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6 ,大小:192.30KB ,
资源ID:362174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62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43 T 1078-2015 沩山毛尖.pdf)为本站会员(孙刚)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43 T 1078-2015 沩山毛尖.pdf

1、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沩 山 毛 尖Weishan Maojian teaDB43/T 10782015 ICS 67.140.10X 55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2015-09-30 实施2015-07-30 发布DB43/T 10782015 I 目 次 前言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分类分级和实物标准样 25 要求 26 试验方法 47 检验规则 58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6附录A(规范性附录) 茶树种植和管理 7附录B(规范性附录) 黄茶类沩山毛尖加工技术 9附录C(规范性附录) 绿茶类沩山毛尖加工技术11参考文献13DB43/T 10782

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到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宁乡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湖南沩山湘茗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宁乡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红发、夏阳升、姜胜标、姜学文、赵熙、章迎辉。 DB43/T 10782015 1 沩 山 毛 尖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沩山毛尖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分级和实物标准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

3、用于沩山毛尖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4、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4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18795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 316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7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

5、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DB43/T 10782015 2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沩山毛尖 Weishan Maojian tea 指选用本标准附录B.1.1范围内的适制茶树品种的幼嫩芽叶,经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富含游离氨基酸的黄茶或绿茶。 4 分类分级和实物标准样 4.1 分类 产品按加工工艺不同分为两类:黄茶类沩山毛尖和绿茶类沩山毛尖。 4.1.1 黄茶类沩山毛尖指选用的幼嫩芽叶经杀青、揉捻、闷黄、烘干等工艺

6、加工而成,具有“色泽黄亮光润、汤色叶底黄亮、嫩香持久、滋味醇爽回甘”等主要品质特征的毛尖型黄茶。 4.1.2 绿茶类沩山毛尖指选用的幼嫩芽叶经杀青、揉捻、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条索紧细、色泽翠绿、清香高长、滋味鲜爽” 等主要品质特征的毛尖型绿茶。 4.2 分级 产品按质量不同分为三级:特级、一级和二级。 4.3 实物标准样 各等级设一个实物标准样,实物标准样为该等级产品最低界限,每隔二年更换一次。实物标准样由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备并应符合GB/T 18795的规定。实物标准样应在5以下密封、避光保存。 5 要求 5.1 产地环境条件 5.1.1 地理 大沩山地处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西部

7、雪峰山余脉,东经1115311246,北纬27552829,海拔在165m927m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属高山小盆地地貌特征,茶园主要分布于缓坡、土层深厚、易耕作的丘陵山地。 5.1.2 气候 大沩山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5.8,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mm19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山区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 5.1.3 土壤 茶园土壤以板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的黑色砂质土壤为主,土壤质地疏松,理化性质优良,有机质丰富,pH在4.56.5之间。 DB43/T 10782015 3 5.2 茶树种植和管理 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 5.3 加工

8、5.3.1 黄茶类沩山毛尖加工技术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5.3.2 绿茶类沩山毛尖加工技术按附录C的规定执行。 5.4 质量要求 5.4.1 感官品质 5.4.1.1 基本要求 品质正常,无异味、无劣变,产品洁净,不得含有非茶类的夹杂物。 5.4.1.2 黄茶类沩山毛尖感官品质 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黄茶类沩山毛尖感官品质 外 形 内 质 级别 条索 色泽 整碎 净度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特级 细紧、多毫 黄润 匀整 净 嫩香、高长 醇甜爽口 黄亮 黄亮、嫩匀 一级 紧细、显毫 黄润 较匀整 净 清香、持久 醇厚回甘 黄亮 黄亮、匀 二级 紧结、有毫 尚黄润 尚匀整 净 清香、纯正 醇

9、厚 黄明 黄、尚匀 5.4.1.3 绿茶类沩山毛尖感官品质 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绿茶类沩山毛尖感官品质 外 形 内 质 级别 条索 色泽 整碎 净度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特级 细紧、多毫 翠绿 匀整 净 嫩香、高锐 鲜爽回甘 嫩绿明亮 嫩绿明亮 一级 紧细、显毫 翠绿 匀整 净 清香、高长 鲜醇 黄绿明亮 黄绿明亮 二级 紧结、有毫 绿、尚翠 较匀整 净 栗香、高 醇厚 黄绿尚亮 黄绿尚亮 5.4.2 理化指标 沩山毛尖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5.5 污染物限量指标 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5.6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DB43/T 10782015 4应符合GB 2763的

10、规定。 表3 沩山毛尖理化指标 指 标 黄茶 绿茶 项 目 特级 一级 二级 特级 一级 二级 水分, % 6.5 6.5 6.5 6.0 6.0 6.0 总灰分,% 6.0 6.5 6.5 5.0 5.5 6.0 水浸出物,% 38.0 36.0 34.0 40.0 37.0 35.0 粗纤维,% 12.0 13.0 14.0 12.0 13.0 14.0 粉末,% 0.5 0.7 1.0 0.5 0.7 1.0 碎末茶,% 2.0 3.0 3.0 2.5 3.0 3.5 游离氨基酸,% 3.5 3.0 2.5 3.5 3.0 2.5 5.7 净含量 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

11、第75号的规定。 6 试验方法 6.1 取样 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6.2 感官品质 按GB/T 14487和GB/T 23776的规定执行。 6.3 理化指标 6.3.1 试验样的制备 按GB/T 8303的规定执行。 6.3.2 水分 按GB/T 8304的规定执行。 6.3.3 总灰分 按GB/T 8306的规定执行。 6.3.4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的规定执行。 DB43/T 10782015 5 6.3.5 粗纤维 按GB/T 8310的规定执行。 6.3.6 粉末及碎末茶 按GB/T 8311的规定执行。 6.3.7 游离氨基酸 按GB/T 8314的规定执行

12、。 6.4 污染物限量指标 按GB 2762的规定执行。 6.5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按GB 2763的规定执行。 6.6 净含量 按JJF 1070的规定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组批 检验均以批为单位,同一批投料、同一班次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应一致。 7.2 检验分类 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2.1 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出厂前,应逐批抽样分别对感官品质、水分、净含量和包装标签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的产品方可出厂。 7.2.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的项目为本标准5.45.7规定的全部项目,检验周期为每年一次。有下列情形之一时

13、,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a) 停产一年后,又恢复生产时; b) 因加工工艺或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 c) 质监部门提出要求时。 7.3 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中有任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以复检的结果为准。 DB43/T 10782015 68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标签 8.1.1 标志、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 8.1.2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8.2 包装 8.2.1 产品包装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 8.2.2 包装应牢固、防潮、整洁、美观,能保护茶叶品质。 8.3

14、运输、贮存 8.3.1 运输、贮存应符合GB 31621的规定。 8.3.2 产品自生产日期起保质期为18个月。 DB43/T 10782015 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茶树种植和管理 A.1 基地 A.1.1 基地环境要求 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 A.1.2 基地规划与建设 A.1.2.1 基地选择 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A.1.2.2 茶园开垦 A.1.2.2.1 应注意水土保持。宜选择平地或坡度10以下的缓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0以上时,应建筑等高内倾、梯宽不小于1.5m的梯级园地。 A

15、.1.2.2.2 开垦深度宜在50cm以上。 A.1.2.2.3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或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A.1.2.3 道路和水利系统 A.1.2.3.1 应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应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应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A.1.2.3.2 应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 A.1.2.4 茶园生态建设 A.1.2.4.1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应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可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宜种草。 A.1.2.4.2 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

16、茶园,可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A.1.2.4.3 对土壤坡度在2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A.2 茶树种植技术 A.2.1 品种类型 选用当地特色群体品种或经审定的适宜加工沩山毛尖茶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中规定的1、2级标准。 A.2.2 茶苗移栽 茶苗种植时间在1012月为宜。采用单行条列或双行条列栽植方式种植,单行条列式宜4000株DB43/T 10782015 8/亩,双行条列式宜5000株/亩。种植前应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适宜的矿物源肥料为主。施入的底肥与土混合层厚度应在(3040)cm内,上覆土层厚约20cm。 A.

17、3 茶园管理 A.3.1 幼苗期管理 A.3.1.1 抗旱保苗 茶苗移栽后,应保持土壤湿润,如遇干旱,要及时浇水以保证茶苗成活。 A.3.1.2 补苗 新建茶园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12年内将缺苗补齐。 A.3.1.3 浅耕除草、施肥 茶苗移栽后至6月底前,进行第一次除草,78月底和1112月底进行第二、三次浅耕除草。每次浅耕后配合淋施水肥,每亩可施用尿素(2.55)kg。 A.3.1.4 定型修剪 新种茶树要经过3次定型修剪方能成园,从移栽开始的3年内完成。每年定剪一次,每次在上一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15)cm,定剪结束后茶树高度宜在(4045)cm左右。 A.3.2

18、施肥 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 A.3.3 茶园病虫防治 A.3.3.1 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A.3.3.2 农药使用 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DB43/T 10782015 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黄茶类沩山毛尖加工技术 B.1 原料 B.1.1 鲜叶来源于沩山乡行政区域范围全境、巷子口镇狮冲村、黄鹤村、黄材镇龙泉村、蒿溪村、青羊湖国有林场等区域。 B.1.2 鲜叶用手工采摘,用篾篮盛装,轻放忌压,及时验收送厂。 B.1.3 鲜叶进厂后,薄摊在

19、洁净的篾盘、篾垫或摊青槽中,放在阴凉通风处,不得沤坏。 B.1.4 鲜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3个等级,各等级应符合表B.1的规定。 表B.1 鲜叶分级标准 等 级 要 求 特级 单芽或者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完整 一级 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20%,芽叶完整 二级 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10%,芽叶完整 B.2 加工卫生要求 B.2.1 茶叶加工厂环境、设施与卫生管理应符合GB 14881的要求。 B.2.2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B.3 加工设备 加工设备应符合GH/T 1077的要求。 B.4 工艺流程 摊青杀青初揉闷黄初烘复揉二次闷黄足烘。 B.4.1 摊青 鲜叶应摊放于专用

20、的设备上,用风机鼓风,摊放厚度为(510)cm,时间(68)h为宜。 B.4.2 杀青 一般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温度以(260280)为宜,杀青基本要求为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杀青后应及时散热。 B.4.3 初揉 不加压揉捻,时间(810)min,让茶叶条索基本成型。 B.4.4 闷黄 将棉布放入特制箩筐中,再将轻揉后的茶叶放入棉布中,轻压,包裹好,室温下闷(68)h,中DB43/T 10782015 10 间翻一次。 B.4.5 初烘 一般采用连续烘干机,温度(90100),时间(68)min,烘至6成干,下机摊凉。 B.4.6 复揉 不加压揉捻,时间(1215)min,使条索紧细。 B.4

21、.7 二次闷黄 方法参照B.4.4,时间(810)h。 B.4.8 足烘 一般采用连续烘干机,温度(8090),分两次烘干,第一次(1520)min,下机摊凉30min;第二次(2030)min,烘至足干,下机摊凉至室温,装袋。 DB43/T 10782015 1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绿茶类沩山毛尖加工技术 C.1 原料 参照B.1。 C.2 加工卫生要求 参照B.2。 C.3 加工设备 参照B.3。 C.4 工艺流程 摊青杀青冷却回潮初揉初烘复揉复烘提毫(整形)提香。 C.4.1 摊青 鲜叶应摊放于专用的设备上,用鼓风机鼓风,摊放厚度为(45)cm,时间(46)h为宜。 C.4.2 杀

22、青 一般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温度以(280300)为宜,杀青基本要求香气显露,茶梗不易折断,杀匀杀透。 C.4.3 冷却回潮 茶叶杀青后应快速鼓风散热,时间(56)min,停止鼓风后让其回潮(3045)min,让芽叶重新回软。 C.4.4 初揉 以轻揉为主,时间15min(5min不加压5min加轻压5min不加压),揉捻后应及时解散团块。 C.4.5 初烘 一般采用连续烘干机,温度(110120),时间(56)min,烘至6成干,下机后应及时鼓风散热。 C.4.6 复揉 适当加压揉捻,时间20min(5min不加压5min加轻压8min加中压2min不加压),揉捻后应及时解散团块。 C.4.

23、7 复烘 一般采用连续烘干机,温度(100110),时间(56)min,烘至7成干,下机后应及时鼓风DB43/T 10782015 12 散热。 C.4.8 提毫(整形) 一般采用五斗烘干机进行整形提毫,温度(90100),时间(1520)min。前面(58)min以整形为主;当茶叶有明显刺手感时开始提毫,通过茶叶与茶叶互相磨擦,达到让茶毫显现的目的,提毫时间(23)min;提毫结束后继续烘焙(510)min,烘至9成干,下机后应及时鼓风散热。 C.4.9 提香 采用提香机或焙笼进行提香。使用提香机时,温度100,时间30min;使用焙笼时,温度(5060),时间60min,中间翻动一次。茶叶提香完成后,摊凉至室温,装袋。 DB43/T 10782015 13 参 考 文 献 1 GB/T 14456.1-2008 绿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 2 GB/T 21726-2008 黄茶 3 DB43/T 750-2013 毛尖绿茶 4 GB/T 179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 5 江用文,中国茶产品加工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