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新人教版201901184237.doc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70086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新人教版20190118423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新人教版20190118423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新人教版20190118423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新人教版20190118423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新人教版20190118423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小卷(六)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 /45 分钟 分值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世纪 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 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 11种青铜农具共有 53件。材料说明商代 ( )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制成清册。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于政府征收

2、赋税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制度应用比较广泛,如秦国青铜戈正面刻有铭文“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分别注明了监造者、主造者和直接制造者的名字。据此可知 ( )A.官府控制手工业的局面被打破B.官营手工业重视保证产品质量C.民间手工业生产分工日益明确D.青铜器铸造进入全面繁荣时期4.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 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作出重大调整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2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A.汉朝 B.宋朝C.唐朝 D.明朝5.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

3、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6.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士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 ( )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7.下表是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的北宋某一时期部分州县商税数额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 )州县 苏州 杭州桂州(今桂林

4、)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数额(单位:贯)5100082000 6600 22000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D.北宋政府不再重农抑商8.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3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9.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 GDP的比重平均为 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 20%;政府税收占 GDP的比重为 3%9%,平均

5、为 5%。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 ( )A.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B.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C.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D.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10.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 )A.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B.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C.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D.具有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11.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兴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

6、”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弃商从政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D.政府抑商12.下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单位为斤(1 斤=0.5 千克)。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4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削弱。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

7、,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材料二 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20 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8、,分析新中国成立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12分)5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但是,历来国内采的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

9、材料二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提出观点),并就所拟论题(或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20 分)6单元小卷(六)1B 解析 由“出土了 480多件青铜工具”得出商代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故选B。题目中青铜工具出土地点是在“江西新淦大洋洲” ,不是中原地区,A 项错误;农业发展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题目中没有提到农业发展的

10、特点,C 项错误;“其中犁、铲、斧等 11种青铜农具共有 53件”不能说明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且商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在农业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2B 解析 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制成清册”得知其作用主要是便于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使农民的负担加重,故选 B,排除 A。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与题意无关,D 项错误。3B 解析 据材料“秦国青铜戈正面刻有铭文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 ,分别注明了监造者、主造者和直接制造者的名字”可知,这是官营手

11、工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措施,故选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私营手工业,但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战国时期的“物勒工名”制度,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民间手工业生产分工的问题,C 项错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进入全面繁荣时期是在商周时期,D 项错误。4A 解析 汉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作出重大调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选 A。5D 解析

12、农业经济可能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 D。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导致农业经济衰退,不会出现农牧并重的局面,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互补性增强了,B项错误;少数民族汉化的一个标志是由游牧经济转为农业生产,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王朝手中掌握大量无主土地,有利于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故选 C。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发生变化,A 项错误;根据材料“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可知不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B 项错误;加速社会

13、阶层的分化瓦解不是材料的主旨,D 项错误。7B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商税数额远超北方地区,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 B。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A 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经济虽然不及苏杭地区发展好,但是远比桂林地区发展好,C 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D 项错误。8D 解析 南宋时,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随着人口的不断南迁和自然增长,7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向田要粮,因而围湖造田的现象屡禁不止,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空前的压力,故选 D。 “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这就不难看出湖田垦种必然是成本高昂且收益甚

14、低的,A 项错误;吏治的腐败显然不是使政府政令无法推行的主要原因,B 项错误;有关南宋政府的赋税状况,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信息,C 项错误。9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 GDP的比重最高,故选 A。材料无法说明明朝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B 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 项错误。10D 解析 据材料“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可知,这些商人的经营行为具有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故选 D。据材料“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可知,这些商人的行为是对传统投资理念的创新

15、,而不是“颠覆” ,A 项错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瓦解始于鸦片战争之后,B 项错误;材料“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并不能说明国内市场发育成熟,C 项错误。11D 解析 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望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选 D。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要求“本质”不符,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 “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 ,不是官府封授的,C 项错误。12B 解析 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是粮食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选 B。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只是农业经济发

16、展的条件之一,因此 A项不是主要原因,错误;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C 项错误;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是粮食亩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D 项错误。13(1)条件: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影响:土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辩证解答且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社会动荡;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根本原因

17、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削弱。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一“纷纷购买田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8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但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

18、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据材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可知,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第(2)问,据材料一“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和材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可知,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联系所学知识,可以考虑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的不足,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进而思考流民问题形成的根源就是土地

19、私有制始终存在,政治环境和政策也是思考角度,即社会动荡和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14示例: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论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具有较大的价值。比其他金属铸币有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优点,比纸币的购买力更加稳定。事实上,明代民间贸易冲破政府的禁令,既有上述原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白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必须与经济总量相适应。当市场上的商品丰富而白银总量较少时,它显得特别贵重;反之,白银总量较多而商品供应不足时,白银就会贬值。因此,白银的购买力也是随着商品数量和白银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十分稳定的价值尺度。

20、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贸易顺差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中国以外来的白银为主建立了银本位制,实际上中国市场上的白银主要依赖外国的输入。一旦外国减少或停止对中国的白银输入,必然造成国内白银的缺乏,从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损失,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性。解析 根据材料一“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得出观点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材料一“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得出观点白银货币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据材料一“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得出外来白银大量流入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性。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论述这三个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