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被黄济等学者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教育哲学著作的典籍是(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2 认为道德修养有” 自诚明,谓之性 ”和“自明诚,谓之教”两种途径的典籍是(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3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文化教育改革。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泰国的文教政策的是(A)统一文字(B)严禁私学(C)吏师制度(D)独尊儒术4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反映了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中的(A)推明孔氏,罢黜百家(B)兴太学以养
2、士(C)重视选举,任贤使能(D)实行察举制5 下列选项不属于在董仲舒的对贤良策之后,汉武帝采取的文教政策的措施的是(A)专立五经博士(B)开设太学(C)确立察举制(D)开设鸿都门学6 下列教育机构,标志着我国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制度的建立的是(A)稷下学宫(B)太学(C)鸿都门学(D)国子学7 下列教学形式中,在汉代太学中不存在的是(A)个别教学(B)大都授(C)讨论(D)自己拜师8 下列选项中,以尺牍、辞赋、字画为教学和研究内容的学校是(A)稷下学宫(B)太学(C)鸿都门学(D)国子学9 汉代,有“ 文翁兴学” 。此后,地方官学慢慢发展起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描述的学校是
3、(A)太学(B)郡国学(C)乡学(D)国子学10 提出“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的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11 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的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12 “六经皆大,而各有所长” 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强调 春秋既是政治哲学教材,又是历史教科书,还是伦理道德读本的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13 认为人性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的人物是(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王充14 提出教育的
4、目标是“ 精思著文 ”“兴论立说”的具有创造性的鸿儒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王充15 主张“学问之法,不唯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的人物是(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王充16 西晋专门创办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是(A)太学(B)国子学(C)鸿都门学(D)国子监17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史上,打破了西汉的经学独霸官学的局面,兴办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等专门学馆。这一时期是(A)东汉(B)西晋(C)南朝宋(D)隋朝18 南朝宋时期,集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的机构是(A)太学(B)国子学(C)四馆(D)总明观19 隋
5、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不包括(A)崇儒兴学(B)兼用佛道(C)发展察举(D)任立私学20 唐代出现了完备的官学体系六学二馆,由国子监管理。其中六学的入学制度是(A)平等入学(B)考试入学(C)等级入学(D)推荐入学21 以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为学习内容的学习机构是(A)律学(B)书学(C)算学(D)广文馆2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唐代的地方官学的学习内容的是(A)经学(B)医学(C)崇玄学(D)天文学2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唐代初级私学的教材的是(A)急救篇(B)千字文(C)开蒙要训(D)百家姓2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唐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的是(A)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B)
6、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C)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D)崇实尚用的思想25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这句话体现的人才选拔制度是(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袭制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庸的思想。司马迁认为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共 33 章,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中庸相对于大学来说,更富于哲理意味,可以说是一篇教育哲学论文。也有学者认
7、为中庸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哲学著作,如大陆的黄济、台湾的贾馥茗。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庸中倡导的修养的途径。中庸认为修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自内而外地对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谓之性”或“尊德性”;二是自外而内地对人的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谓之教”或“道问学”。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国的文教政策。在秦统一六国后,其文教政策包括: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吏师制度。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文教政策。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8、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推明孔氏,罢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在对贤良策之后的具体措施。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的措施有:第一,专立五经博士。武帝建元 5 年(前 136 年)“置五经博士”,至此,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置博士。第二,开设太学。第三,确立察举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太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 124 年) 下
9、诏在长安设立太学,为博士置弟子。这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太学的正式设立,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我国的教育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后各代王朝都依例设立太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太学的教学形式。太学最初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后来太学生人数增多,出现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也有次第相传(高业生教授低业生)的教学形式。除听博士说经外,太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讨论,还可以向校外大师求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0、】 本题考查的是东汉的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时设立的,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此名。鸿都门学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尺牍、辞赋、字画为教学和研究内容。鸿都门学打破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次变革;同时作为一种儒学之外的专门学校,太学之外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代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郡国学。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主要有:一是培养本郡县的官吏和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二是定期举行“乡饮酒”和“乡射”等传统活动,
11、推行地方教化。到东汉时期,发展极盛,达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繁荣景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人性观。人性与善的关系是可能性与现实性、根据与结果的关系。董仲舒认为:“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可见,人性只有在教育的条件下才可能向道德之善和现实人格转化。董仲舒由此提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在董仲舒看来,德教是立政之本。由此,在董仲舒的社会
12、政治思想中,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即“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认为教化是比刑罚更有效的驾驭人民的手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教育内容思想。董仲舒重视教学,并由教学培养德行。董仲舒主张“六经皆大,而各有所长。”如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董仲舒尤其强调春秋的教育意义,因为在董仲舒看来,春秋既是政治哲学教材,又是历史教科书,还是伦理道德读本。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3 【正确
13、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充的思想。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第一,正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正者,禀五常之性也。”但“五常之性”不等于“五常”,而是“五常之气”。第二,随性。“随者,随父母之性也。”第三,遭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充的教育目标思想。王充将人才分为五个级别: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教育的目标是文人和鸿儒,尤其是后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将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
14、理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充的“论学习”的思想。关于学习方法,王充主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王充主张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需要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学问之法,不唯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迢难孔子,何伤于义。”另一方面,为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师生双方必须创设充分激发思维的学习情境,即“师弟子相诃难”的学风,学术会因此而“激而深切,触而著明。”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晋时期的国子学。国子学是西晋专门创
15、办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西晋成宁二年(276 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后又逐步确立国子学的学官制度、入学资格制度(官品第五以上的子弟方能入学)等,使国子学制度渐趋发展。“太学之国子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南朝宋时期的四馆。南朝宋文帝当政时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官学教育也出现了暂时的繁荣,史称“元嘉之治”。438 年,文帝征召名儒、学官等先后设立儒学馆、玄学馆(研究老庄学说)、史学馆(研究古今历史)和文学馆( 研究辞章) 。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自汉以来
16、,经学教育独霸官学,而此时兴办的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等专门学馆,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南朝宋时期的教育机构总明观。470 年,南朝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学士 10 人,其他还置正令史、书令史、门吏等吏员数人。总明观设置后,到南齐 485 年国学兴建方废。在刘宋后期,总明观虽是由于国学的荒废而出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17、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隋唐的文教政策。隋唐的文教政策有:崇儒兴学、兼用佛道、发展科举、任立私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官学制度六学二馆。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弘文馆、崇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贵族与官僚的子弟有有限入学的特权,学生按出身门第的高低、父祖官位的品级入相应的学校,即六学。而广文馆接受将应进士科考试者申请附监读书备考。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1 【正
18、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教学制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从学习的课程内容来看是儒家经典。律学,以唐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也兼习之。书学,以学习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也兼习之。算学以算经为专业。广文馆,以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为学习内容。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地方官学的学习内容。唐代的地方官学也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唐代的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立相应规模的州学、府学、县学等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唐代的地方官学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经学,还设立了医学、崇玄学。在地方设置医学,是唐代地
19、方官学制度的一个创新。唐代的地方官学的学习内容中没有天文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私学。唐代的私学包括初级私学、高级私学、书院三种。唐代的初级私学包括: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唐代的初级私学的教材有:急救篇劝学发蒙记启蒙记开蒙要训千字文训俗文字略兔园册府蒙求太公家教等。百家姓成于宋代。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唐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有:(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3)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多样化;(5)教育等级性加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汉代的选拔制度大致采用“征辟”和“贡举”相结合的察举制度。但这一制度到东汉末年已经流于形式,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就是察举制度形同虚设的真实写照。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建立的人才选拔制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