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 A周 B商 C夏 D汉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中国古代朝代先后顺序。 夏:约前 2071-约前 1600 商:约前 1600-约前 1046 周:西周:前 11世纪 -前 771 东周:前 770-前 771 春秋:前 770-前 256 战国:前 475-前 221 秦:前 221-前 206 汉:西汉:前 206-公元 23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两晋: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南北朝:南朝: 420-589 北
2、朝: 386-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 907-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朝代顺序。 点评:可用顺口溜记忆古代朝代顺序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 朝与宋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 A设立六部 B分化相权 C分散地方官的权力 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比较相同点, A设立六部对应唐朝, C分散地方官的权力 D解
3、除统兵大将的兵权对应宋朝,只有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从秦汉到明清,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要加强君主专制,必然要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彼此制约,从而保证君权的独尊,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二是转移相权及机构,以免相权 “尾大不调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如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实行内外朝制;明太祖朱
4、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 符的是 ( ) A秦始皇 “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 “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 C宋太祖 “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D雍正帝 “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 B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 D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不符合史实,
5、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 考点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宋 B清 C汉 D秦 答案: B 试题分析: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但没有废除丞相;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削弱相权,也没有废除丞相;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位列百官之首;明太祖朱元璋以 “丞相胡惟庸谋反 ”为由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因此此后清朝不可能设置丞相、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丞相制度。 点评:参见 21题。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
6、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皇权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中央官制的变革, A正确; C不对,“监察权力 ”理解片面; D不对,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中国古代秦 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变革的总体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
7、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 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D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限定词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 ”,因此排除 C,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表现为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AB只是涉及题干中的具体现象,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随着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呈现出两种矛盾、斗争和趋势。一是中央与地
8、方的斗争,主要对策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有了一系列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二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主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罗马文明 D古希腊文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文明)为 “基督教文化 ”或 “基督教文明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民主、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因此 AB可排除,古希腊文明又早
9、于古罗马文明,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源 地是( ) A克里特岛 B斯巴达 C雅典 D迈锡尼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前 7世纪古希腊地区分布着许多城邦国家,其中雅典城邦最早推行 “民主政治 ”,成为古希腊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雅典民主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某历史探究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 “参考文献 ”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
10、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可能是( )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 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 ”可知 AC 只涉及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B错在 “近代文明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1古希腊山多,岛屿多,良港多,平原少,土地贫瘠。由山岭、海域、水域隔开的小块陆地,形成小国寡民为
11、特征的城邦体制(主要因素)容易实行民主体制。同时小国寡民的城邦要保证其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也需要通过民主增强凝聚力。也导致商品经济发达,易于形成平等、互利、诚信,平等、民主、开放等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使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兴起,迫切追求民主权利。 2政治家不懈的努力和平民,特别是新兴工商业阶层的抗争。 3奴隶制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 质保证。 4受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影响和亚非文明的影响。 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 A环海而立、坐落高地 B靠海多山、商业发达 C地域狭小、环境宽松 D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城邦源于希腊文 polis,译为城邦,有城市国
12、家之意。 ABC都是侧重于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D说明基本特征,且这种小国寡民的特点对希腊文明影响深远。 考点:本题考查古达希腊文明。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公元前 8世纪至公元前 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 ,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 200多个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 8000 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 小国林立是古希腊的一大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政体形式 B殖民活动 C地理环境 D经济
13、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希腊地形特殊,它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它有的只是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与海岸曲折的海洋,这样,陆地被山岭沟壑分割成相对封闭的小快,海洋上则遍布彼此孤立的海岛,这使得古代希腊形成了无数个城邦国家。因此只有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地理环境对于古希腊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有一句名言: “人是城邦的动物 ”。有四位同学对此做了不同的解释,你认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希腊城邦中的成年男子 B城邦是指公民集团 C公民把城邦的利益看得 高于一切 D公民的公众形象代表他所在城邦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希腊的
14、民主政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外邦人、奴隶和妇女处于无权的地位,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在本质上是一种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因此 A说法忽视希腊民主政治的范围和局限。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范围、局限 和实质。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 “优良的改革家 ”,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C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D确立 “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错误,梭伦改革是以民主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错误,正是
15、伯利克里时期改革措施; D错误,这是克里斯提尼时期改革措施。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的奠基时期,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用表格法把握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三个阶段。 名称 时间 背景 内容 评价 梭伦改革 公元前 6世纪 贵族专权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废除债务奴隶;按财产将自由民分为 4个等级;组建“四百人会议 ”;设立最高法院。 中立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 6世纪末 十个地域部落取代血源部落;组建 “五百人会议 ”;“十将军委员会 ”掌握军政大权; “陶片放逐法 ” 地域部落取代血源部落削弱了贵族
16、的势力,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伯利克里 公元前 5世纪 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抽签选举;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公职津贴 ”。 成为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 在雅典确立民主政体的政治家是( )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奥古斯都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错误,梭伦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错误,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 D错误,奥古斯都时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只有 C符合题意。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把握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三个阶段。 直接民主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与这一特色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
17、A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B擅长辩论的文化传统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D相对宽松的思想氛围 答案: A 试题分析: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对于国土广袤人民众多的国家则面临困难。今天民主国家多是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因此只有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政治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 “少数服从多数 ”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任期原则等。 区别: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民主,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
18、实质是奴隶制民主政治; 今天西方民主政治主要是间接代议制民主,公民通过由自己的同意所选举出来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典型的如英国议会、美国国会,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现代西方民主在范围、制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等方面比古代要广泛和完善。 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可能发生 ( ) 一个中国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公民德里希因为邻里纠纷而向民众法庭申述 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一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公民沃尔默迪和妻子玛丽亚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是成年男性公民,不包括外邦人、奴隶和妇女。
19、正确,民众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范围、局限和实质。 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缺陷的叙述 ,正确的是( ) 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人只是少数成年男性 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 广大奴隶受到压迫 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是成年男性公 民,不包括外邦人、奴隶和妇女,不同于今天所说的人人平等的民主。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范围、局限 和实质。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
20、,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 )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 ”可排除 A、 B两项,因五代十国局面是在唐朝灭亡后出现,再由 “盐铁、度支、户部 ”可知正确答案:为 C项。宋朝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朝掌握军权的是太尉,汉朝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
21、唐朝的节度使是掌握地方大权,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 的一对主要矛盾,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 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宋朝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22、,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商朝的主要政治 制度是(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内服与外服的制度 D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封制对应西周、禅让制对应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唐时期,只有 C符合商朝。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夏、商、西周政治概况。 朝代 重要人物 政治制度 夏 禹、启、桀 王位世袭制 商 汤、纣 内服与外服制度 西周 周武王、周成王 分封制、宗法制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 中四上提到: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 一尊 的统
23、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 “封建制度 ”指的是( )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吕氏春秋通诠 慎势载: “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 ”联系材料 “周天子具有 一尊 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因此 这里的 “封建制度 ”应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战国至明清时期则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主要政治制度。 BCD符合近代以来所说的 “封建 ”概念,
24、而不符合材料 “封建制度 ”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封制的含义和作用。西周统治者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室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定时期内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 ,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封制是西周的政
25、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因此平民不在受封的诸侯王之列。其它三项都属于分封的对象。 考点: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对象。 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 ”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烽火戏诸侯 ”发生在西周周幽王时期,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内外服制对应
26、商朝政治制度;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雏形形成,秦统一后全面推行;宗法制则与题干材料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 “齐人 ”、 “鲁人 ”、 “楚人 ”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A不对,分封制是 “齐人 ”、 “鲁人 ”、 “楚人 ”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 B不对
27、,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 D不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 “齐人 ”、 “鲁人 ”、 “楚人 ”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 考点:本题考查郡县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联系和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 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
28、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有利于强化王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宗法制的目的: ( 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保证王权稳定。( 3)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 基本规则: ( 1)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2)等级森严: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内容: ( 1)嫡长子继承制;( 2)严格的大小宗体系;( 3)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 4)大
29、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特点 ( 1)嫡长子继承制。( 2)血缘关系维系。( 3)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作用: ( 1)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 “世卿世禄 ”的特权。( 2)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把 “国 ”和 “家 ”密切结合在一起。 考点 :本题考查宗法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全面理解宗法制的目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等知识点。 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于 2010年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 “给祖国母亲拜大年 ”活动。拜年内容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 中华民族这种重
30、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与下列 哪一制度相关(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中华民族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 “尊宗敬祖 ”“认祖归宗 ”;消极影响:如 “认人唯亲 ”“宗派主义 ”。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宗法制对现实社会的深远影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皇权至上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3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深受 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宗法制为核心。( 2)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 符合题意, 可排除,因皇权至上的原则确立始于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重难点问题。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君主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
32、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君主专制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强化皇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走向腐朽,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题意不符;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 “统一 ”相违背;宗法制主要强调血缘关系来维系社会等级,也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关于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是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制度,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B隋唐时期的门下省主义职能是监察和谏议 C这种制度在防止腐败、低效,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等方面发挥
33、了重要作用 D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防止决策失误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因此本质上它是专制主义的工具,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 于把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实质。 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其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这种 “制度 ”是( ) A科举制度 B世卿世禄制度 C征辟制度 D军功爵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 “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 ”大致是
34、在公元七世纪左右,正是隋唐时期,再结合 “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可知是科举制度。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是先秦时期,征辟制度是在两汉时期,军功爵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积极作用: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
35、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 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
36、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 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 奉行 而已。 ”(朱子语类)上述材料说明 ( ) A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中书省 B唐朝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C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门下省 D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门下省; C不对,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尚书省; D不对,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中书省,只有 B表述正确,而且指出三省六部制的重要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点评:全面把握三省六部制。 1.内容: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是三省分工原则,从 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
37、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 “封驳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 2.特点: 分工明确, 效率高, 互相牵制, 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3.意义及影响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 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 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
38、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是指(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军功爵制度 D科举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时间 “汉武帝时期 ”,察举制虽然时间符合,但是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与题意 “自上而下 ”不符;军功爵制度流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 A九品中正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
39、试题分析: “察孝廉父别居 ”联系两汉察举制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1夏、商、周时代: “世袭制 ”亦称 “世卿世禄制 ”,盛行于夏、商、周时代。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 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 “乡举里选 ” 为依据,
40、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 腐朽,出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的腐朽居面。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
41、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4魏晋南北 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 “著姓士族 ”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 ”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
42、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43、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 “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下列哪个朝代建立之初,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 ) A秦 B周 C西汉 D唐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周全面实行分封制;唐在较长时期内,地方行政区划采用了 “道州县 ”三级制,只有西汉初年错误吸取秦亡教训,认
44、为秦未分封子弟以致孤立而亡,因此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1.先秦:西周 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作用:初期巩固了统 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 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 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
45、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附益法 ”、 “左官律 ”,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 3 唐代:唐初有州 328个、县 1573个,为加强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 10道,后增至 15道。唐玄宗时期因边患频增,为加强边帅权力,使边境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且兼辖州县事务,重演东汉末年外重内轻的局面,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节度使制已行于全国,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政区。割据之势已成,尾大不掉,又出现五代
46、十国的分裂局面。 4.宋元:北宋 知州与通判相牵制;元 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5明清:明 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 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 “改土归流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 “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康熙帝平定 “三藩之乱 ”,为大规模推行 “改土归流 ”创造了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朝前期有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
47、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 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 “制度 ”包括 ( ) 行省制度 皇帝制度 郡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时期限定词 “秦朝 ”, 都属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行省制度属于元朝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时期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