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4 ,大小:377.50KB ,
资源ID:1400178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4001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eastlab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及答案解析.doc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及答案解析(总分:72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1,分数:171.0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是A意识范畴 B实践范畴 C物质范畴 D认识范畴(分数:1.00)A.B.C.D.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的不同在于它是A一切知识的总汇 B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C研究智慧、聪明的学问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分数:1.00)A.B.C.D.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 D反杜林论(分数:1.00)A.B.C.D.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

2、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分数:1.00)A.B.C.D.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分数:1.00)A.B.C.D.6.哲学是关于A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分数:1.00)A.B.C.D.7.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C宿

3、命论和唯意志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分数:1.00)A.B.C.D.8.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或一致的A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B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C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D是一切哲学的观点(分数:1.00)A.B.C.D.9.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同个性的关系C理论同实践的关系 D物质同意识的关系(分数:1.00)A.B.C.D.10.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有两类现象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物质和意识C主体和客体 D运动和静止(分数:1.00)A.B.C.D.11.“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

4、的最高问题”,这是指A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分数:1.00)A.B.C.D.12.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标准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分数:1.00)A.B.C.D.1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B世界的统一性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 D世界的可知性(分数:1.00)A.B.C.D.1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运动变化

5、B世界的存在性C世界的物质性 D意识的能动性(分数:1.00)A.B.C.D.15.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解释世界、说明世界,这种观点是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分数:1.00)A.B.C.D.16.唯心主义产生的最初根源在于A人类及其意识的产生 B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出现C产生灵魂不死观念和自然力被人格化 D宗教的出现(分数:1.00)A.B.C.D.17.“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即指“不离”)这一观点是A有神论 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分数:1.00)A.B.C.D.18.“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

6、间中层示自己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分数:1.00)A.B.C.D.19.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20.“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2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其含义是A世界观是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唯心主义B自

7、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C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心主义D自然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分数:1.00)A.B.C.D.22.解决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是A物质 B精神 C实践 D自然界(分数:1.00)A.B.C.D.23.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A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客观性、独立性 B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可知性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D意识对物质的主观性、独立性(分数:1.00)A.B.C.D.24.哲学上称之为一元论的是指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分数:1.00)A.B.C.D.25.认

8、为“个人的主观性”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分数:1.00)A.B.C.D.26.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没有科学的实践观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不承认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分数:1.00)A.B.C.D.27.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28.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邵解”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

9、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29.对事物既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又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是A折中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3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斗争(分数:1.00)A.B.C.D.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O(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是确立A科学的物质观 B科学的实践观C科学的矛盾观 D科学的历史观(分数:1.00)A.B.C.D.32.被西方媒体评选为千年

10、思想家的马克思一生有两个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A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C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D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规律(分数:1.00)A.B.C.D.3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A人类一切知识总和的科学B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D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分数:1.00)A.B.C.D.34.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A继承了以往一切哲学的积极、合理的成果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数:1.

11、00)A.B.C.D.35.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理论性和现实性 B系统性和完整性C实践性和阶级性 D革命性和科学性(分数:1.00)A.B.C.D.3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A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B坚持唯物主义观点C反对宗教神学观点D反对形而上学观点(分数:1.00)A.B.C.D.37.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下班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分数:1.00)A.B.C.D.3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是A实践论 B矛盾论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12、进(分数:1.00)A.B.C.D.39.物质是客观实在,这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40.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先在性、根源性是A一切哲学派别的共识 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C唯心主义哲学的共识 D辩证哲学的前提(分数:1.00)A.B.C.D.4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分数:1.00)A.B.C.D.42.物质和物质范畴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具体和

13、抽象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数:1.00)A.B.C.D.43.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有同一性的关系(分数:1.00)A.B.C.D.44.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C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分数:1.00)A.B.C.D.45.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A客观实在 B运动 C时间 D空间(分数:1.00)A.B.C.D.46.“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体现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

14、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分数:1.00)A.B.C.D.47.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在于否认A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B事物的绝对运动C事物的相对静止 D事物的绝对静止(分数:1.00)A.B.C.D.48.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是A物质 B运动 C时间 D空间(分数:1.00)A.B.C.D.49.“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形而上学

15、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50.证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科学依据是A牛顿力学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达尔文进化论 D非欧几何和相对论(分数:1.00)A.B.C.D.51.人们要做好任何工作,都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因为A时间、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实体B时间、空间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客观存在C时间、空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客观存在D时间、空间是人们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分数:1.00)A.B.C.D.5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是A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D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

16、割的原理(分数:1.00)A.B.C.D.53.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C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分数:1.00)A.B.C.D.54.“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55.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

17、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具有A主体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现实性(分数:1.00)A.B.C.D.56.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具有A主观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现实性(分数:1.00)A.B.C.D.5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活动 B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动C繁衍人自身的活动 D认识世界的探索性的活动(分数:1.00)A.B.C.D.58.人类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人类是高等动物 B人类有高度发达的头脑C人类的劳动实践 D人类有理性思维(分数:1.00)A.B.C.D.59.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创造

18、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分数:1.00)A.B.C.D.60.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A物质 B意识 C实践 D认识(分数:1.00)A.B.C.D.61.意识永远是社会的产物,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分数:1.00)A.B.C.D.62.意识的客观性是指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C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 D意识的形式源于客观世界(分数:1.00)A.B.C.D.63.人们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源是A先天的 B后天的 C主观的

19、 D客观的(分数:1.00)A.B.C.D.64.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不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否认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肯定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分数:1.00)A.B.C.D.65.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分数:1.00)A.B.C.D.66.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印记的观点是A夸大人的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B承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论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

20、.67.“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分数:1.00)A.B.C.D.6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否认意识存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分数:1.00)A.B.C.D.69.“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分数:1.00)A.B.C.D.70.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A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观点B坚持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观点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坚持一切从实

21、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数:1.00)A.B.C.D.71.“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 D辩证法观点(分数:1.00)A.B.C.D.72.“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是A是非分明的观点 B无神论观点C有神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数:1.00)A.B.C.D.7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诗句的哲学寓意是A存在便是被感知B事物的真面目是不可达到的C真理是具体和多元的D克服主观片面性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分数:1.00)A.B.C.D.74.“

22、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观点是A一切哲学的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数:1.00)A.B.C.D.75.“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则的东西”,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分数:1.00)A.B.C.D.76.世界是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一切辩证法观点(分数:1.00)A.B.C.D.77.承认“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分数:1.00)A.B.C.D.78.“环

23、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79.“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辩证法观点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体内存在一种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80.“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是指人们A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违背客观规律的 B没有能力违背客观规律C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 D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分数:1.00)A.B.C.D.81

24、.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客观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一切规律都问人的活动无关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规律是人难以认识和利用的(分数:1.00)A.B.C.D.8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观点和辩证观点的统一 B联系观点和总体观点的统一C现实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 D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分数:1.00)A.B.C.D.8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含义是A事物的联系和变化 B事物前进性的变化C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事物过程的集合体(分数:1.00)A.B.C.D.84.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根本特点是A本质性 B必然性 C稳定性 D客观性(分数:1.00)A.B.C.D.85.世界是发展的观

25、点是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辩证法观点C辩证法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86.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A世界的物质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辩证的否定(分数:1.00)A.B.C.D.87.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范畴的是A本质和现象 B必然性和偶然性C原因和结果 D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数:1.00)A.B.C.D.88.马克思主义者制定政策的依据是A现实性 B可能性 C必然性 D偶然性(分数:1.00)A.B.C.D.8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哲学论断体现了A必然性比

26、偶然性重要 B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C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 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分数:1.00)A.B.C.D.9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任务。这体现了A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B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D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分数:1.00)A.B.C.D.91.具有直接同一性联系的是A思维与存在 B量变和质变C事物的质和事物 D事物的质和量(分数:1.00)A.B.C.D.92.事物量变的基本形式有A数量变化与阶段性部分质变B数量变化与局部性部分质变C单纯数量增减与构成事物成分的结构变化D量变与质变(分数:

27、1.00)A.B.C.D.93.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C事物的量变 D事物的质变(分数:1.00)A.B.C.D.94.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其哲学依据是A质的概念 B量的概念 C度的概念 D矛盾概念(分数:1.00)A.B.C.D.95.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这种对待中外文化态度的根本哲学依据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B辩证的否定原理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

28、斗争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数:1.00)A.B.C.D.96.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和”所含的哲理是A事物矛盾的相同性 B事物矛盾的同一性C事物矛盾的斗争性 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分数:1.00)A.B.C.D.9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因果联系规律(分数:1.00)A.B.C.D.98.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A内在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C方向和道路 D原因和结果(分数:1.00)A.B.C.D.9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全

29、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C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D承认矛盾观点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分数:1.00)A.B.C.D.100.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A内在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C方向和道路 D原因和结果(分数:1.00)A.B.C.D.101.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数:1.00)A.B.C.D.10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A主要矛盾决定的 B非主要矛盾决定的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决定的(分数:1.00)A.B.C.D.103.要正确解决事

30、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A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矛盾的特殊性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数:1.00)A.B.C.D.104.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分数:1.00)A.B.C.D.105.人类认识事物的秩序是A从整体到特殊再到整体 B从实践到感觉再到实践C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 D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分数:1.00)A.B.C.D.106.认识的最终目的是A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达到理性认识C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数:1.00)A.B.C.D.107

31、.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实践论 B先验论 C反映论 D从过去的经验出发(分数:1.00)A.B.C.D.10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分数:1.00)A.B.C.D.109.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分数:1.00)A.B.C.D.110.“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分数:1

32、.00)A.B.C.D.11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分数:1.00)A.B.C.D.1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客体是A精神的创造物 B客观事物C物质 D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分数:1.00)A.B.C.D.113.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C一切创造性活动 D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分数:1.00)A.B.C.D.114.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首要的基本关系是A实践关系 B认识关

33、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分数:1.00)A.B.C.D.115.认识的本质是A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创造C在人脑中对客体的选择与重构 D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分数:1.00)A.B.C.D.116.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117.认识开始于直接经验,这是A认识论的唯物论 B认识论的辩证法C认识论的不可知论 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分数:1.00)A.B.C.D.118.认识的真正任务是A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B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C达到理性认识 D指导

34、社会实践(分数:1.00)A.B.C.D.119.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主要说明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等于理论认识(分数:1.00)A.B.C.D.120.“拿事实来说话”这一名言体现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分数:1.00)A.B.C.D.12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的论断是A理论是实践的来源 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C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D理论是实践的目的(分数:

35、1.00)A.B.C.D.122.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运用 B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运用C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的运用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运用(分数:1.00)A.B.C.D.123.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是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B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D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分数:1.00)A.B.C.D.124.辩证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A分析与综合 B归纳和演绎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分数:1.00)A.B.C.D.125.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打法、思想方法之间

36、的关系址A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 B整体、部分、具体的关系C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关系 D特殊、普遍、特殊的关系(分数:1.00)A.B.C.D.126.“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根据是A唯物论的观点 B矛盾论的观点C认识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的观点(分数:1.00)A.B.C.D.12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数:1.00)A.B.C.D.128.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分数:1.00)A.B.C.

37、D.12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分数:1.00)A.B.C.D.13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由实践到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C由认识到实践 D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分数:1.00)A.B.C.D.131.认识有待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A唯物论 B辩证法 C可知论 D无限论(分数:1.00)A.B.C.D.132.“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个观点的错误是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行先知后的关系C知行合一 D知易行难的关系(分数:1.0

38、0)A.B.C.D.133.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 B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C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活动 D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活动(分数:1.00)A.B.C.D.13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A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 B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分数:1.00)A.B.C.D.135.在阶级社会中,真理的根本属性是A阶级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相对性(分数:1.00)A.B.C.D.136.真理客观性主要是指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真理性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人和人的意识的内容D真理性认识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

39、识而存在(分数:1.00)A.B.C.D.137.承认绝对真理就是A承认永恒真理 B绝对主义C否认相对真理 D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分数:1.00)A.B.C.D.13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分数:1.00)A.B.C.D.139.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与途径是A客观事物 B主观认识 C科学理论, D社会实践(分数:1.00)A.B.C.D.140.自由是指人们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B摆脱了必然的束缚C能

40、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现了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分数:1.00)A.B.C.D.141.“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A还不是真理性认识 B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C是仍然要不断发展的真理 D是暂时的正确认识(分数:1.00)A.B.C.D.142.“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一切辩证法观点C一切哲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14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分数:1.00)A.B.C.D.14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41、础和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制度(分数:1.00)A.B.C.D.145.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 B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C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D和谐关系和非和谐关系(分数:1.00)A.B.C.D.146.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A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棍为一谈 B否认了人类同自然界的区别C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分数:1.00)A.B.C.D.147.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体现了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交往理论 D社会有机体思想(分数:1.00)A.B.C.D.148.中

42、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的选择,这体现了A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C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分数:1.00)A.B.C.D.149.社会规律的特点是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C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D同人的意志和意识无关(分数:1.00)A.B.C.D.150.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C如何进行产品分配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分数:1.00)A.B.C.D.15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

43、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分数:1.00)A.B.C.D.152.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A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 B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的地位C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D他们掌握了宣传机器(分数:1.00)A.B.C.D.153.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分数:1.00)A.B.C.

44、D.15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纯粹是偶然的 B纯粹是必然的C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D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分数:1.00)A.B.C.D.155.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B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合理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分数:1.00)A.B.C.D.156.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C德国古典哲学家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数:1.00)A.B.C.D.157.国家的起源是A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B由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分数:1.00)A.B.C.D.158.人的本质是A自私自利的 B善恶不明的C有善有恶 D社会关系的总和(分数:1.00)A.B.C.D.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