取得了重大成果,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受到压制。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确立起来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称为华盛顿体系。它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
10、关系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1)1925 年 10 月,德、法、比、英、意等国签署洛迦诺公约。(2)非战公约时间:1928 年 8 月。创始国及签订:美、德、法等 15 国在巴黎签订。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评价:既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的一面,又含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一国际法准则的积极方面,对法西斯国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的处置特点、影响史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借此能够养肥我们自
11、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现在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境内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于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论的经济后果 史料解读史料中凯恩斯主张有限度地制定德国的赔款方案,以便德国恢复,这不同于凡尔赛和约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的主张。他认为主要应从德国战争责任的认定方面,来汲取一战的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
12、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5 史料运用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和约背后潜藏的危险。 史论归纳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这一体系之下,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造成凡尔赛体系不能维持长期稳定。(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战胜国之间不能也不可能消除矛盾。主要矛盾有:英美矛盾:主要是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是当时世界上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主要是在对德问题上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矛盾:主要是争夺亚太地区的利益。(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主要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德国虽然被迫在和约上签字,但是从未承认
13、自己的失败。随着国力的恢复和增长,德国必然会从要求修改条约到不履行条约,直至撕毁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3)欧洲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新的民族矛盾。虽然战胜国声称自己是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领土问题的,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利益的需要来实行这一原则的。这就为以后德国等国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挑起新的国际争端创造了条件。(4)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掀起了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例如土耳其的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
14、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俄(联)的矛盾。由于凡尔赛体系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俄(联)的对立,因此当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希望能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最终导致战争由局部走向世界。1.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6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 20 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
15、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 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2.2016全国卷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18 年 1 月,美国总统
16、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 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第 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 “冷战 ”与和平考纲要求 1.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
17、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2.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作用。考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的兴起: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军国主义、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不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分别建立法西斯专政。经济危机:法西斯上台的经济根源。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逐步形成;二二六事件后,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逐步形成。(2)法西斯战争的乌云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三省
18、;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1936 年,意大利攻陷、吞并埃塞俄比亚。19361939 年,在德意两国的支持下,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占领苏台德地区;1939 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3)三国轴心的形成:19361937 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三国轴心。2.过程(1)全面爆发: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突袭波兰;9 月 3 日,英法对德宣战。(2)初期阶段“静坐战”的出现,实质是英法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不列颠之战: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坚持抵抗,德国的侵略计划首次未能得逞。8(3)战争的扩大苏德战争:1941 年 6 月
19、 22 日,德军入侵苏联。太平洋战争: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1 年 8 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1942 年 1 月,26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其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军开始全线反击。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和美英联军在北非的登陆,使非洲战事很快结束。(6)胜利1943 年,美英联军在北非全面反攻,盟军在意大利的
20、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美、英、中三国召开开罗会议,苏、美、英三国举行德黑兰会议,协调行动。1944 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 5 月德国投降。1945 年 7 月,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中、美、苏的全面反击下,日本投降。3.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2)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开始形成。(3)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4.启迪(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2
21、)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4)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对战争的反思9史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
22、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停战诏书(1945 年 8 月 14 日) 史料解读史料主要说明了日本法西斯宣布战败投降的事实,但停战诏书回避了日本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等国的事实,美化了其战争目的;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推卸了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 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史
23、论归纳1.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 20 世纪 20 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它们对由英、法、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2)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经济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成世界大战的。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4)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等国纵容法西斯
24、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给德国吃了一颗定心丸。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苏联在 1939 年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起到了祸水西纵的作用,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2.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10(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
25、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考点二 雅尔塔体系下的 “冷战 ”与和平1.两极格局的形成(1)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苏联的强大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2)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等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冷战”提供了条件。(3)实质:按美苏两国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4)评价积极作用:维护并扩大了集体安全原则,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维
26、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消极作用: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也反映出美苏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和矛盾,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冷战”(1)原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2)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3)表现资本主义阵营: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等。社会主义阵营: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4)影响“冷战”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结果,但美苏均势客观上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的发生。11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展开了一系列争霸斗
27、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各国的发展。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1)联合国建立:1945 年 10 月,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等。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等等。作用:维和行动,有助于控制局部性冲突的升级,并达成众多裁军协议;保护人权,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推动非殖民化。(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
28、开:1949 年、1950 年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共同要求裁减军备、禁止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等。(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和平解决争端,反对核战争。4.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美苏争霸(1)局面形成: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2)对峙表现: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3)走向缓和1969 年 1 月,尼克松强调均势外交,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20 世纪 70 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美苏达成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的协议,美国推行“和平演变”策略。5.两极格局的结束(1)背景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遏
29、制”政策,主张“以实力求和平”。戈尔巴乔夫在对外政策上,提出所谓的“新思维”。(2)“冷战”的结束1989 年发生了“东欧剧变”,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1991 年 12 月,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美苏“冷战”12史料一 1944 年,由英国副首相艾德礼主持的一个特别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划分占领区的方案。该方案建议:(1)德国全境由苏美英法四国占领;(2)苏联占领德国东部,美英法占领德国西部。该方案“完全符合英国四百年以来的外交政策,即整个欧洲将不会由一个大国进行统治,而英国的航运利益也将由于占领了德国的北海海岸而有所促进”。柏林和德国分裂史料
30、二 我对您 1962 年 10 月 27 日信中所作的声明表示尊重和信任,这个声明就是不会对古巴进攻和入侵,不仅美国方面不会这样做,而且西半球的其他国家方面也不会这样做,正如您在您的那封信中所说的那样。那么,促使我们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1962 年 10 月 28 日) 史料解读(1)史料一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分裂成两个国家;欧洲的“冷战”格局形成。对德国分区占领顺应了世界人民清算法西斯的意愿,德国的分裂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冲突,分区占领德国符合英国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并且维护了英国的航运利益。(2)史料二表明苏联要在古巴建立导弹基
31、地,但最终失败。苏联首先妥协,向美国及其盟国保证不入侵古巴,说明了此时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史论归纳1.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及措施13(1)原因当时西欧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尖锐,为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须稳定和恢复西欧资本主义。美国争霸的中心在欧洲,美国已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西欧。二战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以苏联为首的对抗势力的强大,使美国不敢轻易使用战争手段。(2)措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扶植联邦德国为“冷战”前哨。2.美国在亚洲采取“热战”方式的原因及结
32、果(1)原因在亚洲,美国遇到的对抗力量相对弱小;二战后,在亚洲美国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企图独霸亚洲。亚洲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美国打着反对殖民主义的旗号,插手亚洲事务,企图独霸亚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美国直接介入提供了机会。(2)结果:在朝鲜遭到了失败;在越南陷入战争泥潭,后退出。1.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
33、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
34、想。2.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自 1931 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 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 年 11 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 年 7 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35、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1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第 40讲 局部战争、和平与发展的愿望考纲要求 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考点一 局部战争161.朝鲜战争(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1948 年,朝鲜半岛分裂,出现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经过爆发时间:1950 年 6 月。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结束:1953 年 7 月,签署朝鲜
36、停战协定。(3)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越南战争(1)背景日内瓦协议签订,越南分裂。美国干涉越南内政。(2)过程爆发:19611964 年,“特种战争”。发展:1965 年,“局部战争”。结果:越南人民取得胜利,美国从越南撤军。(3)影响越南人民抗美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美国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内外交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75 年,越南实现统一。3.中东战争(1)产生中东问题的原因主体民族、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多次变更,历史演进复杂。1
37、7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英国发表了“贝尔福宣言”,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2)历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六日战争”“十月战争”。(3)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未能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相互为敌。难以协调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分子的威胁。4.两伊战争(1)原因:领土和宗教派别之争;民族间的纠纷;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2)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规模最大、损失最严重的战争。两国经济全面倒退。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5.海湾战争(1)原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石油、领土和
38、债务等方面的争端日趋尖锐。1990 年 8 月,伊拉克袭击科威特,制造了海湾危机。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并对伊拉克实施全面制裁。(2)特点和影响特点: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影响: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它独霸世界的野心;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引起世界各国对国家安全的加倍关注,加剧了一些地区的军备竞赛;战后的伊拉克局势动荡。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中东问题史料一 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总理和外交部部长于 1947 年 12 月 8 日至 1
39、7 日在开罗召开了一次会议,发布了一项声明:“(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据1945 年后的“冷战”史料二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总统是战争的英雄、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18萨达特墓碑上的铭文 史料解读(1)史料一出现的背景是 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最终导致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的焦点,阿以矛盾激化,双方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2)史料二中萨达特被称为“和平的英雄”的原因是萨达特谋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 史料运用
40、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认识中东问题的产生原因。 史论归纳地区冲突的教训(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2)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考点二 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争取人类和平(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19表现: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构建“单极世界”;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1、;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国际地位有很大改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影响: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2)威胁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矛盾: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等。恐怖主义。(3)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缓和地区冲突方面作用更加突出。进入 21 世纪后,联合国的作用得到了各方的普遍重视。2000 年 9 月,联合国通过了千年首脑会议宣言。2.追求共同发展(1)经济全球化原因:根本动力
42、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表现: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影响:有效地利用了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威胁着人类的生存。(2)建立国际新秩序内容: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该把本国意志强加于别国;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该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该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而不应该诉诸武力或以武
43、力相威胁。原则: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了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也是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史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印尼巴厘岛、西班牙马德里、英国伦敦等地制造了大规模恐怖袭击,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20史料二 当今世界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美
44、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和平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史料解读(1)史料一认为随着时代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变化,世界的主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但当今世界仍存在各种问题,如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2)史料二表明当今世界出现几对典型的伙伴关系,其主要原因是: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核战争的毁灭性威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力量的互相制约;等等。 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史论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
45、危害,致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渴望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长期的核军备竞赛,使世界面临着核战争的严重威胁,反对核战争、捍卫和平与安全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3)美苏“冷战”,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成为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直接原因。(4)大国争霸、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引发的局部战争,直接威胁了世界和平,使反对战争、谋求和平成为人们的热切追求。(5)罗素、爱因斯坦等著名反战人士的参与和推动,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的不断增强,成为反战和平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211.2016全国卷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
46、平材料 1965 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 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 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
47、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2.2014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1576 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60 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 年,联合国大会以 95
48、 票对 4 票、21 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 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2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 1576 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23选修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 38 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核心探究命题点 政治:中国北洋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发生了“府院之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引发五四运动。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减少,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