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山西省阳泉二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0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44 分)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者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天然气 生物质能 潮汐能 石油 太阳能 煤 风能 氢能A B C D 2下列物质的分类组合中正确的是A B C D强电解质 Cu(OH)2 KCl HCl CaCO3弱电解质 NaOH NH3H2O BaSO4 CH3COOH非电解质 SO2 金刚石 NH3 C2H5OH导电物质 石墨 稀 H2SO4 熔融 KCl 铜A A B B
2、 C C D D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 H 数值代表燃烧热的是( )A CH 4(g)2O 2(g)=2H2O(1)CO 2(g) H 1 B S(s)3/2O 2(g)=SO3(g) H 2C C 6H12O6(s)6O 2(g)=6CO2(g)6H 2O(g) H 3 D 2CO(g)O 2(g)=2CO2(g) H 44用稀硫酸与过量锌粒反应制取氢气,欲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改变产生氢气的量,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 升高温度 B 滴加少量浓硫酸 C 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 D 改用等质量的锌粉5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在 100kPa 时,1mol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
3、J 的热量,试判断在 100kPa 压强下,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 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 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不同C lmol 石墨比 lmol 金刚石的总能量高 D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 2 -化6甲溶液的 pH 是 3,乙溶液的 pH 是 4,甲溶液与乙溶液的 c(H+)之比为A 1:10 B 10:1 C 2:1 D 1:27对于反应 A(g)+4B(g) 2C(g)+2D(g),下列数据表示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A v(A)1.4mol/(Ls) B v(B)3.6mol/(Ls) C v(C)2mol/(Ls) D v(D)3.0mol/(Lmin)8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4、A 由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跟 NaOH 溶液混合后所形成的溶液B c(H )1.010 7 molL1 的溶液C pH7 的溶液 D c(H )= 的溶液(Kw 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9已知稀溶液中 H (aq)OH (aq)=H2O(l),生成 1 mol H2O(l)放出 57.3 kJ 热量。下列过程中放出热量为 57.3 kJ 的是A 1 mol H 2SO4与足量的 NaOH 溶液反应 B 稀盐酸与氨水反应生成 1 mol H2O(l)C 稀盐酸与稀 Ba(OH)2溶液反应生成 1 mol H2O(l) D 稀 NaOH 与 98%浓硫酸反应生成 1 mol H 2O(l
5、)10室温下,由水电离产生的 c(OH-)=10-11mol/L 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共存的离子组( )A Na + 、 NH 4+ 、Cl - 、SO 42- B S 2- 、CH 3COO- 、Na + 、Cs +C K + 、 Na + 、 I - 、NO 3- D K + 、 Na + NO3- 、SO 42-11体积相同、pH 相同的 HCl 溶液和 CH3COOH 溶液,与 NaOH 溶液中和时两者消耗 NaOH 的物质的量A 相同 B 中和 HCl 的多 C 中和 CH3COOH 的多 D 无法比较12对可逆反应 2A(s)+3B(g) C(g)+2D(g) 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
6、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增加 A 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减小压强增大一倍,平衡不移动,v(正)、v(逆)不变 增大 B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 -加入催化剂,B 的转化率提高A B C D 13常温下,等体积的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后 pH 一定等于 7 的是A pH=3 的盐酸和 pH=11 的 KOH 溶液 B pH=3 的硝酸和 pH=11 的氨水C pH=3 的硫酸和 pH=13 的 NaOH 溶液 D pH=3 的醋酸和 pH=11 的 KOH 溶液14关于常温下 pH12 的稀氨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溶液中 c (OH -
7、)1.010 -2 molL-1 B 由水电离出的 c (OH -)1.010 -12 molL-1C 加水稀释后,氨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D 加入少量 NH4Cl 固体,溶液 pH 变大15在 25时,用蒸馏水稀释 1mol/L 的醋酸溶液至 0.01mol/L,随着溶液的稀释,下列各项始终保持增大趋势的是A c(H +)/c(CH3COOH) B c(H +) C c(CH 3COOH)/c(CH3COO-) D c(CH 3COO-)16已知断开 1molH-H 键吸收的能量为 436kJ,形成 lmolN-H 键放出的能量为 391kJ,根据化学方程式 N2+3H2 2NH3,反应完 1m
8、olN2放出的能量为 92.4kJ,则断开 1molNN 键吸收的能量是A 945.6 kJ B 869kJ C 649.6kJ D 431kJ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将 BaSO4放入水中不能导电,所以 BaSO4是非电解质 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固态共价化合物不导电,熔融态的共价化合物可以导电 固态的离子化合物不导电,熔融态的离子化合物也不导电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A B C D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B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9、,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C 催化剂不影响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D 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4 -19100时,将 0.1 mol N2O4置于 1 L 密闭的烧瓶中,然后将烧瓶放入 100的恒温槽中,烧瓶内的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N 2O4(g) 2NO2 (g)。下列结论不能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反应限度的是( )N 2O4的消耗速率与 NO2的生成速率之比为 12;NO 2的生成速率与 NO2消耗速率相等;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烧瓶内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NO 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
10、再改变;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加深;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烧瓶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A B C 只有 D 只有20已知:C(s)O 2(g)=CO 2(g) H 1=395kJ/mol,CO(g)1/2O 2(g)=CO 2(g) H 2=283kJ/mol,则反应 C(s)1/2O 2(g)=CO(g)的反应热H 3等于 ( )A 112 kJ/mol B 395 kJ/mol C + 112 kJ/mol D 283 kJ/mol21反应:CaCl 2+CO2+H2O =CaCO3+2HCl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发生反应,原因是该反应( )A H0 S0 B H0 D H0 S
11、” 、 “”或“” )(1)比较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盐酸 醋酸 与足量锌粒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 - 6 -比较 2H2(g)O 2(g) 2H2O(g) H 1 2H2(g)O 2(g) 2H2O(l) H 2的反应热 H 1 H 2比较常温下两溶液水的电离程度,pH=4 盐酸 pH =10 氨水溶液 同温度下溶液使甲基橙呈现红色,溶液使石蕊呈现紫色,比较两者 pH (2)已知某可逆反应 aA(g) + bB(g) cC(g) + d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 的体积分数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右图,则 a + b c + d比较0.1mol/L 醋酸与0.01mol/L
12、 醋酸的导电能力, 1mol/L 氨水与 0.1mol/L 氨水的 c(OH-)之比 10体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在 A 中充入 SO2和 O2各 1g,在 B 中充入 SO2和 O2各 2g,相同条件下发生反应 2SO2+O2 2SO3 平衡时 SO 2的转化率 A B27(每空 2 分,共 12 分)化学平衡原理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反应 C(s)+CO2(g) 2CO(g)平衡常数 K 的表达式为 ;已知 C(s) + H2O(g) CO(g)+H2(g)的平衡常数为 K1;H 2(g)CO 2(g) CO(g)H 2O(g)的平衡常数为 K2 ,则 K 与 K1、
13、K2二者的关系为 。(2)已知某温度下,反应 2SO2+O2 2SO3,的平衡常数 K=19在该温度下的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 c0(SO2)=1molL1 , c0(O2)=1 molL1 ,当反应在该温度下 SO2转化率为 80时,该反应 (填“是”或“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向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 方向进行。(3)对于可逆反应:aA(g) +bB(g) cC(g)+dD(g) H = a kJmol-1;若 a+bc+d,减小压强平衡向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若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 a_0(填“”或“”)- 7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答案高 二 化 学1B 2D 3A 4B 5C 6B 7A 8D 9C 10D 11C12C 13A 14D 15A 16A 17D 18D 19B 20A 21.D 22C23 24CH 3COOH CH3COO-+ H+ (2 分)向正向移动 (1 分) 增大 (1 分)向正向移动 (1 分) 减小 (1 分)向逆向移动(1 分) 增大(1 分) 向正方向移动 (1 分) 减小(1 分)25 (1) 小 (2) 小 (3) 高 (4) 吸热 26= = 27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