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南昌二中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 分钟)一、选择题: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 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A实行血缘政治 B王权高度集中 C国家统一安定 D违背历史潮流2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
2、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战国时期,庄子说“人勿胜天” ,而荀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 ,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 。这说明A.道家缺乏精神追求 B.儒家具有人文理念 C.儒道政治要求不同 D.道家主张天人和谐4.“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小说
3、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6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级各极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2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7、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
4、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8.1757 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 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C.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D.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9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 。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总督 巡抚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1837 年 3 7 10
5、12 8 201864 年 7 3 10 19 0 19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C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D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10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A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B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C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D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11.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
6、相联络之效也。 ”这表明王韬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1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 , “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 3 -“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13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
7、,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A. 清末中央集权遭严重削弱 B. 东南督抚支持义和团运动C. 清政府认可东南互保运动 D. 义和团运动缺乏社会基础14.辛亥革命期间,许多省份是以宣布独立的形式实现了“和平光复”,如 1911 年 11 月 5 日,在张誊等人推动下,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就以宣布“独立”的形式实现了“和平光复” 。这反映了A.暴力革命受到极力排斥 B.封建统治基础已瓦解C.革命派的力量不断壮大 D.革命形势的发展迅速15、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
8、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 ,呼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A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C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16表 2 为近代中国工人罢工(部分)的状况。表 2时间 地点 企业 原因1868 上海 耶松船厂 反对工头克扣工资1883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反对延长劳动时间1912 汉口 俄商砖茶厂 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1915 上海、长沙 码头、日资企业 反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1916 天津(北京等地 法资企业(各业工人组 反对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 4 -工人支援) 织“工团”领导斗争)下列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 工人
9、阶级逐渐成熟 B. 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C. 列强侵略不断加剧 D. 马列主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发展17.“1926 年的时候,国民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它不仅办起了军校,还打败陈炯明,基本上统一了两广地区。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国民党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 B.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C.国民党得到了英美国家支持 D.军阀混战提供了发展契机181929 年 2 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A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
10、革命道路 B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19.1938 年 3 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 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B.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C.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20苏格拉底在狱中说道, “死是他生存的目标。别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真正从事哲学的人所研究的
11、没有别的,就是死而已。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主张A知识即美德 B捍卫思想的自由 C认识你自己 D人是万物的尺度21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A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 B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C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D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22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提到:专制制度压制人的自由,杜绝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途径。- 5 -但是,他又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不应该依靠人民,而是要祈祷出现一位开明的君主。
12、这说明伏尔泰A认可当时英国式的代议制政体 B反对建立人民主权的理性王国C契合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D宣扬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理念23从光荣革命到 19 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 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C. 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 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2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 “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 ;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
13、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 “自 1870 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 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B. 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C.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D. 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25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 ,以普鲁士为例,1910 年 11 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 10 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 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推知德国A. 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 政治现代化任重道远C. 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 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二、简答题(4 道大题,共 50 分)26阅读材料,完
14、成下列要求。 (16 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始终是由官学和私学交替兴盛、相辅相成的。后秦设立了第一个专门法律教育机构。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由于法律被视为众多维护君主专制工具中的一种,司法始终从属于行政。在学习者心目中,学以致用比探求真理更为重要,他们所追求的是对已有法律的全面了解和熟练运用,为日后的仕途打下知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法者的这种功利追求制约了他们的学术追求和成就。在官学中,法律教育始终是传统的阐述式教育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对当朝律令进行讲读和解释,阐发案例,然后学生自己诵读、记忆,理解、意会。摘编自吴秋红论
15、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征材料二 受英国法律教育风格的影响,最初的美国法律教育是开业律师的一项增收的副业,- 6 -因此美国最早的法律教育有很突出的非官方性。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院校式的法律教育成型。随着美国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政府领行的法律越来越多,专门研修法律就显得比较重要,长时间的学位制教育迅速发展。法律院校既有私立的,也有单靠政府资助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函授、夜校性质的。据统计,美国登记在册的法律专科院校有百七十余,每年的在校学生有四至五万人。法学院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编著的讲义教学,教师之间互不监督,平时没有什么往来,只对自己负责的课程质量负责。在课堂上,主要进行法律技能的
16、训练,着重善于处理法律实际问题能力的人。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契约、民事侵权行为,不动产和人身所有权、托管权、商务法、破产法、公司法、税法、行业规则、刑法、行政法、劳动法、犯罪学、国际法等。摘编自舒扬浅论英美的法律教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 分)(2)与 中 国 古 代 法 律 教 育 相 比 ,材 料 二 中 所 反 映 的 美 国 近 代 法 律 教 育 有 哪 些 新 表 现 并 分 析 其 影响 。 (8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
17、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 ,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 ,“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
18、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 7 -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8 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材料 如下表所示时期 口号1840s师夷长技以制夷1890s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1900s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1
19、0s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1920s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1930s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1940s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9 (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刘宋王朝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纵观刘宋诸帝,自武帝以来的佛教政策主要表现为迎请礼遇著名僧尼、建寺造像、设立法会、延僧讲经、救令皇室子弟师友于僧尼、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等。刘宋王朝还借其神化皇权、护佑政治,尤其是
20、王朝建立者及以非正常方式获得皇位者,多借助佛教方面之预言、祥瑞及截言来为其政权作神圣性及合法性之论证,以此扬己之德、稳固政治。然而,刘宋帝王对佛教并不是一味纵容,而是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表现为限制佛寺塔像之兴造、淘汰无行僧尼、设立僧官及防范僧尼干预军政事务等,正是这一系列措施使佛教之发展得到了较为有效之引导与管理,- 8 -从而避免了其在北方因过度伪滥而遭遇法难的命运。 摘编自林飞飞刘宋帝王与宗教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刘宋王朝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宋王朝佛教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4 分)
21、- 9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参考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C B C B D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D A A A B C C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A C D B二、简答题26 (1)特点:官学与私学的结合;与政治结合紧密;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目标功利性;教学方式单一。 ( 4 分)原因:君主专制制度(政治统治的需要) ;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影响。 (1 点 2 分)(2)表现:办学主体更加多元(
22、授课方式多样) ;规模化办学(学校规模大,数量多) ;教学独立性强;课程内容丰富(4 分)影响:有利于推动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美国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推动了美国法制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民主制度;为其他国家法律教育起到示范作用。 (4 分)27 (1)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2 分) ;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来源: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 (2 点 4 分)(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2 分)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
23、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2 分)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4 分)28 (10分)示例一: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论述: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
24、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10 -结论: 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示例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论述: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结论: 所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近代史进程。(评分说明:论题 2 分,史实 6 分,论证过程包括逻辑和结构给 1 分,结论 1 分)29、 (1)基本态度:扶持并利用佛教;以佛教不侵犯王朝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背景:佛教兴盛;王朝更迭频繁;等等。 (6 分)(2)积极影响:促进佛教与政治结合,神化了皇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与崇佛邦国的往来和交流;对佛教进行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促进了佛教的兴盛与良性发展。 (4 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