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数学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 .每小题 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 1.(5 分 )已知集合 M=x|-3 x 1, x R, N=-3, -2, -1, 0, 1,则 MN= ( ) A. -2, -1, 0, 1 B. -3, -2, -1, 0 C. -2, -1, 0 D. -3, -2, -1 解析: 集合 M=x|-3 x 1, x R, N=-3, -2, -1, 0, 1, MN= -2, -1, 0. 答案: C 2.(5 分 ) =( ) A. 2 B. 2 C. D. 1 解析:
2、 = = = . 答案: C. 3.(5 分 )设 x, y 满足约束条件 ,则 z=2x-3y 的最小值是 ( ) A. -7 B. -6 C. -5 D. -3 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可行域与目标函数线如下图所示, 由 得 , 由图可知目标函数在点 A(3, 4)取最小值 z=23 -34= -6. 答案: B 4.(5 分 )ABC 的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已知 b=2, B= , C= ,则 ABC的面积为 ( ) A. 2 +2 B. C. 2 -2 D. -1 解析: b=2 , B= , C= , 由正弦定理 = 得: c= = =2 , A= ,
3、sinA=sin( + )=cos = ,则 SABC = bcsinA= 22 = +1. 答案: B 5.(5 分 )设椭圆 C: =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 F2, P 是 C 上的点 PF2F 1F2,PF 1F2=30 ,则 C 的离心率为 ( ) A. B. C. D. 解析: |PF2|=x, PF 2F 1F2, PF 1F2=30 , |PF 1|=2x, |F1F2|= x, 又 |PF1|+|PF2|=2a, |F1F2|=2c2a=3x , 2c= x, C 的离心率为: e= = . 答案: D. 6.(5 分 )已知 sin2= ,则 cos2(+
4、 )=( ) A. B. C. D. 解析: sin2= , cos 2(+ )= 1+cos(2+ )= (1-sin2)= (1 - )= . 答案: A 7.(5 分 )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 N=4,那么输出的 S=( ) A. 1+ + + B. 1+ + + C. 1+ + + + D. 1+ + + +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按以下步骤运行 第一次: S=1, 第二次: S=1+ , 第三次: S=1+ + , 第四次: S=1+ + + . 此时 k=5 时,符合 k N=4,输出 S 的值 . S=1+ + + 答案: B 8.(5 分 )设 a=log32, b=
5、log52, c=log23,则 ( ) A. a c b B. b c a C. c b a D. c a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 a=log32 (0, 1), b=log52 (0, 1), c=log23 1, 所以 a=log32, b=log52= ,所以 c a b, 答案: D. 9.(5 分 )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中的坐标分别是 (1, 0, 1), (1, 1, 0),(0, 1, 1), (0, 0, 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 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正视图可以为 ( ) A. B. C. D. 解析: 因为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
6、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中的坐标分别是 (1, 0, 1), (1, 1,0), (0, 1, 1), (0, 0, 0),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是正方体的顶点为顶点的一个正四面体,所以以 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正视图为: 答案: A. 2 10.(5 分 )设抛物线 C: y2=4x 的焦点为 F,直线 l 过 F 且与 C 交于 A, B 两点 .若 |AF|=3|BF|,则 l 的方程为 ( ) A. y=x-1 或 y=-x+1 B. y= (x-1)或 y=- (x-1) C. y= (x-1)或 y=- (x-1) D. y= (x-1)或 y=- (x-1) 解析: 抛物
7、线 C 方程为 y2=4x,可得它的焦点为 F(1, 0), 设直线 l 方程为 y=k(x-1)由 消去 x,得 -y-k=0 设 A(x1, y1), B(x2, y2),可得 y1+y2= , y1y2=-4(*) |AF|=3|BF| , y 1+3y2=0,可得 y1=-3y2,代入 (*)得 -2y2= 且 -3y22=-4, 消去 y2得 k2=3,解之得 k= , 直线 l 方程为 y= (x-1)或 y=- (x-1) 答案: C 11.(5 分 )已知函数 f(x)=x3+ax2+bx+c,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 x0 R, f(x0)=0 B. 函数 y=f(x
8、)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 C. 若 x0是 f(x)的极小值点,则 f(x )在区间 (- , x0)上单调递减 D. 若 x0是 f(x)的极值点,则 f(x 0 )=0 解析: 对于三次函数 f (x )=x3+ax2+bx+c, A:由于当 x - 时, y - ,当 x+ 时, y+ , 故 x0 R, f(x0)=0,正确; B: f( - -x)+f(x)=(- -x)3+a(- -x)2+b(- -x)+c+x3+ax2+bx+c= - +2c, f(- )=(- )3+a(- )2+b(- )+c= - +c, f( - -x)+f(x)=2f(- ), 点 P(- , f(-
9、)为对称中心,故 B 正确 . C:若取 a=-1, b=-1, c=0,则 f(x)=x3-x2-x, 对于 f(x)=x3-x2-x, f(x)=3x 2-2x-1, 由 f(x)=3x 2-2x-1 0 得 x (- , - )(1 , +) , 由 f(x)=3x 2-2x-1 0 得 x (- , 1), 函数 f(x)的单调增区间为: (- , - ), (1, +) ,减区间为: (- , 1), 故 1 是 f(x)的极小值点,但 f(x )在区间 (- , 1)不是单调递减,故错; D:若 x0是 f(x)的极值点,根据导数的意义,则 f(x 0 )=0,正确 . 答案: C
10、. 12.(5 分 )若存在正数 x 使 2x(x-a) 1 成立,则 a的取值范围是 ( ) A. (- , +) B. (-2, +) C. (0, +) D. (-1, +) 解析: 因为 2x(x-a) 1,所以 ,函数 y= 是增函数, x 0,所以 y -1,即 a -1,所以 a 的取值范围是 (-1, +). 答案: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分 . 13.(4 分 )从 1, 2, 3, 4, 5 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的数,其和为 5 的概率是 . 解析: 从 1, 2, 3, 4, 5 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的数共有 =10 种情况, 和为 5 的有 (1,
11、 4)(2, 3)两种情况,故所求的概率为: =0.2 答案: 0.2 14.(4 分 )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2, E 为 CD 的中点,则 = . 解析: 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2, E 为 CD 的中点,则 =0, 故 =( )( )=( )( )= - +- =4+0-0- =2, 答案: 2. 15.(4 分 )已知正四棱锥 O-ABCD 的体积为 ,底面边长为 ,则以 O 为球心, OA 为半径的球的表面积为 . 解析: 如图,正四棱锥 O-ABCD 的体积 V= sh= ( )OH= , OH= , 在直角三角形 OAH 中, OA= = = , 所以表面积为
12、4r 2=24 . 答案: 24. 16.(4分 )函数 y=cos(2x+ )(- )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后,与函数 y=sin(2x+)的图象重合,则 = . 解析: 函数 y=cos(2x+)( - ) 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后,得平移后的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 y=cos2(x- )+ =cos(2x+ -) , 而函数 y=sin(2x+ )= , 由函数 y=cos(2x+)( - ) 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后,与函数 y=sin(2x+ )的图象重合,得 2x+ -= ,解得: x= .符合 - . 答案: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 17.(12
13、分 )已知等差数列 an的公差不为零, a1=25,且 a1, a11, a13成等比数列 . ( )求 an的通项公式; ( )求 a1+a4+a7+a 3n-2. 解析: (I)设等差数列 an的公差为 d0 ,利用成等比数列的定义可得, ,再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 ,化为 d(2a1+25d)=0,解出 d 即可得到通项公式 an; (II)由 (I)可得 a3n-2=-2(3n-2)+27=-6n+31,可知此数列是以 25 为首项, -6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利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即可得出 a1+a4+a7+a 3n-2. 答案: (I)设等差数列 an的公差为 d0 ,
14、 由题意 a1, a11, a13成等比数列, , ,化为 d(2a1+25d)=0, d0 , 225+25d=0 ,解得 d=-2.a n=25+(n-1)( -2)=-2n+27. (II)由 (I)可得 a3n-2=-2(3n-2)+27=-6n+31,可知此数列是以 25 为首项, -6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 S n=a1+a4+a7+a 3n-2= = =-3n2+28n. 18.(12 分 )如图,直三棱柱 ABC-A1B1C1中, D, E 分别是 AB, BB1的中点 ( )证明: BC1 平面 A1CD ( )AA1=AC=CB=2, AB= ,求三棱锥 C-A1DE 的体
15、积 . 解析: () 连接 AC1 交 A1C 于点 F,则 DF 为三角形 ABC1的中位线,故 DFBC 1.再根据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得 BC1 平面 A1CD. () 由题意可得此直三棱柱的底面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 D 为 AB 的中点可得 CD 平面ABB1A1.求得 CD的值,利用勾股定理求得 A1D、 DE 和 A1E的值,可得 A1DDE. 进而求得的值,再根据三棱锥 C-A1DE 的体积 为 CD ,运算求得结果 . 答案: () 连接 AC1 交 A1C 于点 F,则 F 为 AC1的中点 . 直棱柱 ABC-A1B1C1中, D, E分别是 AB, BB1
16、的中点,故 DF为三角形 ABC1的中位线,故 DFBC 1. 由于 DF平面 A1CD,而 BC1不在平面 A1CD 中,故有 BC1 平面 A1CD. ()AA 1=AC=CB=2, AB=2 ,故此直三棱柱的底面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由 D 为 AB 的中点可得 CD 平面 ABB1A1 , CD= = . A 1D= = ,同理,利用勾股定理求得 DE= , A1E=3. 再由勾股定理可得 +DE2= , A 1DDE. = = , = CD=1. 19.(12 分 )经销商经销某种农产品,在一个销售季度内,每售出 1t 该产品获利润 500 元,未售出的产品,每 1t 亏损
17、 300 元 .根据历史资料,得到销售季度内市场需求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经销商为下一个销售季度购进了 130t该农产品 .以 X(单位: t, 100X150 )表示下一个销售季度内的市场需求量, T(单位:元 )表示下一个销售季度内经销该农产品的利润 . ( )将 T 表示为 X 的函数; ( )根据直方图估计利润 T 不少于 57000 元的概率 . 解析: (I)由题意先分段写出,当 X 100, 130)时,当 X 130, 150)时,和利润值,最后利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进行综合即可 . (II)由 (I)知,利润 T不少于 57000元,当且仅当 120X150. 再由直方
18、图知需求量 X 120,150的频率为 0.7,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得出下一个销售季度的利润 T 不少于 57000 元的概率的估计值 . 答案: (I)由题意得,当 X 100, 130)时, T=500X-300(130-X)=800X-39000, 当 X 130, 150)时, T=500130=65000 , T= . (II)由 (I)知,利润 T 不少于 57000 元,当且仅当 120X150. 由直方图知需求量 X 120, 150的 频率为 0.7, 所以下一个销售季度的利润 T 不少于 57000 元的概率的估计值为 0.7. 20.(12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
19、y 中,己知圆 P 在 x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 2 ,在 y轴上截得线段长为 2 . ( )求圆心 P 的轨迹方程; ( )若 P 点到直线 y=x 的距离为 ,求圆 P 的方程 . 解析: () 由题意,可直接在弦心距、弦的一半及半径三者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关于点 P 的横纵坐标的方程,整理即可得到所求的轨迹方程; () 由题,可先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关于点 P 的横纵坐标的方程,将此方程与 (I)所求的轨迹方程联立,解出点 P 的坐标,进而解出圆的半径即可写出圆 P 的方程 . 答案: () 设圆心 P(x, y),由题意得 x2+3=y2+2,整理得 y2-x2=1 即为
20、圆心 P 的轨迹方程,此轨迹是等轴双曲线 () 由 P 点到直线 y=x 的距离为 得, = ,即 |x-y|=1,即 x=y+1或 y=x+1,分别代入 y2-x2=1 解得 P(0, -1)或 P(0, 1) 若 P(0, -1),此时点 P 在 y 轴上,故半径为 ,所以圆 P 的方程为 (y+1)2+x2=3; 若 P(0, 1),此时点 P 在 y 轴上,故半径为 ,所以圆 P 的方程为 (y-1)2+x2=3; 综上,圆 P 的方程为 (y+1)2+x2=3 或 (y-1)2+x2=3 21.(12 分 )己知函数 f(x)=x2e-x ( )求 f(x)的极小值和极大值; ( )
21、当曲线 y=f(x)的切线 l 的斜率为负数时,求 l 在 x 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 . 解析: () 利用导数的运算法则即可得出 f(x) ,利用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及函数的极值点的定义,即可求出函数的极值; () 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即可得到切线的斜率,得出切线的方程,利用方程求出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再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即可 . 答案: ()f(x)=x 2e-x, f(x)=2xe -x-x2e-x=e-x(2x-x2), 令 f(x)=0 ,解得 x=0 或 x=2, 令 f(x) 0,可解得 0 x 2;令 f(x) 0,可解得 x 0 或 x 2, 故函数在区间
22、 (- , 0)与 (2, +) 上是减函数,在区间 (0, 2)上是增函数 . x=0 是极小值点, x=2 极大值点,又 f(0)=0, f(2)= . 故 f(x)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分别为 0, . (II)设切点为 ( ),则切线方程为 y- =(x-x0), 令 y=0,解得 x= = , 因为曲线 y=f(x)的切线 l 的斜率为负数, ( 0, x 0 0 或 x0 2, 令 ,则 = . 当 x0 0 时, 0,即 f(x 0) 0, f(x 0)在 (- , 0)上单调递增,f(x 0) f(0)=0; 当 x0 2 时,令 f(x 0)=0,解得 . 当 时, f(x 0)
23、0,函数 f(x0)单调递增;当 时, f(x 0) 0,函数 f(x0)单调递减 . 故当 时,函数 f(x0)取得极小值,也即最小值,且 = . 综上可知:切线 l 在 x 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是 (- , 0) .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 22、 23、 24 题中任选择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部分,作答时请写清题号 . 22.【选修 4-1 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 CD 为 ABC 外接圆的切线, AB 的延长线交直线 CD 于点 D, E、 F 分别为弦 AB 与弦 AC上的点,且 BC AE=DC AF, B、 E、 F、 C 四点共圆 . (1)证明: CA 是 ABC 外
24、接圆的直径; (2)若 DB=BE=EA,求过 B、 E、 F、 C 四点的圆的面积与 ABC 外接圆面积的比值 . 解析: (1)已知 CD为 ABC 外接圆的切线,利用弦切角定理可得 DCB=A ,及 BCAE=DCAF ,可知 CDBAEF ,于是 CBD=AFE. 利用 B、 E、 F、 C 四点共圆,可得 CFE=DBC ,进而得到 CFE=AFE=90 即可证明 CA 是ABC 外接圆的直径; (2)要求过 B、 E、 F、 C 四点的圆的面积与 ABC 外接圆面积的比值 .只需求出其外接圆的直径的平方之比即可 .由过 B、 E、 F、 C 四点的圆的直径为 CE,及 DB=BE,
25、可得 CE=DC,利用切割线定理可得 DC2=DBDA , CA2=CB2+BA2,都用 DB 表示即可 . 答案: (1)CD 为 ABC 外接圆的切线, DCB=A , BCAE=DCAF , .CDBAEF , CBD=AFE. B 、 E、 F、 C 四点共圆, CFE=DBC , CFE=AFE=90.CBA=90 , CA 是 ABC外接圆的直径; (2)连接 CE, CBE=90 , 过 B、 E、 F、 C 四点的圆的直径为 CE,由 DB=BE,得 CE=DC, 又 BC2=DBBA=2DB 2, CA 2=4DB2+BC2=6DB2.而 DC2=DBDA=3DB 2, 故过
26、 B、 E、 F、 C 四点的圆的面积与 ABC 面积的外接圆的面积比值 = = . 23.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动点 P, Q 都在曲线 C: 上,对应参数分别为 = 与=2 (0 2 ), M 为 PQ 的中点 . ( )求 M 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 )将 M 到坐标原点的距离 d 表示为 a 的函数,并判断 M的轨迹是否过坐标原点 . 解析: (I)根据题意写出 P, Q 两点的坐标: P(2cos , 2sin) , Q(2cos2 , 2sin2) ,再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得 PQ 的中点 M 的坐标,从而得出 M 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II)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 M
27、到坐标原点的距离 d= = ,再验证当= 时, d=0,故 M 的轨迹过坐标原点 . 答案: (I)根据题意有: P(2cos , 2sin) , Q(2cos2 , 2sin2) , M 为 PQ 的中点,故 M(cos+cos2 , sin2+sin) , 求 M 的轨迹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 0 2). (II)M 到坐标原点的距离 d= = (0 2). 当 = 时, d=0,故 M 的轨迹过坐标原点 . 24.(14 分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设 a, b, c 均为正数,且 a+b+c=1,证明: ( ) ( ) . 解析: () 依题意,由 a+b+c=1(a+b
28、+c)2=1a2+b2+c2+2ab+2bc+2ca=1,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 3(ab+bc+ca)1 ,从而得证; () 利用基本不等式可证得: +b2a , +c2b , +a2c ,三式累加即可证得结论 . 答案: () 由 a2+b22ab , b2+c22bc , c2+a22ca 得: a2+b2+c2ab+bc+ca , 由题设得 (a+b+c)2=1,即 a2+b2+c2+2ab+2bc+2ca=1, 所以 3(ab+bc+ca)1 ,即 ab+bc+ca . () 因为 +b2a , +c2b , +a2c , 故 + + +(a+b+c)2(a+b+c) ,即 + + a+b+c. 所以 + + 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