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分析:生命可以永恒吗是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的开篇内容。本项目凸显生命教育,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感受生命的力量,让学生在学会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超越自我,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境界,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本项目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既是该单元教学内容的总启,也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内容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重要的
2、人生问题。七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理解能力不足,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生命的问题有了一定思考,但往往存在一些偏差。如果这些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现象,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漠视生命。因此,积极引导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对应策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创设体验生命、思考生命的情境,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短暂和可贵,
3、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能力目标:发展对生命短暂与可贵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增强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不可预知的能力,学会选择过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增强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生命价值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懂得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短暂的、可贵的;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中的使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命有时尽。教学难点:生命有接续。教学流程示意图2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调查,导入新课】课堂调查:你今年多少岁了?你家里最长寿的人多少岁?你知道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多少岁吗?学生回答
4、。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新疆喀什的一位长寿老人,在今年 6 月 25 日度过了自己的第 129 个生日,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人们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健康长寿,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四处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时至今日,在现代的科学和医学领域,人们也一直在探索延长寿命、实现永生的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为什么?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调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启发学生初步思考“生命可以永恒吗”,达到带着问题学习新课的目的。环节二:【生命宝贵,来之不易】教师过渡:到底生命是否可以永恒呢?我们还要从人类生命的源头开
5、始,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你知道人类的生命是怎么起源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从人类出现之日起,有一个故事重复上演了数百亿次,但是每一次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这是一段世界上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多媒体展示:视频“生命的孕育” 。9教师提问:在看完这段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生命是个奇迹,但同时也来之不易。然而,出生仅仅是生命的开始,在生命的成长道路上,仍然充满了无数艰辛和偶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 ,与大家交流一下:从你出生到现在,有没有过与材料中的女孩相似的经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追问:在经历了这么多危机之后,大家依然健康的坐在这里学习,你有
6、何感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告诉我们生命的孕育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同学们奇迹般的生命经历,又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具有无数的偶然性。学生小结:生命悟语每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视频生动呈现了生命孕育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使学生直观且直接地感受到生命孕育的艰辛和成长的不易,体会生命的宝贵和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生命。环节三:【生命有时终须尽】教师引导:同学们,你知道吗?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大家一样幸运。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的生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戛然而止。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向“肿瘤君”发出挑战的美女漫画家熊顿。多
7、媒体展示: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熊顿生前在医院里留给亲人和朋友们的最后影像吧。9多媒体展示:视频“熊顿的追思会” 。教师提问:正如熊顿所说,她留在我们心中的永远是 30 岁的样子。看完视频后,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追问:熊顿害怕死亡吗?对熊顿来说,死亡意味着什么?既然死亡是如此令人恐惧的事情,那熊顿与死亡抗争的强大力量又从何而来?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熊顿之所以能如此顽强的与肿瘤君抗争,那是因为她热爱生命,热爱她的父母、朋友、热爱她的工作、热爱这个精彩的世界。熊顿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力量。但是,无情的肿瘤君还是过早地夺走了她的生命。同学们,你们想过吗
8、?即便没有肿瘤君,人的一生或是百年、或是几十年,在时间的长河里,都只不过是“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四季轮回,人活一年;生老病死,人活一世。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一、生命有时尽(板书)教师提问:死亡是可怕的,人们畏惧死亡,但也有人说,我们应该感谢死亡。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正因为有了死亡,我们才会懂得生命的短暂与宝贵,才会思考应该怎样活着。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 ,熊顿说“死,只是一个结果,怎么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只有一次,他不会给任何人再来一次的机会。人的一生中充满不可预知,我们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9、事。教师提问: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点点,你打算怎样好好活着?多媒体展示:9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当站在死亡的角度重新审视现在的生命,我们会发现,很多本来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东西,一瞬间会变得异常珍贵和美好起来。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因此,从这一刻起,我们应更加感激生命的获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更加热爱我们的生命。学生小结:生命悟语人的生命很短暂,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归宿。我们应感激生命的获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设计意图】视频中熊顿面对死亡时的坚强和乐观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师层层递进的设问和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生命只剩一点点”的情境创设促成学生的反思,让学生对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预知有了更加深
10、刻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过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培养感激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高效达成三维目标。环节四:【生命传承有接续】教师过渡:熊顿在医院病房里的临终视频,让亲友们看了悲痛欲绝。但是,也有人说医院是个令人“悲喜交加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我们的姓名中寄托了父母和长辈们美好的期盼。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名字还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姓氏外,还会有辈分,哪些同学的名字是按照辈分起的?你们家族各代的辈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追问:除了姓氏辈分之外,你在父辈、祖辈那里还继承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父母对我们言传
11、身教,教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种家庭教育的熏陶,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风、家规、家训” 。多媒体展示:9教师提问: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请简单解释。学生交流、回答。教师点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家风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血脉,它植根于深厚的人类文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朴素积淀。由此可见,每个人不仅继承了父辈、祖辈的身体、样貌、血脉,也在精神上继承着人类的文明成果。学生小结:生命悟语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你在父辈、祖辈那里继承了什么
12、”、“你的家风是什么”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认识个体生命和家庭、社会及人类的关系,深入浅出地理解生命的传承和接续,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环节五:【我的使命有担当】教师过渡: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使命。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无法组成”多媒体展示: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你将扮演哪一环?让我们一起来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明确一份使命吧!多媒体展示:9教师点拨:使命伴随着生命的始终
13、,我们要把自己的使命与家族的传承、家乡的建设、祖国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正是每一代人都勇于承担使命,让自己成为生命链条中坚固的一环,环环相扣,人类才能发展,文明才能传承,生命才有接续。二、生命有接续(板书)学生小结:生命悟语一代又一代个体生命的更替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设计意图】该环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引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使命展开深入思考,认识到自己担当使命与家庭、家乡、祖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环节六:【回扣课题,结
14、束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节课探讨的话题是什么吗?生命可以永恒吗?现在,你对这个问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配背景音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每一个人的生命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我们的生命并非只属于自己。因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凝聚着家庭的期待;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又都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每一代个体生命的更替,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身体的生命终将死亡,但是,当我们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与祖国、与整个人类融为一体、并为之担当使命的时候,生命就不再仅仅是“我”的生命,而成为“我们”的生命。此时,我们的生命会更有
15、价值,人类的生命将生生不息,实现永恒!【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回扣课题,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学、所想、所思、所悟,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所获所想给予适当引导,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9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生命的传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所以,学生对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教材的文字里,更应该联系社会,走进生活。请学生围绕“生命的传承”这一主题,完成这次实践探究作业。实践作业:1、请你向父母和家族中的长辈问询或通过其他方式查访,了解家族各代成员的辈分及组成,参考教材 P93孔子世家谱 (节选)图示,尝试制作一张你的家族图谱
16、。2、在问询和查访中,你了解到你的家族有哪些传承至今的故事和传统?3、请你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家族图谱、家族故事和传统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分享。评价标准:从“情感态度信息收集与整理技巧方法成果展示”四个维度,按相应标准分为“A、B、C”三个等级。A 等级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浓厚并持久,遇到困难能积极想办法解决。收集了大量的信息,都与活动主题有关,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很好地分类整理。交往能力强,善于沟通,能够通过面对面、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尽量多的家族成员问询查访。实践成果充实丰富、紧扣主题,汇报详细条理,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能够以调查报告、手抄报或制作 PPT 课件等形式
17、展示成果,制作精美。B 等级能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对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兴趣,能尽力克服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收集了较多的信息,大部分与主题有关,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较好地分类整理。具有一定的交往和沟通能力,能够通过较方便的渠道和方式向比较亲近的家族成员问询查访。活动成果能基本能围绕主题,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展示形式能基本反映活动成果,制作较好。C 等级基本上能参与实践活动,但不是很努力,对探究的问题兴趣不大,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收集的信息较少,只有少量和主题有关,不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交往和沟通能力有限,仅能向身边的家族成员进行简单地问询了解。实践活动有一定内容,但成果较少,问题基本得到
18、解决,汇报形式和内容过于简单。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充9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如果课堂教学没有了生活的意韵,那么对于置身其中的学生来说就失去了意义。 “生命可以永恒吗”本身就是一个严肃深刻、内涵丰富的话题,加之七年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验和理解能力均有限,所以为了较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重点着力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也是本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为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该教学设计中注意做到了以下两点:1、教学资源选择“生活化” 。教学资源“生活化”要求教师特别
19、注意选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社会信息和学生生活信息,并及时将其加工成教学资源,让教学资源与学生生活接轨融合,提高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兴奋度和认可度,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和感悟能力。举一例说明,如:今年暑假上映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 ,再现了青年漫画家熊顿与“肿瘤君”抗争、乐观面对死亡的真实故事,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入讨论,社会反响很大。教师节选了其中“熊顿为自己开追思会”的经典视频片段,在课堂上创设了震撼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教师层层递进的设问和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 “生命只剩一点点”的感受油然而生、促成学生的反思,让学生对生命的短暂
20、和不可预知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过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培养感激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高效达成了三维目标。2、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 。如:通过“你家最长寿的人”的课堂调查,导入新课;学生分享自己成长中的“蒙难”经历,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对“你在父辈、祖辈那里继承了什么、你的家风是什么”等问题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传承和接续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都秉承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从而获得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学活动设计的“生活化” ,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化繁为简、得以突出,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得以突破。板书设计生命可以永恒吗一、生命有时尽二、生命有接续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