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分析资料认识生态系统及其成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思路,增强环保意识。2、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资料、学习微课,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3、教学重难点(1)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2)难点: 通过分析、归纳,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的
2、定义和组成,这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初中生物 50 个重要概念之一。它是生态系统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后面第二课时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的考点;而且所学内容比较宏观、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2、学情分析 “生态系统”这个名词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但是学生对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知之甚少。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 “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这些结论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7 年级的学生具备初步的分析、归纳能力,给出足够的材料,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结论。3、设计思路根据奥苏伯尔
3、有意学习理论,呈现丰富的材料帮助学生组建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微课,完成学习任务,一步步构建概念,实现课堂的翻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复习上节课的结论,课本中 “想一想,议一议”案2例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出 “生态系统”这一名词,并认识案例中提到的部分;然后展示生态瓶,引导学生学习微课生态瓶的制作和原理,完成分类游戏;接着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次布置学生观看微课生态系统的组成,完成课本概念图的填空;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概念图下定义,说出 “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后在考试模式下,学生完成相关联系,重点讲解学生通过率比较低的题目。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课前
4、 5 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二)课堂设计1、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3、课时安排: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生态瓶的制作和原理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瓶、多媒体终端课室5、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min)设计意图复习引入 1. 提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布置学生阅读思考课本“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3. 引出“生态系统”这一名词1. 复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阅读思考5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引导学生说出 “想一想,议一议”的案例1. 说出“想 一想,议一议”20 学生通过学习微课,完3生态系统的组成中提及的部分 2.展示生态瓶,布置学生学习任务:
5、观看微课生态瓶的制作和原理,完成分类游戏3.广播展示几位学生的分类结果4.布置学生学习任务:观看微课生态系统的组成,完成课本概念图的填空(课后练习P25 第 5 题)的案例中提及的部分2. 观看微课生态瓶的制作和原理,完成分类游戏3. 展示分类结果,并说明原因4. 观看微课生态系统的组成,完成课本概念图的填空成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讲解和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有效达成知识目标;呈现丰富的相关素材,帮助学生从中总结、归纳。讲授新课生态系统的定义引导学生根据概念图,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定义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生态系统的定义6 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实现学生知识网路
6、的构建,帮助学生有意义学习。练习 1.布置学生在考试模式下完成练习2.针对学生通过率比较低的题目,进行讲评1. 完成练习2.相互讲评5 巩固知识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4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检测反馈 学生做练习课后作业4六、板书设计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组成2、定义生态系统=生物+环境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使用微课作为教学手段,形式新颖,实现课堂的翻转;应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教学检测,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能够通过展现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实现概念的生成,学生自主构建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是,本节课使用到较多的设备,在课前需要调试好每个学生需要使用的每一项设备,减少突发情况的发生;另外,学生的讨论预留时间如果能够更加充分,学生的讨论就能够更加深入,更好地认识到概念的内涵。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