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86.80KB ,
资源ID:335294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52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visitstep3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 26 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 “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立嫡以长不以贤 ”,可知是指嫡长子继承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元配,

2、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A不对,虽然在题干中有体现,但不符合材料的核心意思;CD更不对,与材料完全不符。 考点:本题考察古代宗法制。 点评: 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能 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西方学者评价 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

3、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时间和所学知识, A不对,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是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后; B不对,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是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D不对,垄断资本出现是在 19世纪晚期。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根据考察目标的不同,历史高考的选择题一般分为知道(识记)、理解、应用三种类型。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

4、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 “光荣革命 ”开创了议会制 B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联席会议选出 C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就存在议会制; C不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与议会既彼此独立又彼此制约; D不对,德国议会受皇帝的制约,没有独立完整的立法权。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关于英国与美国政治体制的比较。 英国 美国 相同 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体,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 (国会 )形式上

5、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实行两院制。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司法独立。 理论原则和经济基础:实行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法治原则,私有制。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 及其产生 国王,世袭,终身制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制 国家元首 的权力 “统而不治 ”的虚君,国家的象征 掌握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的产生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政府与 议会的关系 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政府对总统负责,不对国会负责,美国的 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与监督。 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 议会由上

6、院和下院组成, 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国家权力 中心 议会 总统 立法权 在下院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 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列法律文献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是 英国

7、 1689年权利法案 美国 1787年宪法 法国 1875年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词 “君主立宪政体 ”。 美国 1787年宪法、 法国 1875年宪法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与题意不符,因此可排除。 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注意重要历史概念。 1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亦称 “君主立宪 ”,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在17世纪末 18世纪初,君主立宪制建立初期,英国国王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的,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地位并没有超越于王权之上。但随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发展

8、,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在现代英国,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权力象征。 2资产阶级共和制是指与君主制对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国家不再设君主,而是采取共和国的形式。又可分为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 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国王统而不治 宰相对君主负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从这道组合式选择题的选项结构来看,或者 都对,或者排除其中一项。 国王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点而不符合德国,因此排除 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比较英德两国君

9、主立宪制度的不同之处。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君主) 国王无实权,国家的象征 “统而不治 ”,属虚君 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 拥有广泛的权力 内阁 内阁首相只对议会负责 内阁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两院)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普选产生的下院拥有实权,君主任命的上院作用较小。) 立法机构(各邦君主任命的联邦议会上院拥有实权,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下院作用较小) 在国家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 资产阶级 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 造成不同的原因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彻底扫除了封建势力 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

10、统一,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封建残余比较浓厚 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 资本主义发展充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大 长期的分裂状态, 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由此造成政治上的落后 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中国政府顽固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于英国 D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规律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是推动其对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BC 不对,这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但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D不对

11、,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或导火线。 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点评:注意历史概念: 根本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往往导致事物的结局。根本原因一般多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立 场等方面的原因或者历史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内因)等。 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为等因素中,内部的、人为的因素是主要的)。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

12、因并列于选择题之中。 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直接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的因素。导火线不等于直接原因,导火线是在直接原因的促使下,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拳头都已打出,把自己的 胸膛暴露出来了。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的因素称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则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的存在。 如图,下列历史文献中最早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部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具有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D不对,这与近代资产阶级革

13、命家孙中山有关,涉及发展资本主义,但不能说 “最早 ”; B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洪仁 提出,是最早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考点:本题考 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 点评: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阶段特征 1鸦片战争后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前在鸦片战争结束的一个时期里,由于中国人民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惊醒,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也不深刻。那时,西方给中国人留下的印象是 “船坚炮利 ”、 “技术先进 ”,中国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也仅在于此。这一时期无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是洋务派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 ”,学习西方仅留在

14、“物 ”的层面上。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了资政新篇,产生了 向西方学习,探求富强道路的思想。但事实证明,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 2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到五四运动 19世纪 70年代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开始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并力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结果昙花一现,其政治活动也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清王朝完全成为 “洋人的朝廷 ”,终于爆发了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 “三民主义 ”为指导,用革命暴力推翻

15、 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没有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进攻下,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此后,他们又相继发动 “二次革命 ”、 “护法运动 ”等一系列斗争,但始终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兴国道路。辛亥革命后,假共和的严峻现实,使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想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就要彻底 “洗刷 ”存在于中国人之中的各种封建主义旧思想,树立民主主义思想。于是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 动,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也不能为中国指明正确道路。 3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

16、成立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任,并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 18751898 )在虎丘道上写道: “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 ”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这种惨状是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的直接结果?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开放口岸内容。 A不对,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口; C不对,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列强

17、已经将中国基本瓜分,辛丑条约没涉及开放口岸; D不对,北京条约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 条约、签订国 内容 速记办法 影响(要点) 南京条约 英国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 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 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割香港; 赔银元; 开放五口; 关税协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国家 天津条约 英、法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5、外

18、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通商口岸通航。 公使进驻; 增开十口; 赔白银; 外国人到内地; 外国船通行长江。 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北京条约 英、法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万两。 1、天 有效; 2、开天津; 3、割九龙; 4、增赔款 马关条约 日本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割辽东、台湾、澎湖; 赔 2亿两; 开四口; 设厂免税。 1、侵略势力深

19、入内地; 2、资本输出; 3、列强划分 “势力范围 ”; 4、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4.5亿两,分 39年还清,本息合计 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去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巨额赔款; 使馆界; 拆炮台,准驻兵; 惩反帝; 外务部。 清廷堕落为 “洋人的朝廷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 鲁 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 以夷制夷 ,倒是想 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 以华制华 给你看。 ”其中最能体现列强 以华制华 策略的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随着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要突出 “鸦片战争 开始沦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 加深了 ”“甲午战争 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完全沦为 ”四个阶段。注意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来阐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逐步加深的过程。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

21、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进程 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还攫取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 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领事馆、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 “武装监督

2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 在西方代议制中,突出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法律文件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 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美国 1787年宪法关于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因此 B符合。 A不对,英国权利法案强调以法律限制君权; C不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总统、议会分掌行政和立法权; D不对,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专制主义色彩。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

23、识记型选择题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主要题型。识记型选择题,又称概念型选择题或叙述型选择题,作为选择题中的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某个年代、地名、人物、机构、标志性事件等。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熟练掌握,否则就无从下手。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 “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为了对罗马统治下的各种人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习惯法 B十二

24、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1)从形式上看,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变迁。其中,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的开端。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斗争。 作用: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统治的 巩固。( 2)从内容上看,罗马法经历了从 “公民法 ”到 “万民法 ”的演变。 原因:罗马共和国发展为罗马帝国,且疆域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罗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从适用范围上看, “公民法 ”只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境内的公民,“万民法 ”则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其实质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根据题干 “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

25、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可知是指万民法诞生的背景。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 点评:这类试题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所以要求同学们必须对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中制定的 B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C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D该法对平民的最大好处就是量刑有法可依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形式上看,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变迁。其中,十二铜

26、表法是成文法的开端。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斗争。 作用: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统治的巩固。因此ABD都属正确表述。 C表述不正确,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 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

27、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定 “秦朝 ”,结合所学和题干图片,可知 都符合题意。 不对,分封制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首先,读懂材

28、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郡县制是秦朝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 B不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D 不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梳理。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先秦:西周 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

29、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 商鞅变法建立 县制。 2秦汉:秦朝 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 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附益法 ”、 “左官律 ”,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

30、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 知州 与通判相牵制;辽 蕃汉分治(辽实行 “蕃汉分治 ”,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 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 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 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 “改土归流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 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

31、的变革,称为 “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帝平定 “三藩之乱 ”,为大规模推行 “改土归流 ”创造了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中央统治 改变落后纷争 促进民族交流 国家巩固发展);清 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 “中下品 ”,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中正发现 ”“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

32、 “中下品 ”可知是指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不对,汉朝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 CD不对,唐宋时期实习科举考试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 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梳理。古代选官制演变的四个阶段: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隋唐创立、完善 宋代发展 明清进入困境) ( 1)世官制 先秦(贵族世袭) ( 2)察举制 汉朝: 形成:西汉时建立和发展,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察 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后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逐渐由官僚家族所支配。 特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

33、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 ( 3)九品中正制 魏晋: 形成:曹魏时曹丕建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考评,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起初,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 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 “著姓士族 ”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背离了 “不计门第 ”的原则。 特点: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 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 4)

34、科举制 隋唐至 1905年 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晴( 1905年)废止。 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 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 北宋: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

35、,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后因国内革命形势的剧变, 1905 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 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 评价:积极意义: 科举制的实行,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主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

36、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 “四书 ”、 “五经 ”,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 C中书省 D枢密院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满、汉大学士 ”可知是清朝的政治制度,因清朝为满洲建立入主中原。 D不对,枢密院,唐、五代、宋

37、、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 C 不对,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B不对,明朝时设立内阁;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后,经皇帝审批,即传达执行,因而军国 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考点: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点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 一、 封建中央

38、官制的确立时期 秦汉时期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 “三公 ”、 “九卿 ”等官吏。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分左右,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三公之下设九卿。即:一、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二、郎中令 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三卫尉 负责宫廷守卫;四、太仆 负责皇帝的车马;五、宗正 管理皇族事务;六 、典客 负责接待少数民族事宜;七、少府 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宫廷手工业;八、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赋役和财政开支;九、廷尉 负责刑罚。此外,还有中尉(负责京师治安)、将作少府(负责营造)等所谓列卿。不难发现,在九卿和列卿中,除

39、典客、治粟内史、廷尉、将作少府外,其他各卿 都是为皇室服务的。这充分体现了封建专制下的 “家天下 ”性质。 西汉初,承袭秦制,设三公、九卿治理国家,但后来逐渐有了改变。如 “三公 ”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又称 “三司 ”。汉武帝时,任用一批低级官吏参与朝政,并通过他们来裁决各 项政事,从而形成 “内朝官 ”制度,与以 “三公 ”为首的 “外朝官 ”相对。 二、封建官制的成熟时期 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和统一后,隋文帝杨坚在魏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正式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为审议机关,长官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关,处理全国政务,长官

40、为尚书令。三省长官等于秦汉时的宰相,但把相权分为三部分,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了。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即吏、礼、兵、度支、都官及工部。 唐承隋制,行政机构设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即隋代之内史省)、门下、尚书省。中 书省的职掌是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称中书令,其下有侍郎、舍人等。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所拟诏旨,如其不当,可予驳回,长官称侍中,其下有侍郎、左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尚书省为执行机关,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由于李世民即帝位前曾做过尚书令,此后尚书令之位便有职而无人,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主官。 尚书省作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机关,下设六部,各司其职,其主次

41、长官分别为尚书、侍郎等。六部的职掌如下: 吏部 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负责官吏的考课任免;户部 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 、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 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兵部 掌军队的调拨、训练、武官选授等事宜;刑部 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等事宜;工部 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取代秦汉的三公九卿制,是封建中央官制完善的标志。这种制度在避免出现宰相专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的相对开放性与民主性。隋唐以后,虽置三公,却不再开府治事,太师、太傅、太保重新出现,取代了司徒、司马、司空。不过此时的三公纯粹成了虚衔,并逐渐演化成加官、赠官,直至明清。九卿也一直存在至明清,情况同

42、三公相同。但九卿之名逐 渐演化成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泸、司农、太府等名称。 三、 封建官制逐渐没落的时期 宋元时期 五代时,基本承袭唐代旧制,但开始设枢密院与三司使。宋代虽仍存在三省六部之名,但除刑部外,各省、部主要职权都转移到了其它部门。北宋前期,设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其长官为同中书门下,是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在五代基础上设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唐时枢密使由宦官充任)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副枢密使或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号称东、西 “二府 ”后来宋 神宗时废中书门下,权力分归三省。又仿五代设 “三司 ”,主管

43、财政,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 ”。 这样,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再加上收地方权力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代得到极大加强。不仅如此,由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造成机构重叠,大量冗员出现。官僚机构的臃肿庞大,大大加深了人民负担,同时也是造成宋代 “积贫积弱 ”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元朝建立和统一后,中央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并以中书省领六部掌全国政务(其间虽也曾三度以尚书省领六部,但为时却都很短暂)。至此 ,三省六部制演变成为一省六部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此外,元代又有掌释教及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治天下刑政的大宗正府(长官为札鲁忽赤)。元代

44、还在中央和地方军政机构中专设达鲁花赤一职,实行监视和控制。 四、 封建官制与官吏铨选制度走向全面反动的时期 明清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胡蓝之狱后,废丞相,分其权于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军事上,置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分掌天下卫所,并与兵部分掌练兵与调兵之权。又设都察院和大理寺,与刑部合称 “三法司 ”。还在中央设通政使司,专 门接纳天下臣民章奏。这样,皇帝集行政、军事、司法三权于一身。后来,明太祖、成祖、宪宗又分别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独裁统治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也表明明王朝在政治上已走向全面反动。 明

45、成祖时,设立内阁,作为皇帝顾问。起初由低级官吏担任,但后来内阁首辅官位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历代宰相。明朝又宠任宦官,给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之权,并领东西厂特务机构。这样,在明朝中期以后,形成了权臣与宦官相继专权的局面,政治更加更加黑暗,直至明朝灭亡。 清朝入关后, 在中央官制与官吏铨选制度上基本承袭前朝,设内阁、六部、都察院等,并继续实行 “八股取士 ”。所不同者,清朝内阁虽然地位尊宠,但其权力却较小(刘墉便是大学士,习称之为宰相,其实并无宰相之权)。最初军政大权集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康熙时设南书房协助皇帝,参与机务。雍正时创设军机处,为有清一代处理政务的最高权力

46、机关,负责决策发令、撰述谕旨、综理军国大计。然而军机处却并非独立的正式衙门。它无官署,无定员,军机大臣(全称 “军机处大臣上行走 ”,俗称 “大军机 ”)均为兼职,由皇帝特简。军机处设在内廷,只摆上几张桌椅,别无他物。 甚至有时连桌椅都没有。军机大臣要跪受皇帝谕旨,成为皇帝的 “奴才 ”(清代满族大臣对皇帝要自称 “奴才 ”。作为 “优待 ”,汉人官僚可自称为 “臣 ”。但许多汉族官僚也乐意自称 “奴才 ”)。军机处分满汉员,首领各一,称为 “揆首 ”或 “领袖 ”。军机章京(俗称 “小军机 ”)由军机大臣从各部、院、阁选出。这样,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另外,清设内务府。管理皇室的生活和财产,

47、并管理太监。有清一代未出现宦官(太监)、外戚和权臣专权的局面,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 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初设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 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政治腐败; D不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结合题干信息 “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反映出内阁官员参政议政的权力提高,因此 A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