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数学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是 z 的共轭复数,若 z+ =2, (z- )i=2(i 为虚数单位 ),则 z=( ) A. 1+i B. -1-i C. -1+i D. 1-i 解析 :由于, (z- )i=2,可得 z- =-2i , 又 z+ =2 , 由 解得 z=1-i 答案 : D. 2.函数 f(x)=ln(x2-x)的定义域为 ( ) A. (0, 1) B. 0, 1 C. (- , 0) (1, + ) D. (- , 01 ,
2、 + ) 解析 : 要使函数有意义,则 x2-x 0,即 x 1 或 x 0,故函数的定义域为 (- , 0) (1, + ), 答案 : C 3.已知函数 f(x)=5|x|, g(x)=ax2-x(a R),若 fg(1)=1,则 a=( ) A. 1 B. 2 C. 3 D. -1 解析 : g(1)=a-1,若 fg(1)=1,则 f(a-1)=1,即 5|a-1|=1,则 |a-1|=0,解得 a=1, 答案: A. 4.在 ABC 中,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 a, b, c,若 c2=(a-b)2+6, C= ,则 ABC的面积是 ( ) A. B. C. D. 3
3、解析 :由题意得, c2=a2+b2-2ab+6, 又由余弦定理可知, c2=a2+b2-2abcosC=a2+b2-ab, -2ab+6=-ab,即 ab=6.S ABC = . 答案: C. 5.一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下列给出的四个俯视图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解析 :几何体的俯视图,轮廓是矩形,几何体的上部的棱都是可见线段,所以 C、 D 不正确;几何体的上部的棱与正视图方向垂直,所以 A 不正确, 答案: B. 6.某人研究中学生的性别与成绩、视力、智商、阅读量这 4 个变量的关系,随机抽查了 52名中学生,得到统计数据如表 1 至表 4,则与性别有关联的可能性
4、最大的变量是 ( ) 表 1 表 2 表 3 表 4 A. 成绩 B. 视力 C. 智商 D. 阅读量 解析 :表 1: X2= 0.009 ; 表 2: X2= 1.769 ; 表 3: X2= 1.3 ; 表 4: X2= 23.48 , 阅读量与性别有关联的可能性最大 . 答案: D. 7.阅读如图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为 ( ) A. 7 B. 9 C. 10 D. 11 解析 :由程序框图知:算法的功能是求 S=0+lg +lg +lg +lg 的值, S=lg +lg +lg =lg -1,而 S=lg +lg +lg =lg -1, 跳出循环的 i 值为
5、 9, 输出 i=9. 答案: B. 8.若 f(x)=x2+2 f(x)dx,则 f(x)dx=( ) A. -1 B. - C. D. 1 解析 :若 f(x)dx=-1 则: f(x)=x2-2, x 2-2=x2+2 (x2-2)dx=x2+2( ) =x2- ,显然 A 不正确; 若 f(x)dx= , 则: f(x)=x2- , x 2- =x2+2 (x2- )dx=x2+2( ) =x2- ,显然 B 正确; 若 f(x)dx= , 则: f(x)=x2+ , x 2+ =x2+2 (x2+ )dx=x2+2( ) =x2+2,显然 C 不正确; 若 f(x)dx=1 则: f
6、(x)=x2+2, x 2+2=x2+2 (x2+2)dx=x2+2( ) =x2+ ,显然 D 不正确; 答案: B.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B 分别是 x 轴和 y 轴上的动点,若以 AB 为直径的圆 C 与直线2x+y-4=0 相切,则圆 C 面积的最小值为 ( ) A. B. C. (6-2 ) D. 解析 : AB 为直径, AOB=90 , O 点必在圆 C 上, 由 O 向直线做垂线,垂足为 D,则当 D 恰为圆与直线的切点时,此时圆 C 的半径最小,即面积最小 , 此时圆的直径为 O 到直线的距离为 ,则圆 C 的面积为: ( )2= . 答案 : A. 10.如图,
7、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中, AB=11, AD=7, AA1=12.一质点从顶点 A 射向点 E(4, 3,12),遇长方体的面反射 (反射服从光的反射原理 ),将第 i-1 次到第 i 次反射点之间的线段记为 li(i=2, 3, 4), l1=AE,将线段 l1, l2, l3, l4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则大致的图形是 ( ) A. B. C. D. 解析 :根据题意有: A 的坐标为: (0, 0, 0), B 的坐标为 (11, 0, 0), C 的坐标为 (11, 7, 0), D 的坐标为 (0, 7,0); A1的坐标为: (0, 0, 12), B1的坐标为
8、(11, 0, 12), C1的坐标为 (11, 7, 12), D1的坐标为(0, 7, 12); E 的坐标为 (4, 3, 12) (1)l1长度计算 , 所以: l1=|AE|= =13. (2)l2长度计算 , 将平面 A1B1C1D1沿 Z 轴正向平移 AA1个单位,得到平面 A2B2C2D2;显然有: A2的坐标为: (0, 0, 24), B2的坐标为 (11, 0, 24), C2的坐标为 (11, 7, 24), D2的坐标为(0, 7, 24); 显然平面 A2B2C2D2和平面 ABCD 关于平面 A1B1C1D1对称 . 设 AE 与的延长线与平面 A2B2C2D2相
9、交于: E2(xE2, yE2, 24) 根据相识三角形易知: xE2=2xE=24=8 , yE2=2yE=23=6 ,即: E2(8, 6, 24). 根据坐标可知, E2在长方形 A2B2C2D2内 . 根据反射原理, E2在平面 ABCD 上的投影即为 AE 反射光与平面 ABCD 的交点 . 所以 F 的坐标为 (8, 6, 0). 因此: l2=|EF|= =13. (3)l3长度计算 , 设 G 的坐标为: (xG, yG, zG) 如果 G 落在平面 BCC1B1;这个时候有: xG=11, yG7 , zG12 , 根据反射原理有: AEFG , 于是:向量 与向量 共线;即
10、有: = , 因为: =(4, 3, 12); =(xG-8, yG-6, zG-0)=(3, yG-6, zG) 即有: (4, 3, 12)= (3, yG-6, zG), 解得: yG= , zG=9;故 G 的坐标为: (11, , 9), 因为: 7,故 G 点不在平面 BCC1B1上,所以: G 点只能在平面 DCC1D1上; 因此有: yG=7; xG11 , zG12 , 此时: =(xG-8, yG-6, zG-0)=(xG-8, 1, zG), 即有: (4, 3, 12)= (xG-8, 1, zG), 解得: xG= , zG=4; 满足: xG11 , zG12 ,
11、故 G 的坐标为: ( , 7, 4), 所以 l3=|FG|= = . (4)l4长度计算 , 设 G 点在平面 A1B1C1D1的投影为 G ,坐标为 ( , 7, 12). 因为光线经过反射后,还会在原来的平面内;即: AEFGH 共面 , 故 EG 的反射线 GH 只能与平面 A1B1C1D1相交,且交点 H只能在 A1G; 易知: l4 |GG|=12 -4=8 l3. 根据以上解析,可知 l1, l2, l3, l4要满足以下关系: l1=l2;且 l4 l3, 对比 ABCD 选项,可知,只有 C选项满足以上条件 . 故本题选: C. 二、选做题:请考生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2、若两题都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本题共 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等式选做题 11.对任意 x, y R, |x-1|+|x|+|y-1|+|y+1|的最小值为 ( ) A. 1 B. 2 C. 3 D. 4 解析 :对任意 x, y R,|x-1|+|x|+|y-1|+|y+1|=|x-1|+|-x|+|1-y|+|y+1|x -1-x|+|1-y+y+1|=3, 当且仅当 x 0, , y 0, 1成立 . 答案: C.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 12.若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 x 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线段y=1-x(0x1 )的极坐
13、标方程为 ( ) A. = , 0 B. = , 0 C. =cos+sin , 0 D. =cos+sin , 0 解析 :根据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的互化公式 x=cos , y=sin , y=1-x(0x1 ), 可得 cos+sin=1 ,即 = , 0, , 答案: A.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3.10件产品中有 7件正品, 3件次品,从中任取 4件,则恰好取到 1件次品的概率是 . 解析 :由题意知本题是一个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试验发生包含的事件是从 10 件中取 4 件有 C104种结果, 满足条件的事件是恰好有 1 件次品有 C C31种结果,
14、 恰好有一件次品的概率是 P= = 答案 : 14.若曲线 y=e-x上点 P 的切线平行于直线 2x+y+1=0,则点 P的坐标是 . 解析 :设 P(x, y),则 y=e-x, y= -e-x,在点 P 处的切线与直线 2x+y+1=0 平行, -e-x=-2,解得 x=-ln2, y=e -x=2,故 P(-ln2, 2), 答案 : (-ln2, 2). 15.已知单位向量 与 的夹角为 ,且 cos= ,向量 =3 -2 与 =3 - 的夹角为 ,则 cos= . 解析 :单位向量 与 的夹角为 ,且 cos= ,不妨 =(1, 0), = , =3 -2 =( ), =3 - =
15、( ), cos= = = . 答案 : . 16.过点 M(1, 1)作斜率为 - 的直线与椭圆 C: + =1(a b 0)相交于 A, B 两点,若 M是线段 AB 的中点,则椭圆 C 的离心率等于 . 解析 :设 A(x1, y1), B(x2, y2),则 , , 过点 M(1, 1)作斜率为 - 的直线与椭圆 C: + =1(a b 0)相交于 A, B 两点,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两式相减可得 , a= b, =b, e= = . 答案 : .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5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2 分 )已知函数 f(x)=s
16、in(x+ )+acos(x+2 ),其中 a R, (- , ) (1)当 a= , = 时,求 f(x)在区间 0,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若 f( )=0, f( )=1,求 a, 的值 . 解析 : (1)由条件利用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余弦公式化简函数的解析式为 f(x)=-sin(x-),再根据 x 0, ,利用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求得函数的最值 . (2)由条件可得 (- , ), cos -asin2=0 , -sin -acos2=1 ,由这两个式子求出 a 和 的值 . 答案 : (1)当 a= , = 时, f(x)=sin(x+ )+acos(x+2 ) =sin
17、(x+ )+ cos(x+ )= sinx+ cosx- sinx=- sinx+ cosx =sin( -x)=-sin(x- ). x 0, , x - - , , sin (x- ) - , 1, -sin(x- ) -1, , 故 f(x)在区间 0, 上的最小值为 -1,最大值为 . (2)f (x)=sin(x+ )+acos(x+2 ), a R, (- , ), f( )=0, f( )=1, cos -asin2=0 , -sin -acos2=1 , 由 求得 sin= ,由 可得 cos2= =- - . 再根据 cos2=1 -2sin2 ,可得 - - =1-2 ,
18、求得 a=-1, sin= - , = - . 综上可得,所求的 a=-1, = - . 18.(12 分 )已知首项是 1 的两个数列 an, bn(bn0 , n N*)满足 anbn+1-an+1bn+2bn+1bn=0. (1)令 cn= ,求数列 cn的通项公式; (2)若 bn=3n-1,求数列 an的前 n 项和 Sn. 解析 : (1)由 anbn+1-an+1bn+2bn+1bn=0, en= ,可得数列 cn是以 1 为首项, 2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即可求数列 cn的通项公式; (2)用错位相减法来求和 . 答案 : (1)a nbn+1-an+1bn+2bn+1bn=0,
19、 cn= , c n-cn+1+2=0, c n+1-cn=2, 首项是 1的两个数列 an, bn, 数列 cn是以 1为首项, 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c n=2n-1; (2)b n=3n-1, cn= , a n=(2n-1) 3n-1, S n=13 0+33 1+ (2n-1)3 n-1, 3S n=13 1+33 2+ (2n-1)3 n, -2Sn=1+2 (31+32+3 n-1)-(2n-1) 3n=-2-(2n-2)3n, S n=(n-1)3n+1. 19.(12 分 )已知函数 f(x)=(x2+bx+b) (b R) (1)当 b=4 时,求 f(x)的极值; (2)
20、若 f(x)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增,求 b 的取值范围 . 解析 : (1)把 b=4 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函数的导函数,由导函数的零点对定义域分段,由导函数在各区间段内的符号判断原函数的单调性,从而求得极值; (2)求出原函数的导函数,由导函数在区间 (0, )上大于等于 0 恒成立,得到 对任意 x (0, )恒成立 .由单调性求出 的范围得答案 . 答案 : (1)当 b=4 时, f(x)=(x2+4x+4) = (x ), 则 =. 由 f (x)=0,得 x=-2 或 x=0. 当 x -2 时, f (x) 0, f(x)在 (- , -2)上为减函数 . 当 -2 x 0
21、 时, f (x) 0, f(x)在 (-2, 0)上为增函数 . 当 0 x 时, f (x) 0, f(x)在 (0, )上为减函数 . 当 x=-2 时, f(x)取极小值为 0. 当 x=0 时, f(x)取极大值为 4; (2)由 f(x)=(x2+bx+b) ,得: = . 由 f(x)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增, 得 f (x)0 对任意 x (0, )恒成立 . 即 -5x2-3bx+2x0 对任意 x (0, )恒成立 . 对任意 x (0, )恒成立 . . .b 的取值范围是 . 20.(12 分 )如图,四棱锥 P-ABCD 中, ABCD 为矩形,平面 PAD 平面
22、 ABCD. (1)求证: ABPD ; (2)若 BPC=90 , PB= , PC=2,问 AB 为何值时,四棱锥 P-ABCD 的体积最大?并求此时平面 BPC 与平面 DPC 夹角的余弦值 . 解析 : (1)要证 ADPD ,可以证明 AB 面 PAD,再利用面面垂直以及线面垂直的性质,即可证明 ADPD . (2)过 P 做 POAD 得到 PO 平面 ABCD,作 OMBC ,连接 PM,由边长关系得到 BC= , PM=,设 AB=x,则 VP-ABCD= ,故当 时, VP-ABCD取最大值,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AMP,利用向量方法即可得到夹角的余弦值 . 答案 : (1
23、) 在四棱锥 P-ABCD 中, ABCD 为矩形, ABAD , 又 平面 PAD 平面 ABCD,平面 PAD 平面 ABCD=AD, AB 面 PAD, ADPD . (2)过 P 做 POAD , PO 平面 ABCD,作 OMBC ,连接 PMPMBC , BPC=90 , PB= , PC=2, BC= , PM= , 设 AB=x, OM=xPO= , V P-ABCD= x = 当 ,即 x= , VP-ABCD= ,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AMP,如图所示, 则 P(0, 0, ), D( , 0, 0), C( , , 0), M(0, , 0), B( , ,0), 面
24、 PBC 的法向量为 =(0, 0, 1),面 DPC 的法向量为 =(1, 1, 1), cos= . 21.(13 分 )如图,已知双曲线 C: -y2=1(a 0)的右焦点为 F,点 A, B 分别在 C 的两条渐近线 AFx 轴, ABOB , BFOA (O 为坐标原点 ). (1)求双曲线 C 的方程; (2)过 C 上一点 P(x0, y0)(y00 )的直线 l: -y0y=1 与直线 AF 相交于点 M,与直线 x= 相交于点 N.证明:当点 P 在 C 上移动时, 恒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 解析 : (1)依题意知, A(c, ),设 B(t, - ),利用 ABOB ,
25、BFOA ,可求得 a= ,从而可得双曲线 C 的方程; (2)易求 A(2, ), l 的方程为: -y0y=1,直线 l: -y0y=1 与直线 AF 相交于点M,与直线 x= 相交于点 N,可求得 M(2, ), N( , ),于是化简 =可得其值为 ,于是原结论得证 . 答案 : (1)依题意知, A(c, ),设 B(t, - ), ABOB , BFOA , =-1, = ,整理得: t= , a= , 双曲线 C 的方程为 -y2=1; (2)由 (1)知 A(2, ), l 的方程为: -y0y=1, 又 F(2, 0),直线 l: -y0y=1 与直线 AF 相交于点 M,与
26、直线 x= 相交于点 N. 于是可得 M(2, ), N( , ), = = = = . 22.(14 分 )随机将 1, 2, , 2n(n N*, n2 )这 2n 个连续正整数分成 A、 B 两组,每组 n个数, A 组最小数为 a1,最大数为 a2; B 组最小数为 b1,最大数为 b2;记 =a 2-a1, =b 2-b1. (1)当 n=3 时,求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2)C 表示时间 “ 与 的取值恰好相等 ” ,求事件 C 发生的概率 P(C); (3)对 (2)中的事件 C, 表示 C 的对立时间,判断 P(C)和 P(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 解析 : (1)当
27、n=3 时, 的取值可能为 2, 3, 4, 5,求出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代入数学期望公式可得其数学期望 E . (2)根据 C 表示时间 “ 与 的取值恰好相等 ” ,利用分类加法原理,可得事件 C 发生的概率 P(C)的表达式; (3)判断 P(C)和 P( )的大小关系,即判断 P(C)和 的大小关系,根据 (2)的公式,可得答案 . 答案 : (1)当 n=3 时, 的取值可能为 2, 3, 4, 5 其中 P(=2 )= = , P(=3 )= = , P(=4 )= = , P(=5 )= = , 故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为: 的数学期望 E( )=2 +3 +4 +5 = ; (2)C 表示时间 “ 与 的取值恰好相等 ” , P (C)=2 (3)当 n=2 时, P(C)=2 = ,此时 P( ) ;即 P( ) P(C); 当 n3 时, P(C)=2 ,此时 P( ) ; 即 P( ) P(C).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