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64KB ,
资源ID:138926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892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5,分数:10.00)1.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数:2.00)_2.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数:2.00)_3.比较西欧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书院的异同。(分数:2.00)_4.述评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分数:2.00)_5.论述严复与张之洞教育思想及其异同。(分数:2.00)_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6.西周家庭教育(分数:2.00)_7.性善论(分数:2.00)_太学_9.科举制(分数:2.0

2、0)_私塾_11.劝学篇(分数:2.00)_12.工农教育(分数:2.00)_13.山海工学团(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4.简述孟子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15.孔子提出了哪些教育方法?(分数:2.00)_16.简述董仲舒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分数:2.00)_17.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分数:2.00)_18.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何新的发展?(分数:2.00)_19.简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观。(分数:2.00)_20.简述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分数:2.00)_21.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分数:2.00)_2

3、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分数:2.00)_23.简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过程、结果和意义。(分数:2.00)_24.简单介绍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分数:2.00)_25.简述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26.简述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5,分数:10.00)1.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

4、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稷下学宫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一方面,教师自由讲学收徒,学术自由、求学择师自由,还可以跨越学派门墙,广泛求学,学无常师,学宫定期举行学术

5、集会,以及演讲、讨论、辩论的学术交流会,讲学活动十分兴盛;另一方面,体现在著书立说,著述与讲学互为表里,共同体现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不仅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将育才逐步制度化,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从教育管理方面保证人才的培养。议政是所有私家学派的特点,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是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论坛。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资政议政的作用突出,这也是办学目的政治性的体现。 (2)稷下学宫的特点。 学术自由:这是学宫的基本特点,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不因统治者的喜好而加以扬抑。自由还体现在欢

6、迎游学,来去自由,学生也自由择师,且学无常师,尤其是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的学术不断交流,富有活力。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很高的政治待遇,齐王不仅在精神上尊重教师,在教师的物质待遇上也很优厚。这也是稷下学宫兴盛的原因之一。 不治而议论:稷下先生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言论,这些学者们在地位上,与君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学者们有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体现在君主给学者们极高的政治待遇。 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3)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 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稷下学宫是各派思想的聚集地,各家学者云集于此、争鸣于

7、此,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当时的学者,敢于藐视王公大人,能在学术和政治领域内纵横思想、无所顾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知识分子阶层作为整体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出辉煌的稷下时代和战国文化。 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解析:2.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8、(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当时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2)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 1300 多年,对我国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积极作用在于: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二,官吏经考试选拔,提高官吏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促进人们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 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考核策问与诗赋利于检验人的能力;第三,我国文官考试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的。 消极作用:从整个发展

10、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国家只重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第一,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第二,考官受贿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第三,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科场上。 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第一,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第二,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重权威轻创新、重经书轻科学、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形成了独立性弱、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第三,形成了具有

11、功利色彩的畸形读书观、学习观,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这些思想长期“阴魂不散”。)解析:3.比较西欧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书院的异同。(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欧在中世纪产生了大学,是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书院则产生于中国唐朝末期,到了南宋发展到制度化的鼎盛时期,以后各朝各代都有学者去开设书院,读书讲学,是中国教育很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 相同点: 出现的必然性相同:不仅与各国的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各自封建经济的相对发展方

12、向及其独特的政治结构有很大关系; 类型上相同:都是教学组织学术研究机构; 在地位变化上相同:都逐渐失去自治地位,被朝廷或教会控制; 办学精神上相同:都有相应的独立性、开放性、研究性; 教学方法上相同:都重视学术讲演、研究探讨和学术问难。在学术研究上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 重要特点相同:自由自治是中世纪大学和书院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基本原则,也是他们共同的基本特点。 不同点: 产生的环境不同:中世纪大学产生于商业城市,而中国书院则出现在远离城市的名山胜水中;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中世纪大学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思考社会问题,设立实用科目,是为了城市的新兴市民阶级,而中国书院则从伦理政治角度

13、,以新儒学的面目出现,旨在为封建社会长治久安寻找理论依据; 与官方关系不同:中世纪大学与教会斗争,为大学的独立生存和自由研究争取特权,而中国书院得到政府的支持; 办学目的不同:中世纪大学目的是职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而中国书院是以伦理为本,培养圣贤人格; 课程不同:中世纪大学主要传授专业知识、传统“七艺”的继承与发扬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中国书院主要是“五经”经典的复归与阐发,传统儒学伦理教条的哲理化改造; 学位制度上:中世纪大学已建立学位制度,而中国书院没有; 管理体制上:中世纪大学领导体制分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而中国书院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解析:4.述评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

14、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成为中学的补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涉

15、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步伐。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 (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旧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

16、层面的推动。 (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又在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解析:5.论述严复与张之洞教育思想及其异同。(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张之洞主要教育思想:“中体西用”

17、。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2)严复主要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以及“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严复肯定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18、他认为洋务派所学的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孤立地学习西方的某些技术,或仅是抄袭西学的现成结论,忽视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真正的西学包括西方民主、政体、科学等。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和西学自成体用的倾向。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 (3)他们思想的相同点:面对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状况,他们都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他们都重视教育,主张广泛地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学、翻译西书,以此来实现求富和自强。 (4)他们思想的不同点: 两者的主要立场不同

19、:张之洞的根本目的是在维护清政府的腐朽落寞的统治。严复主张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对中西文化冲突的主张不同: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西学只是学习器物的层面,通过技术、实业改变中国。而严复主张“体用一致”,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政治层面也要学习,还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以及通过改造国民改革中国; 主要教育主张不同:张之洞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忠君尊孔。严复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育论观点,主张“鼓民力”“兴民德”“开民智”。)解析: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6.西周家庭教育(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周时期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家庭

20、教育,再学校教育。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的内容有基本的生活技能与习惯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以及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孩子从7 岁起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女子只在家庭中接受女德的教育,而男子可继续接受学校教育。西周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重男轻女,并具有明显的计划性。)解析:7.性善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性善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由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经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解析:太学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武帝设太学养士,

21、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朝廷掌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有力手段控制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到东汉时,太学极盛一时。太学以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自创始到清末,历代的最高学府多被称为太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9.科举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采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

22、举为辅。科举制是隋代的一大创举,经唐、宋、明、清各朝代的发展更加完备,清末 1905 年废除,共存在了 1300 多年,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产生前期,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选拔有才能的人当官,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热爱学习的风气。但是宋朝以后,各朝各代重视科举而忽视兴学,导致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科举制的弊端显露出来,各种消极作用日趋明显。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有一定合理性。)解析:私塾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的蒙学的统称,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主要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它

23、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形式。私塾的种类包括家塾、义塾、专馆等。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就私塾的教材而言,主要是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解析:11.劝学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晚清重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为根本,此外,还要积极地学习西政、

24、西艺、西史。劝学篇中还论证了中西学的关系,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西学是适用的,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劝学篇成为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也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并为 20 世纪初“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后来遭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痛批。)解析:12.工农教育(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重视工农教育,将其作为开展革命的有力武器。党的工农教育围绕提高工农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的目标展开,而教育形式则多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在工人运动方面,共产党员深入厂矿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如北方最早创办

25、的工人教育机构是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在农民运动方面,广大党员深入农村,组织和教育农民开展斗争,各地办起农民补习学校,编写了一批农村教材,宣传革命,农民教育的蓬勃开展推进了农民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解析:13.山海工学团(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32 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一步探索中国教育之路,以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该学团有六个训练内容:军事、生产、科学、识字、民权和生活。教材是陶行知编写的老少通千字课。此外,工学团还组织修路、筑堤、赈灾和开办信用

26、社等活动。)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4.简述孟子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孟子扩充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要体现人的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他特别强调个体认知中的自觉性,并将此归结为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他认为达到深造自得的基本要求要有正确的办法,要深入学习和钻研,尤其主张独立思考和独自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要求读书不拘于文字表层意思,而应通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总之,学

27、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转化,孟子强调理性思维。)解析:15.孔子提出了哪些教育方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主张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

28、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 (3)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基本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过程。 (4)孔子提出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有: “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指示,返约是在对具体事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扣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29、性。)解析:16.简述董仲舒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德育内容,其中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有: (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是董仲舒对这一原则的总概括。董仲舒要求人们心正意诚,提倡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高于个人对利益的追求。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3)“必仁且智”:道德教

30、育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他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4)“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解析:17.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隋唐时期私学较发达,每一种专门的学术都有私人传授,既补充了官学,也成为科举制度的教育基础。 私学在隋唐兴盛的原因:第一,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第二,太平年代,人们渴求文化;第三,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第四,私学本身灵活多样,富有活力;第五,隋唐经济的繁荣,是民间私学发展的基础。 唐代私学特点是层次多样、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31、,是唐朝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隋唐的私学分为初级与高级两种。初级私学承担了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私塾、家学、乡学、村学等。高级私学是针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习者,学习内容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儒学,任何一门学问,在私学中都有传授。所以唐代的私学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唐代官学的发达与完备并没有妨碍私学的发展,官学与私学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唐代的封建教育体系。)解析:18.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何新的发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宋朝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了唐制,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改革,总地来说是科举制的地位提高了,考试也变得更加严格,使科举在规模和制

32、度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宋代科举制的特点是:第一,科举地位提高,宋朝废除了两汉的察举制,视科举为取士正途;第二,考试规模扩大,录取人数增多;第三,考试内容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第四,考试时间上改为三年一试;第五,确定殿试为常制,设置“别头试”,即回避制度。为了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宋代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另派考官,即“别头试”;第六,实行糊名、誉录,防止徇私。)解析:19.简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南宋理学家朱熹是从客观唯心主义思

33、想出发,表述其教育作用观。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第二性的。 (1)朱熹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即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的善性。为了论证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人欲就是违背封建道德的言行,必须禁止和根除。“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而且是其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2

34、)朱熹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性三品的学说。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 (3)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显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所以朱熹认为学校教育目

35、的是“明人伦”。)解析:20.简述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1)“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学校中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的政事的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基于上述思想,黄宗羲主张把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全国城乡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尽其才的理想。他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和议政紧密结合,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 (2)“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这一思想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校,其实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解析:21.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分数:2.00)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