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1、当堂背诵课文。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 ,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讨论释疑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 1055 年,一对
2、新人结婚了。新郎是 19 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 16 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 1075 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
3、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 ,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成果展示1 “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2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 。 “不思量,自难忘” ,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
4、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2、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 而其时不过 40 岁,如何理解?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 “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特色。1.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抒发悼亡之情。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对亡妻的掉念和自己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慨。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抒发悼亡之情。 四
5、、师生点评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 ,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 ,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五、检测反思赏
6、析悼亡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明确: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3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 “沧海” 、 “巫山” ,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 “懒回顾” 、 “半缘君” ,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