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659.50KB ,
资源ID:616150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616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工程类试卷]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公共基础(材料力学)模拟试卷1(无答案).doc)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工程类试卷]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公共基础(材料力学)模拟试卷1(无答案).doc

1、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公共基础(材料力学)模拟试卷 1(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如图 5-1 所示受力杆件的轴力图有以下四种,其中正确的为( )。(A)(B)(C)(D)2 己知图 5-2 所示等直杆的轴力图(F N 图、图中集中荷载单位为 kN,分布荷载单位为 kNm)。则该杆相应的荷载如下列选项正确为( )。(A)(B)(C)(D)3 单位厚度的薄壁圆环受力如图 5-3 所示,p 为径向压强,其截面 n 一 n 上的内力 FN 的正确答案为( ) 。(A)pD(B)(C)(D)4 如图 54 所示,等截面直杆受轴向拉力 F 作用发生拉伸变形。已知横截面面积为 A,以下给出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2、和 45。 斜截面上的正应力的四种结果,其中正确的为( )。(A)(B)(C)(D)5 圆截面杆 ABC 轴向受力如图 5-5 所示。已知杆 BC的直径 d=100mm,AB 杆的直径为 2d。杆的最大拉应力是 ( )。(A)40MPa(B) 30MPa(C) 80MlPa(D)120MPa6 拉压杆应力公式 =FNA 的应用条件为( )。(A)应力在比例极限内(B)外力合力作用线必须沿着杆的轴线(C)应力在屈服极限内(D)杆件必须为矩形截面杆7 如图 5-6 所示结构中二杆的材料相同,横截面面积分别为A 和 2A,以下四种答案中该结构的许用载荷为( )。(A)F=A(B) F=2A(C) F

3、=3A(D)F=4A8 由同一种材料组成的变截面杆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 和 A,受力如图 5-7 所示,弹性模量为 E。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 )。(A)截面 D 位移为 0(B)截面 D 位移为(C)截面 C 位移为(D)截面 D 位移为9 变截面杆受集中力 F 作用,如图 58 所示。设FN1、F N2 和 FN3,分别表示杆件中截面 1 一 1,22 和 33 上沿轴线方向的内力值,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A)F N1=FN2=FN3(B) FN1=FN2FN3(C) FN1FN2=FN3(D)F N1FN2FN310 等截面直杆受轴向拉力 F 作用而产生弹性伸长,已知杆长为 l,

4、横截面面积为A,材料弹性模量为 E,泊松比为 v。根据拉伸理论,影响该杆横截面上应力的因素为( )。(A)E ,v,F(B) l,A,F(C) l,A,E,v,F(D)A,F11 设受力在弹性范围内,问空心圆杆受轴向拉伸时,外径与壁厚的下列四种变形关系中正确的为( ) 。(A)外径和壁厚都增大(B)外径和壁厚都减小(C)外径减小,壁厚增大(D)外径增大,壁厚减小12 如图 5-9 所示等直杆,杆长为 3a,材料的拉压刚度为 EA,受力如图示。问杆中点横截面的铅垂位移为( )。(A)0(B)(C)(D)13 长度和横截面面积均相同的两杆,一个为钢杆,另一个为铝杆,在相同的轴向拉力作用下,两杆的应

5、力与变形有四种情况,正确答案为( )。(A)铝杆的应力和钢杆相同,变形大于钢杆(B)铝杆的应力和钢杆相同,变形小于钢杆(C)铝杆的应力和变形均大于钢杆(D)铝杆的应力和变形均小于钢杆14 铅直的刚性杆 AB 上铰接着三根材料相同,横截面面积相同,相互平行的水平等直杆,其长度分别为 l、 2l 和 3l,如图 5-10 所示。今在B 端作用一水平的集中力 F,若以 FN1、F N2、F N3 和 1、 2、 3 分别表示杆 1、2、3的轴力和应变值,给定以下四种情况,正确的为( )。(A)F N1=FN2=FN3,=(B) FN1F N2F N3, 1 2 3(C) FN1=FN2=FN3, 1

6、 2 3(D)F N1F N2F N3, 1=2=315 如图 5-11 所示桁架,在节点 C 处沿水平方向受力 F 作用。各杆的抗拉刚度相等。若结点 C 的铅垂位移以 sC 表示,BC 杆的轴力以 FNBC 表示,正确的为( ) 。(A)F NBC=0,s C=0(B) FNBC=0,s C0(C) FNBC0,s C=0(D)F NBC0,s C016 切应力互等定理适用情况有下列四种答案,正确的为( )(A)纯剪切应力状态(B)平面应力状态,而不论有无正应力作用(C)弹性范围(即切应力不超过剪切比例极限)(D)空间任意应力状态17 已知铆钉的许可切应力为,许可挤压应力为 bs,钢板的厚度

7、为 则图 5-12 所示铆钉直径 d 与钢板厚度 的关系是( )。(A)(B)(C)(D)18 如图 5-13 所示,用冲床在厚度为 t 的钢板上冲出一圆孔,则冲力大小为( ) 。(A)与圆孔直径二次方成正比(B)与圆孔直径平方根成正比(C)与圆孔直径成正比(D)与圆孔直径的三次方成正比19 在连接件上,剪切面和挤压面为( )。(A)分别垂直、平行于外力方向(B)分别平行、垂直于外力方向(C)分别平行于外力方向(D)分别垂直于外力方向20 如图 5 一 14 所示等截面圆轴上装有四个带轮,合理安排为( ) 。(A)将轮 C 与轮 D 对调(B)将轮 B 与轮 D 对调(C)将轮 B 与轮 C

8、对调(D)将轮 B 与轮 D 对调,然后再将轮 B 与轮 C 对调21 空心圆截面铸铁杆受扭时,它的破坏形式有四种答案,正确的为( )。(A)首先沿纵向被剪裂(B)沿垂直于轴线平面被剪断(C)沿与轴线成 45。 方向被拉断(D)沿横截面被拉断22 图 5-15 所示受扭空心圆轴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A)(B)(C)(D)23 图 5-16 所示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 Wz 为( )。(A)(B)(C)(D)24 受扭圆轴,若横截面上的扭矩 T 不变,而直径减小一半时,则该轴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与原来的最大切应力之比为( )倍。(A)2(B) 4(C) 6(D)825 用同一材

9、料制成的空心圆轴和实心圆轴,若长度和横截面面积均相同,则扭转刚度较大的为( ) 。(A)实心圆轴(B)空心圆轴(C)二者一样(D)无法判断26 实心圆轴受扭,若将轴的直径减小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圆轴两端截面的相对扭转角是原来的多少倍?( ) 。(A)2 倍(B) 4 倍(C) 8 倍(D)16 倍27 对于以下四种横截面直杆受扭时,适用公式 p=TpL 的截面注:除 D 外其余为空心截面有四种答案,正确的为( )。(A)(B)(C)(D)28 受扭实心等直圆轴,当直径增大一倍时,其最大切应力 2max 和两端相对扭转角2 与原来的 1max 和 1 的比值为 ( )。(A) 2max: 1m

10、ax=1:2; 2: 1=1:4(B) 2max: 1max=1:4; 2: 1=1:8(C) 2max: 1max=1:8; 2: 1=1:16(D) 2max: 1max=1:4; 2: 1=1:1629 空心圆轴和实心圆轴的外径相同时,截面的扭转截面系数较大的为( )。(A)空心轴(B)实心轴(C)一样大(D)不能确定30 如图 5-17 所示,已知平面图形的形心为 C,面积为 A,对z 轴的惯性矩为 Iz,对图形 z2 轴的惯性矩有四种答案为( )。(A)I z+b2A(B) Iz+(a+b)2A(C) Iz+(a2 一 b2)A(D)I z+(b2 一 a2)A31 如图 5-18

11、所示,z C 是形心轴, zC 轴以下面积对 ZC 轴的静矩SzC 为( ) 。(A)ah 122(B) a2h12(C) ab(h2+a2)(D)ab(h 2+a)32 如图 5-19 所示,矩形截面,C 为形心,阴影面积对 zC 轴的静矩为(S zC)A,其余部分面积对 zC 轴的静矩为(S zC)B, (SzC)A 与(S zC)B 之间的关系为( )。(A)(S zC)A(S zC)B(B) (SzC)A(S zC)B(C) (SzC)A=(SzC)B(D)(S zC)A=一(S zC)B33 如图 5-20 所示,为直角三角形 ABD 斜边上的中点,y,z 轴为过中点 O 且分别平行

12、于两条直角边的两根轴,关于惯性积和惯性矩为 ( )。(A)I yz0(B) Iyz0(C) Iyz=0(D)I y=Iz34 给定图 521 所示正方形,则图形对形心轴 y 和 y1 的惯性矩Iy1 与 Iy 之间的关系为 ( )。(A)I y1I y(B) Iy1=Iy(C) Iy1=0 5Iy(D)I y105I y35 如图 5-22 所示,三角形 ABC,已知,z 2 轴z 1 轴,则Iz1 与 Iz2 之间的关系为( )。(A)I z1=Iz2(B) Iz1I z2(C) Iz1I z2(D)无法确定36 如图 5-23 所示梁,跨中 C 截面的剪力和弯矩值分别为( )。(A)(B)

13、(C)(D)37 梁受力如图 5-24 所示,在 B 截面处为( )。(A)剪力图有突变,弯矩图连续光滑(B)剪力图有尖角,弯矩图连续光滑(C)剪力图、弯矩图都有尖角(D)剪力图有突变,弯矩图有尖角38 多跨静定梁的两种受载情况如图 5-25 所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 。(A)两者的剪力图相同,弯矩图也相同(B)两者的剪力图相同,弯矩图不同(C)两者的剪力图不同,弯矩图相同(D)两者的剪力图不同,弯矩图也不同39 如图 5-26 所示梁,当力偶 Me 的位置在梁的 AB 段内改变时,有下列结论正确的为( )。(A)剪力图、弯矩图都改变(B)剪力图不变,只弯矩图改变(C)弯矩图不变,只剪力

14、图改变(D)剪力图、弯矩图都不变40 如图 5-27 所示两根梁,它们的答案为( )。(A)F S、M 图都相同(B) FS、M 图都不相同(C) FS 图相同,M 图不同(D)M 图相同,F S 图不同41 如图 5-28 所示两根梁的最大弯矩之比 MmaxaM maxb 等于( )。(A)1(B) 2(C) 3(D)442 如图 5-29 所示梁的受载情况对于中央截面 C 为反对称。FSC 和 MC 分别表示中央截面 C 的剪力和弯矩,则下列结论正确为( )。(A)F SC0,M C0(B) FSC0, MC=0(C) FSC=0,M C0(D)F SC=0, MC=043 梁的弯矩图如图

15、 5-30 所示,最大值在 B 截面,在梁的 A、B、C 、D 四个截面中,剪力为零的截面是( )。(A)A 截面(B) B 截面(C) C 截面(D)D 截面44 就正应力强度而言,如图 5-31 所示的梁,以下哪个图所示的加载方式最好的为( )。45 任意截面形状的等直梁在弹性纯弯曲条件下,中性轴的位置为( )。(A)等分横截面积(B)通过横截面的形心(C)通过横截面的弯心(D)由横截面上拉力对中性轴的力矩等于压力对该轴的力矩的条件确定46 如图 5-32 所示,T 形截面的梁,两端受力偶矩 Me 作用。以下结论错误的为( )。(A)梁截面的中性轴通过形心(B)梁的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截面的上

16、边缘(C)梁的最大压应力与最大拉应力数值不等(D)梁内最大压应力的值(绝对值)小于最大拉应力47 非对称的薄壁截面梁受横向力作用时,若要求梁只产生平面弯曲而不发生扭转,则横向力作用的条件为( )。(A)作用面与形心主惯性面重合(B)作用面与形心主惯性面平行(C)通过弯曲中心的任意平面(D)通过弯曲中心,平行于主惯性平面48 矩形截面梁高度为 h,宽为 b,在横力弯曲时切应力的分布规律为( )。(A)沿截面高度均匀分布(B)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C)沿截面高度线性分布(D)沿截面宽度线性分布49 受力情况相同的三种等截面梁,它们分别由整块材料或两块材料并列或两块材料叠合(未粘接)组成,如图 5-3

17、3 所示。若用(max)1、( max)2、( max)3 分别表示这三种梁中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max)1( max)2( max)3(B) (max)1=(max)2( max)3(C) (max)1( max)2=(max)3(D)( max)1=(max)2=(max)350 受力情况相同的三种等截面梁,如图534 所示。若用( max)1, (max)2,( max)3 分别表示这三种梁内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max)1=(max)2=(max)3(B) (max)1( max)2=(max)3(C) (max)1=(max)2( max)3(D)( max)1( max)2( max)3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