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412.82KB ,
资源ID:335405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354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有军事征伐行动,诸侯须带领军队随同天子或周王作战,这是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承担的义务,答案:选 B, A C D三项内容与此信息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分封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具体内容,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 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 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

2、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 “此战役虽然战败,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 和平 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文中所描述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组织淞沪会战之时为东南沿海企业的内迁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主旨。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

3、大事件 抗日战争 点评:高考对抗日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 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 抗日战争的影响。 在人民解放战争 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 “ 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 ”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美

4、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美国国务卿对中国革命的解放战争胜利似乎表达了赞扬和期待,其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解放战争时期 是国民党的积极支持者,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发表此种言论并非美国本意和由衷的赞美而是多无法扭转时局的一种无奈,答案:选 B, A C两项说法错误, D项表述材料并无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解放战争 点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紧接着中共发动了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大攻坚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最后组织实施了渡江战役,改变了国共双

5、方的军事战略格局,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完成了解放战争的重大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同盟等党派向联合国说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 “给农民土地 ,实行保护工商业 ”等政策。其目的要让国际社会认识到 A中共在维护不同阶层的生存权、财产权 B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国合法的政党 C中共与民主党派已经结成政治同盟 D中国社会的人权已基本得到了保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给农民土地,实行保护工商业 ”能说明中共的政策维护了不同阶层的生存权、财产权,答案:选 A, B项说法错误, C项不是民主同盟此举的目的所在, 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

6、:材料通过中国民主同盟的行为举动描述说明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赢得了中国民主人士和阶级的赞同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中国各革命阶级联合和长期革命斗争的结果。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 “小品 ”: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 路不拾遗 ,谁曰不宜! ”小品所反映的 “路不拾遗 ”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

7、踏,绝无俯身拾之者 ”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滥发纸币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答案:选 D, A B C三个时期并未出现滥发法币的现象。 考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以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展现历史的时代风貌,继而探寻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以及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创设新情境最突出的表现方式。 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 1905年 10月 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 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 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以这一历史场景

8、,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 ( ) A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 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 ”下保护孙中山,说明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已为越来越多的 人所接受 ,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答案:选 B, A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C D两项说法错误,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9、 点评: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的内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本题的考查角度是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台湾国民常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 : “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 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是不值得 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 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光

10、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场激烈交战,从材料文字中可以看出马英九对此事件表现出沉痛的心情,由此可以推断出其不希望类似事件再发生,即马英九 主张最后能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答案:选 C, 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的统一大业 点评: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材料从国民党方面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和反思说明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会给两岸双方带来灾难,也不利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以史为鉴,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最佳方式,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

11、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 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 1953年 6月进行了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此举的真实目的在于为 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答案:选 B, A国民经济在 1952年已经恢复, C 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人民代

12、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高考对其的考查主 要侧重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地位;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异同比较。尤其是第二个方面,须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思考。 1979年 4月 3日,新华社发电指出, “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这反映出 A中苏关系已经完全破裂 B中国已转向与美国正式建交 C中国外交走上独立自主 D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7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 再续签说明中国已经由建国初年实际执行与苏联的结盟

13、政策转向真正奉行不结盟政策,它实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答案:选 D, 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项表述与题意无关。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点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建国以来中国所积极倡导和实施的方针,建国初与苏联的结盟政策仍然是执行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的考查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具体涉及到以下三次重要行动, 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第一次 “亚非国际会议 ”即万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美建交,这几次重大外交活动是中国建国后的成功外交,对中国外交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胡锦

14、涛总书记指出: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强调的是对外交往应该克服意识形态的偏见和自然的屏障和隔阂,所以中国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没有意识形态的阻碍,因此 不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和史实,故答案:选 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

15、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最近一知名 律师出席某电视访谈节目 ,讲到他在上世纪 80年代大学毕业后 ,接触的第一个案例是一名陕北的农村妇女将长期对其进行虐待的丈夫告上法庭 ,最后其夫被绳之以法。下列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

16、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 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1980年代普通农村妇女将虐待她的丈夫告上法庭,这能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和法治建设取得了新成就, 两项符合题意, 两项与题中该妇女的行为无关,故答案:选 C。 考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 点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在 1954年宪法出台之前一直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雏形,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17、而 “文革 ”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遭受严重破坏,改革开 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以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一位学者认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 对外开放 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彻底失 B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败 C促使中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强调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和正常化对推动 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答案

18、:选 B, A D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并未体现, C项表述不够准确。 考点: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点评:材料考查了中美建交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外交事业的成败关乎一个国家发展外部环境的好坏。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开创了外交事业的新局面,主要内容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日建交; 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和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热潮的出现。 1987年 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 10日母亲节, 一些老兵穿着写有 “想家 ”两个大字的 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

19、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 “一国两制 ”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 “一个中国 ”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台湾老兵的行为能够说明台湾同胞渴望回乡探亲,希望台湾当局能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答案:选 B, A C D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也与题意不符 。 考点: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点评: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 “通邮、通航、通商 ”三通

20、的限制逐渐放宽; 1992年,在 “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原则上达成共识;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 “十六大 ”再次强调 “一国两制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008年,两岸实现 “三通 ”。 中美联合公报规定,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 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 ”这一规定主要针对 A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D日本不断崛起,走向政治大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中美建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的军事威胁对两国构成极大的挑战,两国也都对苏联保持高度警惕,上述中美联合公报中的内容即是如下背景下的反映,故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此内容信息不符。 考点:中美建交的原因 点评:中美建交深受二战后国 际格局发展变化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 ,而当时美苏争霸中 ,美国处于劣势 ,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屯兵于东北造成威胁,也要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缓和、乃至建交,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愿望和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

22、第三世界国家,同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蒋介石密电: “徐州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 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 ”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第二期抗战开始 ”表明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B中国军队采用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C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台儿庄战役创下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台庄胜利足为表征

23、”是指国民党在徐州会战中取得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 1938年 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 A说法错误, B项正确揭示了此次会战的特点并在材料中明确指出, C台儿庄战役仅为国民党抗战以来的第一场重大胜利,但材料并未体现,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台儿庄战役为国民党独自指挥中共并未参与,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同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取得了几次比较辉煌的胜利战役,其中中共领导组织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是最突出的事例,国民党方面是台儿庄大捷,对此学生必须牢记,尤其是百团大战的战 争特点是高考中

24、的常考对象。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 “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 ”;鞍山钢铁厂工人 “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 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各大钢铁工厂生产大批军用物资的景象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答案:选 C, A B两项时期中 国尚未拥有大规模的钢铁工厂, D项时期工厂并不急着生产军用物资。 考点:抗美援朝时期 点评:识记能力是

25、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民主革命时期,位于赣南山区的兴国县全县 23万人口中,有 8万多人参加了革命军队,其中 5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兴国人民参军的高峰时期集中在 A 1924 1927年 B 1928 1934年 C 1937 1945年 D 1945 1949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位于赣南山区的兴国县 ”位于中共开辟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展开大量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加革命军,所以兴

26、国人民参军的高峰时期集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1928 1934年,答案:选 B, A C D三项时间特征不符合题意。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走上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 “工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最终在完成抗日战争之后,继续 发动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完成了反封建、反侵略革命任务。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

27、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 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

28、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 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公九卿制 D察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材料的含义是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结合所学不难发现只有郡县制度萌芽与春秋战国时期,答案:选 B, A C D三项出现在秦代之后。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发端与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代、汉代和隋唐时期,至元代行省制出现,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再次出现重大变化,

29、但县级模式始终未变,所以可以说郡县模式一直发展使用至今,成为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一大亮点。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 “敕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内容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故而当皇权越过三省执行之时显露出胆怯和不合法,答案:选 D, A B C三项说法 错误,不符合史实。

30、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体制 点评:本题还可以作如下变式: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 “敕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 ”。这表明( ) 唐中宗软弱无能 B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唐朝皇帝的决策具有真正的民主性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 20世纪 90年代 “省管县 ”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 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 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

31、个监察区,东汉形 成 “州 郡 县 ”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表格信息说明从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两级制和三级制曲折往复,这 反映了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选 B, A C两项与题意主旨无关, 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变迁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

32、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 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

33、三省乎 ”含义大体是元代疆土远超往昔,事务繁杂,由一省决策尚显阻滞和效率较低更勿谈由三省共同决策了,这说明此人主张强化中书省的权利,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元代的中书省 点评:教材中所述及的皇权与相权 之间的关系时更多的是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而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并未引起学生的关注,其实相权的削弱只是总体趋势偶尔也会有所反弹,例如元代的中书省的权利在明显的强化,以至于拥有自己的派出机构行省。 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 30 8厘米、宽 26 7厘米、厚 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34、。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含义是秦代统一中国后国家安定没有叛乱,农业丰收,道路上没有饿死之人,这能说明秦代统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答案:选 A, B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秦统一中国的影响 点评: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并不断地加以强化,当然这一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制度绝不可能是完美的,当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转向反面。

35、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 价 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B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 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 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信息中不难发现鸦片战争之后地价与粮价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 1860年前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粮价快速升高而地价急速下跌,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A B D三项表述 正确符合史实,符合图中曲线的相关信息,答案:选 C项。 考点: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

36、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 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37、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说明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中国司法不能将其审判,这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遭破坏,这种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答案:选 D, A C两项不符合史实, B项材料中并未 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点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与西方殖民者所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重大影响,除了割地赔款直接的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等司法主权的破坏等,高考经常关注 “片面最惠国待遇

38、”“领事裁判权 ”相关内容的考查。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 ”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这是为了履行 A南京条约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辛丑条约中规定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材料信息与此相符,故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此信息不符合。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不平等条约 点评: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就为试题考察其内容提供

39、了充足的资料来源,需要我们必须牢记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美国一位权威人士对辛亥革 命的失败做了生动的描写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共和政体是 “空洞的 ”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并未完全掌握政权,民主制度不能真正实行 B完全搬照美国,不符合中国国情 C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和阻挠 D君主制度在中国依然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共和政体是空洞的 ”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国家实权依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北洋军

40、阀借共和名义仍旧推行专制统治,而 民族资产阶级并未真正掌握政权,民主制度在中国不能真正实行,答案:选 A, 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就其考查的意图而言是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依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社会思想文化仍旧未能肃清封建余毒的残害,更未来唤醒广大底层民众的真正觉醒。 1911年 11月 2日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 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

41、入满洲,存帝自扰。 ”据此可知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是 A能够调和矛盾,建立君主立宪 B可以挽救危亡,实现民主共和 C可以取悦外国,获得支持协助 D能够打击满族,消除满汉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 ”说明了爱国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是从挽救国家危亡目的出发,而袁世凯的上台执政在华侨看来可以有效化解和调和各种矛盾,实现这一根 本目的,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

42、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的内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本题考查的角度是 。 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 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 ”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共

43、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答案:选 C, A发生在抗战胜利之后, B与题意无关, D出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共合作 点评:国共两党历史上的两次合作一次是 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宣布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名 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先是共产党发表 “八一宣言 ”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接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

44、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 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 ”寻找到这一 “钥匙 ”最初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而为

45、中国革命指明了明确的方向,这符合材料中 “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 ”,答案:选 B, A C D三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中共二大 点评:中共二大的最突出特征是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两个纲领即最低革命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和最高革命纲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尤其是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其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故能成为国共合作的重要基础。 综合题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46、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 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结果是 “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 ”,随后, “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 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 “现代性 ” (m

47、ot.ernity)和 “传统 ”(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 (3)工业化, (4)均富化 。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 1)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3分 ) ( 2)材料二中 “界碑 ”、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的含义分 别是什么? (4分 )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8分 ) 答案: (1)地位:图一: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图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分 ) (2)“界碑 ”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胜 利 ”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