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曹魏时期的新发展,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A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B是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C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 D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法国启蒙思想家在一本著作中写道: “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他的同样的权利
2、,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这本著作是 A哲学通信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一个契约,规定每个人将自己及自己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每个人都成为这个集体不 可分割的成员,并受这个集体的约束。这个集体就是国家,因此选择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社会契约论 维基百科 “英国 ”词条介绍: “英国是 19世纪遥遥领先的世界大国和海上霸主,有着当时 世界工厂 的称号,亦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西方资
3、本主义的倡导者,并且是早期议会民主制度的诞生地,无论在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水平亦有显著的贡献。 ”以下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狄更斯发表大卫 科波菲尔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里面的时间限制在 19世纪,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在 1687 年,对应的是 17 世纪,当时英国还没有成为海上霸主,排除。 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是在 1929年,对应的是 20世纪,排除。因此选择 C。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英国近代科技 19世纪 30年代,法国政治思想家托
4、克维尔曾这样评价当时的一个国家:“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这体现了该国 A摆脱了邦联制的松散,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结束了封建专制政权,逐步实现了议会制民主 C由分裂走向统一,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D推翻了封建统治阶级,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是在 19世纪 30年代,题干的核心是,这个国家既有广泛的自由,有比较强大。根据所学可知,托克维尔评价的是美国的联邦制。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美国之前不是出于分裂状态, B、 C、 D均不符合美国的历史,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5、1787年宪法的颁 布 1918年,美国国务卿兰辛说: “我相信 在野蛮和毁灭生命财产方面,俄国革命远远大于法国革命。 它是一个沸腾着的、专制与暴力的大锅炉!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政治精英反对暴力革命 B美国敌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 C冷战中双方意识形态的对立 D美国否定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注意时间限制。 B项中 1922年底,苏联宣布成立, C项中冷战是在 1947年开始的,排除。 D项美国国务卿兰辛不能代表美国,排除。因此选择 A。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 下面是英、德、美、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
6、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图中的曲线 代表的国家是 A中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注意曲线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各国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代表了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状况, 代表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发展, 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代表德国。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 为了复兴工业,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著名的 “蓝鹰行动 ”,凡遵守法律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这一运动 A增强了民众对银行和金融业的信心 B有效地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强规范经营 C用公有制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
7、有利于民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可以提炼出关键信息是,罗斯福新政, “蓝鹰行动 ”,遵守法律的企业,可以判断和工业复兴法的出台有关,因此选择 B。 A项关于金融改革, D项关于社会保障的,都不符合题意, C项史实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罗 斯福新政 工业复兴法 1969年 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说: “在经历了一个对抗的时代之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判的时代。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西欧、日本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C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挑战了美苏的国际政治地位 D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内经济出现 “滞胀 ”局面
8、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的阶段性认识。尼克松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力,对抗是敌我双方力量均衡的结果,对抗之后, “进入谈判的时代 ”,谈判表现在各个领域,和很多国家谈判,背后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因此选择 B。选项 C表述错误,选项 D着眼于美国的困境, A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两极格局 1973年 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 ,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 3947
9、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516个。这一措施 A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合并企业,减少管理层,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因此选择 B.从时间上分析, 1973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排除 A.在勃列日涅夫之前,赫鲁晓夫已经进行了工业改革,排除 D,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战后 苏联的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英国历史学家 J.R.格林说: “七年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的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
10、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了其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B英国打败了西班牙 “无敌舰队 ”,推动其商业资本发展 C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是这次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D战争胜利促成了 “光荣革命 ”及君主立宪制的初步建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理解 “七年战争 ”,在 17561763 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人战败,新法兰西被英国人占领,退出了在北美的争霸。 B项时间发生在 1588年,C工业革命开始于 1765年, D光荣革命发生在 1688年,因此选择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日不落帝国 ” “(雅典)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
11、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材料所指的这一时期 A实施陶片放逐法确保民主 B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参政 C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D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权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 “(雅典)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 规定的。 ”材料体现的是财产等级制,出现在梭伦改革时期。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A、 C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相关, B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措施。因此选择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制度 梭伦改革 邓小平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12、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些论断的直接效果是 A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B促使国家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材料说明了改革遇阻的问题根源;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是解决姓社姓资的问题,是解放人民的思想。 1992年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因此选择 C。 A、 B、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
13、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诗 ”;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 “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B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 C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 D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文人画的特征。诗歌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文人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 “画中有诗 ”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因此选择 B。 考点: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
14、术 笔墨丹青中国画 文人画 顾炎武认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表明其主张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一定的弊端,所以排除 B。“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主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因此选择 D。 A不符合题意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 活跃的儒家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的批判 下表为中国近代某一
15、时期的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指出其变化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元) 工人(人数)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19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促进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 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奠定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表头的标题是 1913 1919年华资企业增长表,选项 A、 B、 C均不符合题意和时间的限制,因此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选择 D。
16、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短暂的春天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钱病鹤先生于 1909年创作的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对其表达的寓意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人们只关心铁路的经济利益 B对帝国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强烈不满 C具有反帝和反对清政府的鲜明政治倾向 D列强争夺中国筑路权促进中国铁路业的发 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图片的文字下方,是一节一节的火车车厢,由此可知中国的列强在争夺中国的筑路权,选项 A表达不够全面,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史实错误。因此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
17、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瓜分中国 孙中山认为: “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 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 ”为此,他主张必须进行 A民族革命 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 D民主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 “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 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 ”进行社会革命,有利于改变民生,因此选择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 毛泽东指出: “在处理重工业和
18、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 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据此判断这来自毛泽东的哪一著作?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 “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材料的时间限制,可以排除 A、 B。选项D论述两类矛盾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因此选择
19、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下图 是某著名战役示意图,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的战役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的胜利 C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D反映了中共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右下角的图例可以看出,这是八路军打的一场战役。图中中间显示的地理位置是山西省,左下角显示的具体位置是平型关,因此这是平型关战役,所以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平型关战役 “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
20、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以下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1949年新政协共同纲领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将要建立的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可知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A的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是临时宪法, C是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是新时期的宪法。因此
21、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综合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材料二 何谓本 曰:天地人,万物之本 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 春秋繁露 材料三 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 。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
22、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 。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萁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朱熹集卷一百 材料四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 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以为身。故孝子虽异身 ,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 君臣之名,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 “仁 ”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2分)。 ( 2)材料二董仲舒从什么层面论证孝存在的正当性?结合所学,指出汉代有利于 “孝 ”发展的条件。( 4分) ( 3)材料三所反映的做法产生怎样的直接效果?朱熹
23、的思想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3分) ( 4)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呈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3分) 答案:( 1)家庭伦理放大为政治伦理。仁的基础、前提、根本是孝(悌)。( 2分) ( 2)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层面论证孝存在的正当性(伦理道德观念源出于天,孝是天生的)。 条件:儒学独尊地位逐步确立;儒学教育的发展,如建太学、天下郡国皆办学校;选官制度举孝廉。( 4分) ( 3)使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分) ( 4)父子关系不同于君臣关系。批判继承。( 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
24、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孝首先适用于家庭, 也适用于政治。因为在家庭里孝顺、友爱的人,很少犯上作乱。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因此,用 “孝 ”作为治国的方针,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安定。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 ( 2)本题主要考察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何谓本 ”董仲舒认为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孝是天生的,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论证孝的正当性。从上面的材料可知,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所以本题的解题思路可以结合汉代重视儒家思想,调用汉武帝 “罢
25、黜 百家、独尊儒术 ”所采取的有关措施,结合材料作答。 ( 3)本题首先要明确,朱熹在地方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首先明确做人的道德行为规范, “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表彰、宣传民间的道德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 “萁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对于不能遵守道德规范的,进行惩戒。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广大人民自觉地接受了理学的思想,理学成为乡规民俗,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关于朱熹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要结合教材知识,从儒学发展的角度和维护封建统治两个方面作答。 ( 4)本题关注的 问题是,臣与子能否并称。 “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以为身。 ”他们的心气
26、是相通的, “君臣之名,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君臣的关系是后天形成的, “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可见,君臣和父子关系不同。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一个人)要是没有担当天下的责任,哪么对于君主来说也不过是个过路人。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提倡的以天下万民为念的进步思想。具有批判继承的特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的核心思想 “仁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 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 ( 13分)阅读
27、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 1949 年 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 “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朝鲜战争于 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 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
28、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 “恐惧 ”,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 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
29、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 22日至 4月 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 部、欧盟总部。 11天, 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3分) (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观点的理解。( 3 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 “转型 ”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30、。( 5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分) 答案:( 1)方针:强调意 识形态或国家制度。 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 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 3分 ( 2)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 3分 ( 3)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成就: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1、(列举重大外交事件也可。) 5分 ( 4)建议: 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作为;树立大国的战略思维,和平崛起(中国国际角色认知的转变);做负责任的大国。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的核心信息是, “ 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 ”可以看出新中国在外交上,比较强调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结合新中国建立时的背景,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的状态;但是受到 “冷战 ”的影响,新中国的这种外交方针,不利于与更多的国家交往。 ( 2)材料二的核心信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的背景。 “如果不能 在 1954年阻止印度
32、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 ” 这是中国财政改善的要求; “ 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 “恐惧 ”,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 “如果不能尽快和周边的国家搞好关系,会给中国的国防安全带来很大的压力。从 ”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到维护国家利益要求的转变。 ( 3) ”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 “,材料三的中国国家外交受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 强;1992年邓小平 “南方谈话 ”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
33、良好的外部环境。关于 “转型时期 ”的外交建树,结合教材知识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即可作答。 ( 4)从材料一的 “一边倒 ”到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原则 ”的提出,可以看出外交转型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利益,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担负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从访问友好邻邦俄罗斯到欧洲四国的访问,从地区外交多边外交,都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 环境,体现了大国外交的战略思维。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边倒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
34、出;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 15分)有人说: “理想与现实并存 ”,我们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应该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性,对于全球化的研究亦如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 “反全球化 ”的各种力量也在孳生、汇聚、增强,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世界现象。除了以召开社会论坛的形式抨击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外,除了频频 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网站和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各种全球性经济机构组织的网站以发泄自己对当前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之外,反全球化运动采取的主要形式应该说是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及其控制的世界经济组织的大规模的
35、游行示威。 许朝兵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材料二 综观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有人认为,它的意义主要也就在于提出问题而已,因而,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且不说各种分散化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很难统一起来, 单从反全球化运动人士提出的一些口号,诸如 “全球化要具有人性 ”、 “世界应该公平对待每个国 家 ”,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还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幻想。 菲德尔 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材料三 正如现代科技进步催生了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一样,现代科技手段,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也极大地促进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科技潜力和创造财富与福利的如此非凡的能力,同
36、时,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平等和存在如此严重的不公正。在通讯和距离方面使世界变得更小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同贫富之间和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巨大和日益悬殊的差距同时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 智慧的一个悲剧。 雅克 阿克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 理解 “反全球化 ”的视角很多,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从哪方面出发,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 “反全球化 ”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选择,是任何反对力量都无法逆转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人为反对所阻止不了的。况且从本质上讲,“反全球化 ”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结果。 黄晴危险的失衡 请回答: ( 1)结
37、合材料一二,概括反全球化的方式及局限性。( 5分) (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多个视角,以 “全球 化的发展与未来 ”为主题撰写小论文。(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50字左右) 答案:( 1)方式:召开论坛、攻击网站、游行示威 局限性:组织分散,难以统一;对西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未彻底抵制西方的全球化( 5分) ( 2)评分标准:( 10分) 梳理清晰全球化发展的历程(世界市场的产生及发展、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区域集团化及 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3分 推动全球化的因素分析: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及各种国际组织、交通工具及通讯手
38、段、两极格局瓦解等; 2分 全球化发展的本质及弊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反全球化运动兴起 3分 目标: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全球化向理想化的未来迈进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求答项的限制,如方式、局限性。 材料一的核心信息,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反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二是反全球化的形式。通过对第二句话的提炼,可以答出反全球化的形式有三种:召开论坛、攻击网站、游行示威。材料二中, “综观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 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 ”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从后面的
39、文字中,就可以概括提炼出来局限性。 ( 2)本题是小论文的题型,首先要明确小论文的要求,以 “全球化的发展与未来 ”为主题撰写小论文。关于全球化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全球化带来的弊端,一个是对 “反全球化 ”的理性思考。仅仅从材料出发,比较片面。如果结合教材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历程、推动力量、发展趋势、带来影响、应对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就比较完整了。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 10分)明 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 19世纪东亚世界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当时均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
40、的 “置换 ”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曾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本新观一书中指出: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 倪力亚,倪健民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 21世纪 材料二 梁启超指出: “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 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 ”。 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 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 “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 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
41、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谢俊美著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近代化改革和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晚清中国近代化改革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田正平 良小朋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改革的比较考察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 “移植 ”西方的内容。百日维新中“置换 ”西方文化有什么缺陷。( 4分) ( 2)材料二从哪几个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 3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3分) 答案:( 1) “移植 ”:从西方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修筑铁路、架设
42、电报线、组建轮船公司,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 “文明开化 ”:翻译西方著作、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仿照欧美国家建立一支常备军;仿照普鲁士宪法制定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3分) 特点:没有涉及到开国会定宪法等改革或仍停留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层面。( 1分) ( 2)国内国际背景、对农民的态度、领导力量( 3分)。 ( 3)中国学习明治维新进行戊戌变法;侵略中国、朝鲜;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分) 试题分析: (1)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 19 世纪东亚世界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 “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 “置换 ”效率和
43、结果都是不同的 ,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 ”结合题干和材料的信息,可以理解移植西方的内容就是向西方学习、变革的内容 ,结合教材明治维新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军事、风俗等方面回答即可。通过比较中、日改革的内容可知,中国没有进行近代政治改革。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 ”。 比较中、日两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 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 “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比较农
44、民起义对两国的影响; “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 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 式来进行维新的。 ” 比较两国的领导力量。 ( 3)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近代化改革和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晚清中国近代化改革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日本率先成为亚洲强国,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状态。注意题干求答项局限范围。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日本迅速侵略朝鲜和日本,对中国的戊戌变法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其意义局限于思想启蒙的层面。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走向世界的日本;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百日维新 ( 10分)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中国历史上 杰
45、出的政治家都重视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二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 已。 清史稿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
46、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做法有何积极作用。( 3分) (2) 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 “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结合所学指出,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 “天下太平 ”?( 4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3分) 答案: )羁縻府州制度。评价:有利于民族团结、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分) ( 2)贡献:平定
47、三藩之乱;粉碎准噶尔贵族分裂企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西方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 ,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实行文字狱 ,闭关锁国政策 ,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 蕴藏着危机。) 4分 ( 3)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抵抗列强与争 取民族独立 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侧重于概念的考查。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由此可知,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的是羁縻州府制度。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是少数民族高度自治,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经济上不用上交中央,但是政令在突厥地区统一执行,产生的作用,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经济交流,宽松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的统一。 ( 2) “早承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