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157.01KB ,
资源ID:177789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777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ZB T05001-1989 汽车用铝合金铸件技术条件.pdf)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ZB T05001-1989 汽车用铝合金铸件技术条件.pdf

1、关于标准转号的说明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技监局标函1998J216号的要求,及国家机械工业局国机管1999J126号文的批复。现将原标准代号ZB T05 001-89 转为行业标准代号QC/T272-1999内容暂时不变。请引用时用新的标准代号。中华飞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ZB T05 001-89 汽车用铝合金铸件技术条件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铝合金铸件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本标准适用于汽车上的砂型和金属型铝合金铸件。2 引用标准GB228 金属拉力试验方法GB231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GB1173 铸造铝合金技术条件ZB T04 006.4 铸造未注

2、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3 技术要求3. 1 化学成份按表1规定表1I口L 金合金主要成份8i Cu Mg 岛1nTi Al 牌-i. 士1代号一一一10,O 一一一其余ZA18i12 ZL102 13 , 0 一一8,O O,17 O,2 一其余ZA18i9Mg ZL104 10 , 5 0, 30 0 , 5 一一一一一4,5 1.0 O,4 一其余ZA18i5Cu1Mg ZL105 5, 5 1.5 0, 6 一一一一一7 ,5 1.0 O,3 O,3 O,l 其余ZA18i8Cu1Mg ZL106 8, 5 1.5 0, 5 0, 5 0.25 一一一一一l1,O 1.0 0.4 。,3其余

3、ZA18 i12Cu2Mg1 ZL108 13 , 0 2.0 1.0 0.9 一二一ZAlSi 12Cu1Mg1 l1,O 0.5 0,8-其余Ni1 ZL109 一13 , 0 1.5 1, 3 一一一一-一一8.0 1.3- 0, 4- 0, 1- 0.1 . 其余ZA18i9Cu2Mg ZL111 10.0 1.8 0.6 0.35 0.35 3.2 机械性能按表2规定3.3 铸件尺寸和几何形状应符合产品图样要求。杂质不大于Fe Mn Cu Zn Mg Ni Ti+Zn (8 ) (J) 一一0.7 1, 0 0.5 0.30 0.1 。.1一一一。,6。,9一0, 1 0, 25 0

4、 , 15 一0.6 1, 0 。.5一0, 3 。,15一一一一一0, 6 0.8 一一0, 2 一一一二0.7 一0, 2 。,30 , 2 一0, 7 0.2 一。.20, 8 0.2 1, 5 一-一一一0.4 0.4 一一0.1 % 总和(8) 二2, 0 二1, 1 1 , 1 。,91 , 0 (J) 2 , 2 1, 4 1, 4 1, 0 1, 2 1, 2 1, 0 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1989-12-07批准1990-04-01实施.b. 金合金, 铸造方法1)ZB T05 001-89 表2热处理机械性能不低于)抗拉强度6牌. 代号状态2)延伸率。5(%) (MPa) Z

5、AlSi12 ZL102 SB、JBF 143 4 J F 153 2 SB、JBTz 133 4 J Tz 143 3 ZAlSi9岛19ZL104 S、JF 143 2 J T1 192 1, 5 SB T6 222 2 J、JBT6 231 2 ZAlSi5Cu1岛19ZL105 S、JT1 153 0, 5 S T6 222 0, 5 S、JT7 173 1 ZAlSi8Cu1Mg ZL106 SB F 173 1 JB T1 192 1, 5 SB T6 241 1 JB T6 261 2 ZAlSi12Cu2Mg1 ZL108 J T1 192 一J T6 251 ZAlSi12C

6、u1- ZL109 J T1 192 0, 5 Mg1Ni1 J T6 241 ZAlSi9Cu2I哑gZLll1 J F 202 1, 5 SB T6 251 1, 5 J、JBT6 310 2 注:1)铸造方法中:S一砂型铸造!J 一金属型铸造JB一变质处理。2)热处理状态中:T1一人工时效JT2一退火JT6一固溶处理加完全人工时效FT,一固溶处理加稳定化处理JF一铸态。3.4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ZBT04 006.4的规定。3.5 表面质量硬度HB50 50 50 50 50 70 70 70 65 70 65 75 70 90 70 85 90 90 100 80 90 100

7、3.5.1 砂型铸件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25,金属型铸件应不大于Ra6.3.需经抛光、阳极氧化处理的装饰性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l.6。3.5.2 铸件表面应仔细清理。砂型铸件经修整后,除机械加工定位面外,允许有不高于lmm的浇口、凸瘤、毛刺等残膜。3.5.3 铸件不允许有欠铸、裂纹及机械加工时不能除去的缺陷。3.5.4 铸件装饰性表面不允许有铸摸网状裂纹所形成的痕迹。3.5.5 铸件不加工表面允许存在的缺陷。3.5.5.1 对于砂型铸造的铸件a. 气孔和凹陷深度不大于lmm,其面积不大于10mm2oZB T05 001-89 b. 铸件的最大轮廓尺寸不大于350mm时,气孔和缩孔深度不大

8、于1mm,直径不大于3mm,数量不超过3处;当最大轮廓尺寸大于350mm时,缺陷不超过G处,且在直径30mm范围内不超过8处。3.5.5.2 对于金属型铸造的铸件8. 小缩孔和凹陷深度不大于O.25mm。b. 铸件分型面和滑动部分所形成的飞边不大于O.4mm,推杆踉迹不大于O.6mm。C. 在不需磨光的表面上允许有不影响零件工作性能的分散的多针孔。d. 铸件表面经清理后的毛刺不大于土O.2mm。e. 经清理后孔内毛剌应不大于O.5mm,清理中所形成的琅迹深度不大于O.6mmof. 浇口经清理后,其极限尺寸不大于土O.5mm。3.6 允许用修整、矫正和补充机械加工等方式,对铸件的缺陷作工艺七合理

9、的修理,但必须符合图样和本标准的要求。4 检验方法4.1 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的测定按GB228的规定。4.2 硬度测定按GB231的规定。4.3 试样形状及尺寸按GB1173的规定。4.4 铸件化学成份的测定,按冶金部有关标准进行,在保证准确度的情况下,亦允许用其它方法进行测定。5 检验规则5.1 铸件应根据铸件图样和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由生产单位技术检查部门进行检查,订货单位可对铸件质量进行复验。5.2 铸件按其化学成份和机械性能的检验要求,分为四类,见表3规定。铸件的类别,由有关单位商定,且在有关技术文件中注明,未注明的按第四类处理。表3铸牛类别检验要求一类化学成分,机械性能-类化学成分2类

10、机械性能四类不作检验5.3 对化学成分有检验要求的铸件,其化学成分试样每炉次取样一组。但原材料和工艺稳定的定型产品,允许按班次取样或抽检,对检验频率有特殊要求者,应另行商定。5.4 铸件化学成分第一次测定不合格,允许重新取样,如仍不合格,则该炉铸件定为不合格。5.5 对机械性能有检验要求的铸件,其机械性能作定期抽检。原材料和工艺稳定的定型产品,允许加长检验周期。对检验频率有特殊要求者,应另行商定。5.6 铸件的机械性能以单铸的试棒性能为依据。硬度试样取自抗拉试样端部。试样一组两根,首次检验一根,若合格时则铸件的机械性能为合格。若不合格,检验第二根,第二根合格时铸件的机械性能亦为合格。若仍不合格,则该炉铸件定为不合格。ZB T05 001-89 6 标志与包装6.1 合格铸件应打上印记或附有合格证。6.2 铸件的包装必须保证不受损伤和锈蚀。附加说明z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归口。本标准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联合工作组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