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48.63KB ,
资源ID:140426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404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数学理.docx)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数学理.docx

1、 2013 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数学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5 分)设集合 M=x|x2+2x=0, xR , N=x|x2 2x=0, xR ,则 MN= ( ) A.0 B.0, 2 C. 2, 0 D. 2, 0, 2 解析: M 为方程 x2+2x=0 的解集,则 M=x|x2+2x=0=0, 2, N 为方程 x2 2x=0 的解集,则 N=x|x2 2x=0=0, 2, 故集合 MN=0 , 2, 2, 答案: D. 2.( 5 分)定义域为 R 的四个

2、函数 y=x3, y=2x, y=x2+1, y=2sinx 中,奇函数的个数是( ) A.4 B.3 C.2 D.1 解析: y=x3的定义域为 R,关于原点对称,且( x) 3= x3,所以函数 y=x3为奇函数; y=2x的图象过点( 0, 1),既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y 轴对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y=x2+1 的图象过点( 0, 1)关于 y 轴对称,为偶函数; y=2sinx 的定义域为 R,关于原点对称,且 2sin( x) = 2sinx,所以 y=2sinx 为奇函数; 所以奇函数的个数为 2, 答案: C. 3.( 5 分)若复数 z 满足 iz=2+4i,则在复平面内

3、, z 对应的点的坐标是( ) A.( 2, 4) B.( 2, 4) C.( 4, 2) D.( 4, 2) 解析: 复数 z 满足 iz=2+4i,则有 z= = =4 2i, 故在复平面内, z 对应的点的坐标是( 4, 2), 答案: C. 4.( 5 分)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为 X 1 2 3 P 则 X 的数学期望 E( X) =( ) A. B.2 C. D.3 解析:由数学期望的计算公式即可得出: E( X) = = . 答案: A. 5.( 5 分)某四棱台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台的体积是( ) A.4 B. C. D.6 解析: 几何体是四棱台,下底面是边长

4、为 2 的正方形,上底面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棱台的高为 2,并且棱台的两个侧面与底面垂直,四 棱 台的体积为V= = . 答案: B. 6.( 5 分)设 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 ,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 , m , n ,则 mn B.若 , m , n ,则 mn C.若 mn , m , n ,则 D.若 m , mn , n ,则 解析:选项 A,若 , m , n ,则可能 mn , mn ,或 m, n 异面,故 A 错误; 选项 B,若 , m , n ,则 mn ,或 m, n 异面,故 B 错误; 选项 C,若 mn , m , n ,

5、则 与 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故 C 错误; 选项 D,若 m , mn ,则 n ,再由 n 可得 ,故 D正确 . 答案: D 7.( 5 分)已知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 C 的右焦点为 F( 3, 0),离心率等于 ,则 C 的方程是( ) A. B. C. D. 解析: 设双曲线方程为 ( a 0, b 0),则 双曲线 C 的右焦点为 F( 3, 0),离心率等于 , , c=3 , a=2, b 2=c2 a2=5 双曲线方程为 . 答案: B. 8.( 5 分)设整数 n4 ,集合 X=1, 2, 3, , n.令集合 S=( x, y, z) |x, y, zX ,且三条件 x y

6、 z, y z x, z x y 恰有一个成立 .若( x, y, z)和( z, w, x)都在 S中,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y, z, w) S ,( x, y, w) S B.( y, z, w) S ,( x, y, w) S C.( y, z, w) S,( x, y, w) S D.( y, z, w) S,( x, y, w) S 解析:特殊值排除法, 取 x=2, y=3, z=4, w=1,显然满足( x, y, z)和( z, w, x)都在 S 中, 此时( y, z, w) =( 3, 4, 1) S ,( x, y, w) =( 2, 3, 1) S ,故

7、 A、 C、 D 均错误; 只有 B 成立,故选 答案: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考生作答 6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30 分 . 9.( 5 分)不等式 x2+x 2 0 的解集为 . 解析: 方程 x2+x 2=0 的两根为 2, 1, 且函数 y=x2+x 2 的图象开口向上, 所以不等式 x2+x 2 0 的解集为( 2, 1) . 答案:( 2, 1) . 10.( 5 分)若曲线 y=kx+lnx 在点( 1, k)处的切线平行于 x 轴,则 k= . 解析: 由 题意得, y =k+ , 在点( 1, k)处的切线平行于 x 轴, k+1=0 ,得 k= 1,

8、答案: 1. 11.( 5 分)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 n 的值为 4,则输出 s 的值为 . 解析:当 i=1 时, S=1+1 1=1; 当 i=2 时, S=1+2 1=2; 当 i=3 时, S=2+3 1=4; 当 i=4 时, S=4+4 1=7; 当 i=5 时,退出循环,输出 S=7; 答案: 7. 12.( 5 分)在等差数列 an中,已知 a3+a8=10,则 3a5+a7= . 解析: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得: 3a5+a7=2a5+( a5+a7) =2a5+( 2a6) =2( a5+a6) =2( a3+a8) =20, 答案: 20. 13.( 5 分)给定区

9、域 D: .令点集 T=( x0, y0) D|x 0, y0Z ,( x0, y0)是 z=x+y在 D 上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点 ,则 T 中的点共确定 条不同的直线 . 解析: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 . 作出目标函数对应的直线,因为直线 z=x+y 与直线 x+y=4 平行,故直线 z=x+y 过直线 x+y=4上的整数点:( 4, 0),( 3, 1),( 2, 2),( 1, 3)或( 0, 4)时,直线的纵截距最大, z 最大; 当直线过( 0, 1)时,直线的纵截距最小, z 最小,从而点集 T=( 4, 0),( 3, 1),( 2, 2),( 1, 3),( 0, 4

10、),( 0, 1) ,经过这六个点的直线一共有 6 条 . 即 T 中的点共确定 6 条不同的直线 . 答案: 6. 14.( 5 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 已知曲线 C 的参数方程为 ( t 为参数), C 在点( 1, 1) 处的切线为 l,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 l 的极坐标方程为 . 解析:由 ( t 为参数),两式平方后相加得 x2+y2=2, ( 4 分) 曲线 C 是以( 0, 0)为圆心,半径等于 的圆 . C 在点( 1, 1)处的切线 l 的方程为 x+y=2, 令 x=cos , y=sin , 代入 x+y=2,并整理得 cos+

11、sin 2=0,即 或, 则 l 的极坐标方程为 cos+sin 2=0(填 或也得满分) . ( 10 分) 答案: cos+sin 2=0(填 或 也得满分) . 15.如图, AB 是圆 O 的直径,点 C 在圆 O 上,延长 BC 到 D 使 BC=CD,过 C作圆 O的切线交AD 于 E.若 AB=6, ED=2,则 BC= . 解析: AB 是圆 O 的直径, ACB=90 .即 ACBD . 又 BC=CD , AB=AD , D=ABC , EAC=BAC . CE 与 O 相切于点 C, ACE=ABC .AEC=ACB=90 . CEDACB . ,又 CD=BC, . 答

12、案: 三、 答案 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满分 80分 .答案 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 . 16.( 12 分)已知函数 , xR . ( 1)求 的值; ( 2)若 , ,求 . 解析: ( 1)把 x= 直接代入函数解析式求解 . ( 2)先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求出 sin 的值以及 sin2 ,然后将 x=2+ 代入函数解析式,并利用两角和与差公式求得结果 . 答案: ( 1) ( 2)因为 , 所以 所以 所以=17.( 12 分)某车间共有 12 名工人,随机抽取 6 名,他们某日加工零件个数的茎叶图如图所示,其中茎为十位数,叶为个位数 . ( 1)根据茎叶图计算样本

13、均值; ( 2)日加工零件个数大于样本均值的工人为优秀工人 .根据茎叶图推断该车间 12 名工人中有几名优秀工人? ( 3)从该车间 12 名工人中,任取 2 人,求恰有 1 名优秀工人的概率 . 解析: ( 1)茎叶图中共同的数字是数字的十位,这是解决本题的突破口,根据所给的茎叶图数据,代入平均数公式求出结果; ( 2)先由( 1)求得的平均数,再利用比例关系即可推断该车间 12 名工人中有几名优秀工人的人数; ( 3)设 “ 从该车间 12 名工人中,任取 2 人,恰有 1 名优秀工人 ” 为事件 A,结合组合数利用概率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事件 A 的概率 . 答案: ( 1)样本均值为 (

14、 2)抽取的 6 名工人中有 2 名为优秀工人, 所以 12 名工人中有 4 名优秀工人 ( 3)设 “ 从该车间 12 名工人中,任取 2 人,恰有 1 名优秀工人 ” 为事件 A, 所以 , 即恰有 1 名优秀工人的概率为 . 18.( 14 分)如图 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 A=90 , BC=6, D, E 分别是 AC, AB 上的点, , O为 BC的中点 .将 ADE 沿 DE折起,得到如图 2所示的四棱椎 A BCDE,其中 AO= . ( 1)证明: AO 平面 BCDE; ( 2)求二面角 A CD B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 解析: ( 1)连接 OD, OE.

15、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 B=C=45 , ,AD=AE= , CO=BO=3.分别在 COD 与 OBE 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OD, OE.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明 AOD=AOE=90 ,再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 2)方法一:过点 O 作 OFCD 的延长线于 F,连接 AF .利用( 1)可知: AO 平面 BCDE,根据三垂线定理得 AFCD ,所以 AFO 为二面角 A CD B的平面角 .在直角 OCF 中,求出 OF 即可; 方法二:取 DE 中点 H,则 OHOB .以 O 为坐标原点, OH、 OB、 OA 分别为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6、 .利用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即可得到二面角 . 答案: ( 1)证明:连接 OD, OE. 因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 B=C=45 , , CO=BO=3. 在 COD 中, ,同理得 . 因为 , . 所以 AO 2+OD2=AD 2, AO 2+OE2=AE 2. 所以 AOD=AOE=90 所以 AOOD , AOOE , ODOE=O . 所以 AO 平面 BCDE. ( 2)方法一: 过点 O 作 OFCD 的延长线于 F,连接 AF 因为 AO 平面 BCDE. 根据三垂线定理,有 AFCD . 所以 AFO 为二面角 A CD B 的平面角 . 在 RtCOF 中,

17、. 在 RtAOF 中, . 所以 . 所以二面角 A CD B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 方法二: 取 DE 中点 H,则 OHOB . 以 O 为坐标原点, OH、 OB、 OA 分别为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则 O( 0, 0, 0), A ( 0, 0, ), C( 0, 3, 0), D( 1, 2, 0) =( 0, 0, )是平面 BCDE 的一个法向量 . 设平面 ACD 的法向量为 n=( x, y, z) , . 所以 ,令 x=1,则 y= 1, . 所以 是平面 ACD 的一个法向量 设二面角 A CD B 的平面角为 ,且 所以 所以二面角 A CD

18、 B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19.( 14 分)设数列 an的前 n 项和为 Sn,已知 a1=1, , nN *. ( 1)求 a2的值; ( 2)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 ( 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 n,有 . 解析: ( 1)利用已知 a1=1, , nN *.令 n=1 即可求出; ( 2)利用 an=Sn Sn 1( n2 )即可得到 nan+1=( n+1) an+n( n+1),可化为 ,.再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出; ( 3)利用( 2),通过放缩法 ( n2 )即可证明 . 答案: 解:( 1)当 n=1 时, ,解得 a2=4 ( 2) 当 n2 时, 得 整理得 na

19、n+1=( n+1) an+n( n+1),即 , 当 n=1 时, 所以数列 是以 1 为首项, 1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 ,即 所以数列 an的通项公式为 , nN * ( 3)因为 ( n2 ) 所以= 20.( 14 分)已知抛物线 C 的顶点为原点,其焦点 F( 0, c)( c 0)到直线 l: x y 2=0的距离为 ,设 P 为直线 l 上的点,过点 P 作抛物线 C 的两条切线 PA, PB,其中 A, B 为切点 . (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 2)当点 P( x0, y0)为直线 l 上的定点时,求直线 AB 的方程; ( 3)当点 P 在直线 l 上移动时,求

20、 |AF|BF|的最小值 . 解析: ( 1)利用焦点到直线 l: x y 2=0 的距离建立关于变量 c 的方程,即可解得 c,从而得出抛物线 C 的方程; ( 2)先设 , ,由( 1)得到抛物线 C 的方程求导数,得到切线 PA, PB 的斜率,最后利用直线 AB 的斜率的不同表示形式,即可得出直线 AB 的方程; ( 3)根据抛物线的定义, 有 , ,从而表示出 |AF|BF|,再由( 2)得 x1+x2=2x0, x1x2=4y0, x0=y0+2,将它表示成关于 y0的二次函数的形式,从而即可求出|AF|BF|的最小值 . 答案: ( 1)焦点 F( 0, c)( c 0)到直线

21、l: x y 2=0 的距离 ,解得 c=1 所以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x2=4y ( 2)设 , 由( 1)得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 ,所以切线 PA, PB 的斜率分别为 , 所以 PA: PB : 联立 可得点 P 的坐标为 ,即 , 又因为切线 PA 的斜率为 ,整理得 直线 AB 的斜率 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整理得 ,即 因为点 P( x0, y0)为直线 l: x y 2=0 上的点,所以 x0 y0 2=0,即 y0=x0 2 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 3)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有 , 所以=由( 2)得 x1+x2=2x0, x1x2=4y0, x0=y0+2 所以=所

22、以当 时, |AF|BF|的最小值为 点评: 本题以抛物线为载体,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考查利用导数研究曲线的切线方程,考查计算能力,有一定的综合性 . 21.( 14 分)设函数 f( x) =( x 1) ex kx2( kR ) . ( 1)当 k=1 时,求函数 f( x)的单调区间; ( 2)当 时,求函数 f( x)在 0, k上的最大值 M. 解析: ( 1)利用导数的运算法则即可得出 f ( x),令 f ( x) =0,即可得出实数根,通过列表即可得出其单调区间; ( 2)利用导数的运算法则求出 f ( x),令 f ( x) =0 得出极值点,列出表格得出单调区间,比较区间

23、端点与极值即可得到最大值 . 答案: 解:( 1)当 k=1 时, f( x) =( x 1) ex x2, f( x) =ex+( x 1) ex 2x=x( ex 2) 令 f( x) =0,解得 x1=0, x2=ln2 0 所以 f( x), f( x)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所以函数 f( x)的单调增区间为( , 0)和( ln2, + ),单调减区间为( 0, ln2) ( 2) f( x) =( x 1) ex kx2, x0 , k, . f( x) =xex 2kx=x( ex 2k) f( x) =0,解得 x1=0, x2=ln( 2k) 令 ( k) =k ln(

24、 2k), , 所以 ( k)在 上是减函数, ( 1) ( k) , 1 ln2 ( k) k. 即 0 ln( 2k) k 所以 f( x), f( x)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f( 0) = 1, f( k) =( k 1) ek k3f( k) f( 0) =( k 1) ek k3+1=( k 1) ek( k3 1) =( k 1) ek( k 1)( k2+k+1) =( k 1) ek( k2+k+1) 因为 ,所以 k 10 对任意的 , y=ek的图象恒在 y=k2+k+1 下方,所以 ek( k2+k+1) 0 所以 f( k) f( 0) 0 ,即 f( k) f ( 0) 所以函数 f( x)在 0, k上的最大值 M=f( k) =( k 1) ek k3.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