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材文言文复习逍遥游(节选) 兰亭集序 滕王阁序并诗学案目标 作为必修教材最后一册的最后三篇文言文,自身语言点丰富,又可与前几册联系梳理,构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对此,复习时要实现下列目标:1全面梳理教材语言点,重点突出三篇文言文丰富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掌握“之”“且”重点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2.背诵三篇中的重点段落。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怎么、哪里”之义的文言疑问代词:何、安、曷、奚、胡、恶、焉等。写出表示“流放”之义的文言实词:流、放、迁、谪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
2、r!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一般人。A 项应付,周旋/比喻短暂。C 项相处,相交/一起,共同。D 项用来的/的原因。(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全。A 项同“取”/同“趋” ,往、赴。B 项暂时/突然。D 项恰好/到,往。(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2答案 C解析 C 项均是一种文体。A 项接引/导引。B 项写作/吟诵。D 项盛大的/有名的,风景优美的。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之二虫又何知C彼且奚适也D大王来何操答案 A解析 A 项为否定句中
3、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均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4指出下列句子的固定句式,说明句式特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同“何以为” ,表强烈的反问语气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亦乎,表委婉的反问语气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选择5翻译下列句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为何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之二虫又何知!译文:这蜩与学鸠又知道什么呢!1朝菌不知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2不过数仞而下仞,古代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3暮春之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
4、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4修禊事也禊,一种风俗祭祀。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5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3“三江”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6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7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代称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 。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
5、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8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9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之处。指早晨,引申为青春年少。桑榆,日落之处。指傍晚,引申为年老迟暮。10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古人衣带的下垂部分,长三尺,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 ,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11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后用此
6、指投军报国。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投笔,指投笔从戎。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 ,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1 “之”字用法辨析。说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试着归纳其用法特点。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人称代词,他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引申为达到、得到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指示代词,这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人称代词,它蚓无爪牙之利: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顷之,持
7、一象笏至:音节助词,无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位置推断法。 “之”的用法较多。它在什么情况下作什么词用,是什么意思,有规律可循。这“规律”就是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及相邻关系推断。例如:(1)作动词a “所”后必作动词,如上面。b “之”后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或代词,作动词,如上面。(2)作代词a “之”前是动词或介词,一般作人称代词,如上面。b “之”后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一般作指示代词,如上面。(3)作助词a
8、“之”放在两个名词或两个名词短语之间,一般是结构助词“的” ,如上面。b “之”放在主谓之间,一般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上面。c “之”放在“顷” “久”后一般是音节助词,如上面。d至于作定语后置或宾语前置的标志,要视句式而定。一般说来,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之”为标志词,如上面。以上所讲,均是作为特点加以辨识,只是辅助手段,需要灵活运用,不可当成教条运用。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句意判定。演练体悟试用上述方法判断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Error! 2017 年浙江卷第 15 题 B 项答:_答案 相同解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Error! 2017 年
9、北京卷第 10 题 B 项5答:_答案 相同解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Error! 2016 年上海卷第 18 题 B 项答:_答案 不同解析 前“之”为代词,他;后“之”为助词,提宾标志。Error! 2015 年山东卷第 10 题 C 项答:_答案 不同解析 前“之”放在两个名词之间,作结构助词“的” ;后“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2 “且”字用法辨析。说出下列句中“且”的意思和用法,试着归纳其用法特点。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连词,表并列,又彼且奚适也:副词,将,将要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并且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斯已矣:连词
10、,表递进,并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将要吾攻赵旦暮且下:副词,将,将要故且从俗浮沉:副词,暂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尚且,表让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连词,况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位置推断法。 “且”一作连词,一作副词,各有各的作用和意义。应如何辨别呢?主要看它处在什么位置,它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什么关系。作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如上面;或者处于两个动词(动词短语)中间,如上面;两个分句中间,如上面。作副词,一般处于句子中间(无逗号隔开),尤其是主谓之间,如上面,可看作主语省略。演练体悟试用上述方法判断下列句中“且”的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Error! 2012 年江西卷,
11、第 11 题 B 项答:_答案 不同6解析 前“且”为连词,况且;后“且”为副词,将要。Error! 2010 年湖南卷,第 7 题 B 项答:_答案 相同解析 均为副词,将要。Error! (2007 年浙江卷第 12 题 B 项)答:_答案 相同解析 均为连词,尚且。3被动句辨识。被动句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形式:(1)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于”字式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见(受)”字式a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b徒见欺c假令仆伏法受诛“为”字式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2)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被”字式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3)无标志式(意念被动)a予羁縻不得还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辨
12、别被动句,既要从形式上考虑,即抓标志词;又要从内容上考虑,即主语是不是受动者。演练体悟请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指出其构成形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屈原既放”为意念被动句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字式被动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于”字式被动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不是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字式被动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是吾属今为之虏矣:“为”字式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 “被”式被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为意念被动句1下列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3、)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C而刘夙婴疾病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答案 D B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1)(2017天津)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译文: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要点:会,适逢;世,世道;为所,译作“被”)(2)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谄之。(选自资治通鉴)译文:凡是才能声望功勋事业高于自己的以及被皇上器重、权势地位将要接近自己的人,一定要千方百计地除掉他们。(要点:“才望功业”须逐字翻译;为所,被动句)有时假装与他们友善,用甜言蜜语来引诱他们,却在暗中陷害他们。(要点:阳,阴;注意“啖以甘言”的翻译)被动句作为高考常考句式,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意念被动句容易被忽略,需认真思考主语与后面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二是动词前用“见” ,有三种可能,一是表被动,二是表动作承受方,三是意为动词“看见” ,要根据语境细加辨别。8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