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广东省佛山一中等三校高三 2月联考理综生物部分 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和 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酶能使原来不发生的化学反应发生 B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并经高尔基体加工 C叶绿体内 ATP的运输方向是基质 类囊体薄膜 D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 ATP的速率增加 答案: D 某同学感冒发热 39C,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出现失调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 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元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答案: AC 下图 1表示某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
2、色体 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 2表示该细胞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发生在图 1中的 AB段 B图 2中甲细胞含有 4个染色体组 C图 2中乙细胞处于图 1中的 BC段 D图 2中丙细胞分裂后直接产生两个精子 答案: BC 以下实验方法可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苏丹 鉴定大豆种子细胞,显微镜下可见染成红色的颗粒 B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是否产生酒精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D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 DNA、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 D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幼根中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但不含乙烯 B具
3、顶端优势的枝条,其侧芽部位因生长素浓度过低而不生长 C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D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 C 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后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D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染色体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故 A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故 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可能产生适应性的变异,故 C错误。染色体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故 D错误。 考
4、点:本题考查遗传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某植物群体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为 AA:Aa:aa=1:4:1。比较自交一代与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两个子 代群体 A基因型频率相同 B纯合子比例不同 C基因频率不同 D杂合子比例相同 答案: B 运用 “人工膜技术 ”制作的携有单克隆抗体的磷脂微球体药物如右图所示。当药物被注射到实验鼠血液中一段时间后,首先在某种癌细胞内检测到药物已经进入。据此认为,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 A抗体与细胞识别后诱发膜融合或细胞胞吞 B药物分子透过微球体与细胞膜的自由扩散 C药物分子通过识别细胞膜载体的主动运输 D抗体与细胞识别后诱发微球体的主
5、动侵染 答案: A 综合题 在一定浓度的 CO2和适当的温度( 250C)条件下,测定小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 率相等时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 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 CO2吸收量 ( mg/100 cm2叶 小时) 黑暗条件下 CO2 释放量 ( mg/100 cm2叶 小时) 小麦 3 9 32 8 ( 1)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_。黑暗条件下小麦叶肉细胞能产生 ATP的场所有 _。 ( 2)当光照强度超过 9千勒克司时,小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 _。 ( 3) 当光照强度为 3千勒克司时,小麦固
6、定的 CO2的量为 _( mg CO2/100 cm2叶 小时),当光照强度为 9千勒克司时,小麦固定的 CO2的量为 ( mg CO2/100 cm2叶 小时), ( 4)研究人员发现小麦抗虫性较差,欲通过基因工程对该品种进一步改良,改良中涉及到的核心步骤是 _。 ( 5)为了探究高温( 30 )、强光照( 15千勒克司)对小麦叶片与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差异,研究小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组别 材料 实验条件 CO2吸收量 ( mg/100 cm2叶 小时) 1 小麦 叶片 250C、 9千勒克司 a 2 30 、 15千勒克司 b 3 玉米 叶片 250C、 9千勒克司 c 4
7、 30 、 15千勒克司 d 若实验测得 cd,则说明 _。 有人认为上述实验方案可去掉 1、 3组,由 2、 4组直接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你认为该做法是否可行?请说出理由。_。 答案:( 1)光照强度( 1分)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2)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 ( 3) 8 40 ( 4)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5) 高温、强光照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 不可行( 1分) 仅通过 2、 4组相互对照只能得出两种植物在高温、强光照下光合作用的差异,缺乏自身对照,不能得出该条件分别对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大小。( 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8、共同调节的。 图甲表 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图乙是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图甲中 是 细胞,判断依据是 。吞噬泡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 。 ( 2)若人体受到 HIV病毒的侵染, 和 中的 细胞(填数字)最容易受到攻击,从而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 3)图乙所示反射弧包括 个神经元,兴奋在该反射弧 ab段上传导的方向是 ,兴奋传到突触被突触后膜识别的物质基础主要是 。 抽指血时不发生缩手的行为说明 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 控制。 ( 4)在 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受刺激部位膜的电位变化为 _,若在 a处设置一个电表,则 a处电表会发生 次偏转。 (
9、 5)在 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答案:( 1)吞噬( 1分) 摄取、处理细菌(抗原) (一定的)流动性( 1分) ( 2) ( 1分) ( 3) 4 ab ( 1分) 细胞膜上具有糖蛋白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 4)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 ( 1分) ( 5)不属于( 1分) 据研究,某种植物的理想品种能合成两种对人类疾病有医疗价值的药物成分,其合成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 1)酶 1的合成场所是 ,除根据上述药物成分的合成途径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外,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还有 _。 ( 2)该种植物的药物成分一般储存于 _结构中,可利用_技术将该植
10、物的外植体培养到 _过程,用酶解法将细胞分散再转入植物细胞发酵罐大量生产。 ( 3)现有两纯种植物,一种只能合成药物 1,另一种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这两种植物杂交, F1都只能合成药物 1, F1自交产生的 F2中的三种表现型:只能合成药物 1 两种药物都能合成 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 9 3 4。 F2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基因 M( m)与 N( n)的遗传遵循 _规律。两种亲本植物的基因型分别是 _,将 F2中只能合成药物 1的种子播种后进行自交,后代出现能合成两种药物的纯合子的比例是 _。 ( 4)用上述方法选育能合成两种药物的纯种植株,费时较长,请写出用上述 F1在较短时间内培育该种植 株的过
11、程。 答案:( 1)核糖体( 1分)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 2)液泡 ( 1分) 植物组织培养 脱分化 ( 3)基因的自由组合 MMNN和 mmnn 1/2 ( 4)利用 F1植物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培育单倍体幼苗,再 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纯合正常植株,选育能合成两种药物的植株。( 2分) 某湖泊景色优美,但湖泊附近新建了化肥厂,将富含氮、磷的废水排到湖水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夏天该湖水表面有一层绿膜,很多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死亡,湖水散发阵阵臭气,水域生态遭到破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资料显示湖面上绿膜主要是绿藻或蓝藻,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能将二者
12、区分 ;若要鉴定蓝 藻拟核提取物是染色体还是 DNA,需要用到的鉴定试剂有_。 ( 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 ,由于某些蓝藻具有气囊,在水域中有趋表聚集的现象,从 的角度看,这些蓝藻处于其上层。 ( 3)下表为该湖泊不同营养状态的各种藻类种群组成情况: 营养状态 藻类种群组成 铜绿微囊藻 鱼腥藻 斜生栅藻 汉氏菱形藻 薄甲藻 小定鞭金藻 重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轻度富营养 贫营养 50% 5% 0 0 25% 40% 25% 0.5% 14% 42% 60.5% 10% 10% 12% 14% 11.5% 0.5% 0.5% 0.5% 10% 0.5% 0.5% 0.5%
13、 68% 据表分析,检测水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域生 态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 _原理。 ( 4)蓝藻或绿藻爆发初期其增长曲线为 型,该湖泊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进行紧急处理,虽然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_。 ( 5)人们通过 “生物防治 ”,使湖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湖水中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M1鱼食蓝藻; M2鱼食绿藻和螺蛳; M3鱼食虾、 M1鱼和 M2鱼;虾、螺蛳以绿藻为食。 M2 鱼和螺蛳之间的关系 ,如果 M3鱼从每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相等,则 M3鱼每 增加 3千克,至少需要蓝藻 千克。 答案:( 1)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细胞核或叶绿体 (答对显微镜观察 1分,答对细胞核或叶绿体其中 1项 1分) 双缩脲试剂和二苯胺试剂 ( 2)生物群落( 1分) 群落垂直结构 ( 3)铜绿微囊藻 ( 1分) 协调与平衡原理 ( 4) J( 1分) 污染水体(或污染环境、二次污染)( 1分) ( 5)捕食和竞争 25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