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同步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撑 ( zhng)着 彷 ( png)徨 凄 ( q)清 巷 ( xing)道 B 彳亍 ( ch ch)凄 婉 ( wn) 颓 圮 ( p)迷 茫 ( mng) C河 畔 ( pn)荡 漾 ( yng) 青 荇 ( xng)长 篙 ( go) D斑 斓 ( ln)沉 淀 ( dng) 似 ( s)的 泥 ( n)古 答案: C 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 /艳影, /在我的 /心头荡漾 C她 /彷徨在
2、/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 /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 /姑娘 答案: B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 “雨巷诗人 ”。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答案: C 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
3、法。诗中的 “我 ”“雨巷 ”“姑娘 ”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 ”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答案: C 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
4、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答案: B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是( )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 “偶然 ”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
5、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 “你 ”“我 ”(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 “我和你 ”“相似 ”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 “云 ”、 “波 ”、 “你 ”、 “我 ”、 “黑夜的海 ”、 “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答案: C 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 “秋天的梦 ”:
6、“牧羊女的梦 ”和 “我的梦 ”。是 “我 ”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 “牧女之恋 ”,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 “我的梦 ”也是“有关恋情的 ”。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 “牧羊女的梦 ”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 “我的梦 ”,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 答案: A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
7、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小题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 “新格律诗 ”。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 “自由诗 ”。 【小题 2】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 “ai”和 “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 “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
8、奏短促如鼓点。 【小题 3】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招手作别 ”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开头三个 “轻轻的 ”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艳影 ”是 “夕阳 ”中的 “金柳 ”在水中的倒影,代 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诗人心中 “荡漾 ”着 “波光里的艳影 ”,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 B C D 【小题 4】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语句
9、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再别康桥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 7节,每节 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 1、 3行稍短, 2、 4行稍长,每行 6至 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因此,再别康桥不能说成是自由诗。这与田间的诗歌完全不同。 【小题 1】错误,田间的多数诗歌契合战斗的需要,多采用呼告式,很多不押韵,有的虽然押韵,但由于内容的需要,多采用换韵的方法,像所选
10、的这个诗节就压了两个韵: ai和 ian韵 【小题 1】 再别康桥的抒情基调是轻柔的、淡淡的,这种基调通过开头的三个 “轻轻的 ”表现出来,从诗歌整体看,浸润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都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失落,是和自己最爱的康桥难舍难分的情愫。所以 是错误的;所选第二小节主要写了两个物象:金柳和艳影,金柳是妩媚的,艳影是柔婉的,但是这两个物象的描摹都是为了写一个隐藏在背后的物象:康河,都是为了衬托康河的柔媚和多情,表达的是作者对康河的爱恋之情。而不是 中所分析的是对康桥的描写,所以 是错的。故选择 D 【小题 1】根据诗歌内容, “悲哀的民族 ”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指中华民族充满苦难 ,充满悲哀,二是指现
11、实的情况让人悲哀。不管是哪一种,都不可以理解为 “我们同悲哀的民族斗争 ”,所以 错误。故选择 B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小题。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小题 1】诗一开始用 “悠长 ”“寂寥 ”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 _,以细雨表现了 _的天气特点。 【小题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 的作用是 _但把“逢着 ”改为 “飘过 ”,又说明了 _的心态特征。 答案: 【小题 1】幽僻 阴沉、郁闷 【小题 1
12、】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 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 【小题 1】这道小题主要要学生弄清楚 “雨巷 ”的象征含义: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 “雨巷 ”,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我 ”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 求。这样,雨巷的特点和它折射出的社会特征也就很清楚了。雨巷的特点是幽僻,而细雨则使得整个天气显得沉闷、阴冷。 【小题 1】关于雨巷的回环复沓的音乐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 “逢着 ”改为“飘过 ”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
13、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诗人从开头的追求,到求之不得,到与 “姑娘 ”擦肩而过,她,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 “我 ”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但是, “我 ”并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在诗歌的结尾处,我依然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仍然希望飘过一个 “结着愁怨的姑娘 ”,哪怕是 “飘过 ”, “我 ”依然等待,依然努力,这就突出了诗人追寻自己理想的坚定和执著。当然,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
14、云无觅处。 ”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 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 答案: 示例一:花非花朦胧美的产生原因 首先,这首诗的修辞特点在于博喻手法的运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诗人用了四个喻体,来描述同一个本体。花非花,雾非雾,虽系否定,却含着两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一样美丽,似雾一样缥缈。这如花如雾如春梦如朝云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始终没有明说,耐人寻思。此诗还有另一个修辞特点,就是全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组合而成。这是唐代民间
15、歌谣 “三三七 ”句式的活用,其功用是兼有节律整与错综复杂之美,极像后来的小令。相对于五七言诗而言,这种修辞手法更倾向于对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其次,是缥缈 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美。 “夜半来 ”, “天明去 ”,如此短暂的邂逅,无论是一种情思,一位情人,一种寄托,抑或是一种追求和抱负,瞬间产生而又在瞬间幻灭。这种缥缈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所产生的美,都是一种凄美。这些看似爱情而深入分析又可为理想与人生的多种不确定的意义,让人难以琢磨。然而,我们可以细加品味,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再次,这首诗中的花,雾,云都是具体鲜明的意象,但是 “
16、花非花 ”, “雾非雾 ”,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含蓄与含混,在有限的话语中蕴涵或者蕴蓄着无 限的意味,使读者在有限之中体味无限。最后两句 “来如春梦几多时 ”, “去似朝云无觅处 ”则将这些具体鲜明的意象综合,形成了奇丽的意境美,映射着淡淡的哀愁,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整首诗歌,从含蓄的小中见大,含混的一中生多,构成了整体的朦胧美。这种像花一样美,像雾一样轻盈,像朝云一样飘忽,美如烟,可望而不可及,也宛如春梦,来去匆匆的意境,使人产生一种眷眷的依恋和萋萋的心境,进而会自然生发出对爱情,对理想追求,对人生的不同的思考。诗人通过短短 26个字达到了与读者心灵的共鸣。然而,读者在读罢全诗后,却抓不住一点痕迹,连影 子也都散失掉了,只落得一片空灵朦胧。怎么能让人不怅然回味再三。 示例二:花非花朦胧喻意 “花 非花,雾 非雾 ”,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 ”“非雾 ”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夜来者 ”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 ”; “天明 ”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 “去似朝云无觅处 ”。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