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江苏江阴市青阳片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 “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收集证据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答案: B 试题分析:小明的过程包括了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认证三个环节,其中 “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属于猜想假设环节 考点:学习科学探究 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一新鞋在竖直的 “试镜 ”前试穿,如图所示,但他在镜中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
2、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则他应该 A弯腰或下蹲 B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 D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一些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要想看到镜中的新鞋,就要使眼睛看到新鞋成的像;鞋子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必须能进入人的眼中,由图可以看出: 只有弯腰或下蹲,这样才会看到镜中的鞋, 考点:平面镜成像 当室内温度为 20 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因室内温度为 20 ,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 20 ,排除选项 D;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
3、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排除选项 A;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排除选项 B 考点:温度和温度计 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 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超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可传递能量,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 20000Hz,频率太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超声波,说法错误
4、,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下列属于红外线应用的是 A杀菌 B监测森林火情 C使日光灯管发光 D促进人体维生素 D合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杀菌使用的是紫外线;不符合题意; B、红外线热作用强,当森林有火情时,树木产生红外线强,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监测;符合题意; C、日光灯管发光时为可见光,不符合题意; D、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维生素合成; 考点:人眼看不见的光 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 A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太阳
5、光下我们能看到黄色的花是因为太阳光中的黄光被黄花反射了,而太阳光 中的其它色光都被黄花给吸收了 . 考点:光的色彩与物体的颜色 如下图所示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影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一块不透明的物体挡住了光线时,由于光线不能绕过该物体,所以被物体所挡住的一块区域所接受到的光亮便减少,就形成了一块黑暗的与遮挡物形状相同的影子,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日食是月亮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产生月食现象的原因是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地球挡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现象,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
6、、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所以本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光的反射与反射规律 黑板发生反光会使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坐在两侧的学生容易观察到黑板反光 B黑板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较强 C字发生漫反射,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D为了避免反光,黑板应打磨得粗糙些 答案: C 试题分析:( 1)黑板表面比较光滑,光射到上面既会发生漫反射也会发生镜面反射,当从某一角度看黑板,这一角度的光线发生镜面反射强度大,看黑板时会很刺眼,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故选项 A正确, B正确, C错误; ( 2)为了避免反光,可以采取的方案有: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
7、角度,或黑板采用漫反射光材料等 如果是玻璃黑板,打磨得更粗糙些如果是木头黑板,刷上黑板油就可以也可以挡上窗帘故 D正确 考点:光的反射与反射规律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音调是否与声 源振动频率有关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 A 试题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所以当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因两次木梳齿的振动快慢不同,所以两次所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 考点:声音的特性 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 隔
8、墙有耳、 掩耳盗铃、 低声细语、 悦耳动听、 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掩耳盗铃指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色好; 震耳欲聋指声音的响度大 考点:声音的特性 在大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图示的 “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 ”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蒸发,后沸腾 答案: B 试题分析: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9、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 考点:物态变化及其应用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 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考点:汽化与液化 下列温度最接近 23 的是
10、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窒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 37 左右; 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 的最低气温约为 0 左右; C、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约为 0 左右(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 D、让人感觉温度舒适的室温为 23 左右; 考点:温度和温度计 双选题 “掩耳盗铃 ”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 1)产生;( 2)传播(说明:两空中的内容,顺序可颠倒) 试题分析:( 1)铃声是由于铃的振
11、动产生, “掩耳盗铃 ”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 ( 2)地球表面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掩耳盗铃 ”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 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语: “禁止抽烟 ”、 “请熄火 ”“请不要使用手机 ”等,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这一过程中要 热量。 答案:汽化;吸 . 实验题 ( 4分)按题目要求作图 ( 1)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 AO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 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B 答案:( 1)如图所示 ( 2)如图所示 试题分析:(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首先通过入射
12、点 O做垂直于镜面的法线OO,做反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 OB即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 2)分别作出物体 AB端点 A、 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 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 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考点:光的反射与反射规律 ( 5分)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
13、下表: (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_、 _的琴弦进行实验。 ( 2)为了 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_、 _的琴弦进行实验。 ( 3)为了验证猜想三,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则缺少的数据为_。 答案:( 1) ;( 2) ;( 3) 20 试题分析:(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即选择 ; (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 ; (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即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
14、该是 20cm 考点:声音的特性 ( 3分)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有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 “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 弹出的距离,共做 10次。 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右表中的数据: (
15、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 (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 3)、受敲 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试题分析:( 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 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考点:
16、声音的特性 如图所示,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 30角射到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经镜面反射后,反射角为 _随着时间的推移 ,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 _(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 、减小 试题分析:根据图解,入射角等于 6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 60,在法线的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如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入射光线象图中的逐渐向法线靠近,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也逐渐减小 考点:光的反射与反射规律 ( 7分)每年冬天的大雪,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明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
17、无区别 ?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 他用同样多的适量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现有如图甲所示的三种方法,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 _(选填 “A”、 “B”或 “C”)(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10 ),这样选择选择的理由是:( 1) _ _;( 2) 。 【测量数据】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乙(纯冰对应曲线 、淡盐冰对应曲线 、浓盐冰对应
18、曲线 ) 【分析数据】根据曲线图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_ (选填 “是 ”或 “不是 ”)晶体 【得出结论】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 _(选填 “提高 ”或 “降低 ”)冰的熔点 【拓展思维】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线,又有了新发现: ( 1)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 _选填( “快 ”或 “慢 ”) ( 2)小明想起一件事,他们在学习熔化时,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但那次做实验时,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 0 ,请你分析造成冰的熔化温度不是 0的原因是什么? _ _ _(只要讲出一点即可) 答案: A B图中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过程加快,来不
19、及观察 C 图中将试管放入空气中,当时室温保持 10 不变,会使冰的熔化过程加长;是;降低;快;冰不纯,含有杂质 试题分析:( 1)由于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A图将试管放入开水中,使冰能不断吸热熔化,又能及时观察冰的熔化状态因此选择 A图加热 ( 2)由图象可知: 纯冰熔化时,当时间为 20 分钟时,温度为 0 时,冰才开始熔化,温度保持 0不变,故冰是晶体; ( 3)冰雪中撒入盐后,降低了熔点,冰雪就会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熔化,可以使冰雪尽快地熔化 ( 4)三种物质都未熔化前取升高相同的温度,可以看出浓盐冰对应曲线加热时间最短,所以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快 ( 5)可能由于冰中含
20、有杂质,使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 0 考点:物态变化及其应用 填空题 ( 10分)某同学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 A和 B,点燃蜡烛,观察玻璃 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 ( 2)我们应选择 _(选填 “较厚 ”、 “较薄 ”)的平板玻璃 来进行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 “较 明亮 ”或 “较黑暗 ”)的环境中进行。 ( 3)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 B前应先将点燃蜡烛 (选填 “A”或 “B”),但无论怎样移动 B,始终不能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 4)改正后,再次移动蜡烛 B直到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
21、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 ( 5)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 上 (选填 “能 ”或 “不能 ”)出现蜡烛 A的烛焰的像,说明 。 ( 6)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准确的是( ) A将蜡烛 A远离玻璃板,像逐渐变小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 10cm时,像和物相距 10cm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答案:( 1)光的反射;( 2)较薄,较黑暗;( 3) A,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4)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 5)不能,平面镜成的是虚
22、像;( 6) B 试题分析:( 1)物体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进行反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成像,所以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 2) 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 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 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平面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由于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都可以成像,玻璃板如果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实验效果好;反之,较厚的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际操作可知,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 3)先将点燃蜡烛 A,得到像,再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 B确定像的位置; 无论怎
23、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都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 ( 4)改正后,再次移动蜡烛 B直到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 5)蜡烛 A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 A的烛焰的像 ( 6) A将蜡烛远离玻璃板,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故 A说法错误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 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故 B说法正确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 10cm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 10cm,所以像和物相距
24、 20cm故 C说法错误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但是只能看到蜡烛 A和蜡烛 A的像,而看不到蜡烛 B,不能确定像的位置,也不能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所以不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故 D说法错误 考点:平面镜成像 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分别表示这个循环系统中的两个变化,图甲是在热水上方放置了一个装有冰块的容器,它可以模仿 _(选填 “雨 ”、 “雪 ”或 “冰 ”)的形成过程;图乙是在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碘粒,再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一根棉线,通过对碘微微加热来模仿 _(选填 “雨 ”、 “雪 ”或 “冰 ”)的形成过程 答案:雨;雪 试题分析
25、:( 1)甲图中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冰块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雨的形成过程; ( 2)乙图中碘粒受热会发生升华现象,当遇到冷的棉线时又会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棉线上,这就是雪的形成过程 . 考点:物态变化及其应用 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湖面 3m时,湖面的 “倒影 ”是_(填 “实 ”或 “虚 ”)像,该 “倒影 ”距离小鸟的距离是 _m。 答案:虚; 6. 试题分析: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成像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当小鸟距水面 3m时,小鸟的像距水面也是 3m,即 “倒影 ”到小鸟的距离是 6m 考点:平面镜成像 ( 10分)
26、在 “研究水的沸腾 ”的实验中: ( 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为完成实验,表中的数据表明,选用的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为 ; ( 2)往烧杯上方加一纸盖,每隔 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根据表中数据,在上图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 3)在第 6分钟后, (选填 “需要 ”、 “不需要 ”)吸热; ( 4)给半杯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下左图中 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给一整杯水加热,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选填“a”“b”“c”“d”); ( 5)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
27、情况,如上中图,其中 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 6)在装水的大烧杯中(如上右图),浮着一个盛适有量水的试 管,对大烧杯持续加热,大烧杯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水的温度 达到沸点(填 “能 ”或 “不能 ”,下同), 试管中的水 沸腾。 ( 7)实验中发现水沸腾前加热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 。 答案:( 1)热胀冷缩;水银 ( 2) 98;如图所示 ( 3)需要 ( 4) C ( 5) 1 ( 6)能;不能 ( 7)提高水的初温或者给烧杯加盖或者减少水量的办法 试题分析:( 1)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
28、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 ( 2)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图像如下: ( 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 4)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所以水的沸点是不变的,但是 b、 d表示沸点都变了,所以错误但由于水的质量变大,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温度升高的比较慢,所以, c正确 ( 5)液体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 ( 6)大烧杯中的水达到沸点,不断从酒精灯吸收热量,能继续沸腾小试管中的水能从大烧杯中吸收热量达到沸点,但是小试管和大 烧杯中水温度相同,小试管中的水不能从大烧杯中吸收热量,小试管
29、中的水不能沸腾 ( 7)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采用提高水的初温或者给烧杯加盖或者减少水量的办法 考点:物态变化及其应用 看电影时,因为电影幕布发生 _反射,所以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看话剧时,一位演员穿红色上衣,在蓝色灯光的照射下,观众看到她的上衣是 _ 色 答案:漫;黑 试题分析:电影幕布的表面是粗糙的,光射到上边发生了漫反射,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当一位演员穿红色上衣,在蓝色灯光的照射下,蓝光被吸收,观众看到的是黑色上衣 考点:光的反射与反射规律 如右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塑料尺发出声音的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发生改变。 答案:振动;
30、振幅;音调 试题分析:( 1)用小力拨时塑料尺振动幅度小,响度小;用大力拨时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响度大 ( 2)保持塑料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塑料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塑料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 考点:声音的特性 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一分钟内振动了 300 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_Hz,人类 _听到这种声音(选填 “能 ”或 “不能 ”)。 答案:;不能 试题分析:( 1)昆虫的翅膀在 1分钟内振动了 300次, 1min=60s,它振动的频率 f= =5Hz (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20Hz 20000Hz 5Hz在人类不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考点:
31、声音的特性 我市靠近路口处设有噪声临界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 65,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_;若此时有一辆载重卡车路过此地,显示屏上显示的数据将 _(填 “增大 ”或 “减小 ”) 答案:分贝( dB);增大 试题分析:噪声监测设备是用来监测噪声等级的,而声音的强弱用分贝表示,所以该设备上显示数字的单位用分贝( dB)表示;一辆载重卡车经过时,声音变大,所以屏上显示的数据将增大 . 考点:声音的特性 寒冷的冬天,小明在晨练时看到一些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现象,请你将物态变化的名称填在横线上:跑步时嘴里呼出的 “白气 ”是 _现象,路边树上的雾凇是 _现象。 答案:液化;凝华 试题分析:( 1)
32、跑步时嘴里呼出的 “白气 ”,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 “白气 ”,属于液化现象; ( 2)路边树上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考点:物态变化及其应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诗出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诗中的 “露 ”和 “霜 ”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_现象和 _现象。 答案:液化; 凝华 试题分析:露是液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霜是固体,是由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考点:物态变化及其应用 若不小心被 100 沸
33、水烫伤; 100 水蒸气烫伤, (填 “ ”或 “ ”)情况更严重,其道理是 。 答案: ,水蒸气比水多一个液化放热的过程 试题分析:水蒸气与水都是 100 ,它们接触到皮肤都要向人体放热,水放热后,温度随之降低,等到它与人体温度相同时,即停止放热而水蒸气向人体放热时先要发生液化,变成同温度的水,水再继续向人体放热,因此质量相同100 的水蒸气比 100 的水要放热多,人烫伤也就更为厉害 考点:物态变化及其应用 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其中 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答案:乙; -4 试题分析:图甲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
34、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 1 ,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 4 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 1 ,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 -4 因为晚上气温要低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 考点:温度和温度计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m/s; 打雷时 ,常常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 。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 m。 答案: 108;光速大于声音的速度; 3.84108 试题分析:(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由于
35、光速大于声音的速度,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 2) S=Vt=3108m/s2.56s=7.68108m, 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 S= S= 7.68108m=3.84108m 考点:光的传播及应用 ( 6分) 2013 无锡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所示,光斑的形状与什么要素有关呢?光斑又如何形成的呢?对此小明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 a是 _(合理、不合理)的; ( 2)为了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
36、丙丁四个带孔的卡片,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卡片中小孔的尺寸均为 3mm,甲、丙、丁卡片中的大孔的尺寸均为 2cm,且丙丁卡片中 大孔尺寸相同,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通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让你在甲乙丙丁四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用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无关,你选用 _卡片; 在探究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白纸上得到四个圆形光斑,由此得出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 _(可靠、不可靠),若由你进行探究,你将如何设计带孔的卡片?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孔的形状。 ( 3)通过探究
37、,他 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_。 A通过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像,通过大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像; B小孔形成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大孔形成的光斑与大孔的形状有关 C小孔和大孔所形成的光斑,其大小均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D不管光斑是不是像,他们都是有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 1)不合理 ( 2)丙 不可靠 如图所示(图像如图所示,其他合理均给分) ( 3) C 试题分析:( 1)影子是光不能到达的区域,比较暗,而光斑是光能到达的区域,比较亮,所以亮斑不是影子 . ( 2)因为树叶的缝隙比较大,而且是不规则的,所以应该选择并来探究实验,因为四个小孔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而树叶的缝隙形状是不同的,所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画出的图像如下: ( 4)小孔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孔和地面间的距离有关,大孔所成的光斑与孔和地面间的距离无关 .故 C说法错误 . 考点:光的传播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