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北武邑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满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7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到答题卡上)1.1918 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 1931 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苏联。1929 年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销往苏联,而 1932 年竟高达 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 经济危机淡化
2、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答案】C【解析】苏联新经济政策到 1928 年就实际上停止了,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 A 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 1933 年罗斯福实施新政时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错误;30 年代英美等国把大量机器设备销往苏联,对苏联来说是抓住了巨大的机遇,转嫁危机至苏联与史实不符,故 D 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 等国再也管不了什么意识形态的差异了,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 C 正确。2. 苏俄领导人在总结的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为热
3、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 ”横线上应是A. 战时共产主义B. 斯大林模式C. 赫鲁晓夫改革2D. 新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既要打赢国内战争又要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的,故 A 正确。斯大林模式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 B 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没有打赢国内战争的目的,故
4、C 排除。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 D 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3.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 ”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A.3B. C. 4D. 【答案】C【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中凸显政府的作用,而 A 项中主要突出的是市场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 ,B 项中只是讲到政府的积极作用,故 B 项错误;“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减少限制性的
5、规章制度;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削减社会福利,争取财政预算平衡”体现了政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D 项主要体现了政府积极作用中投资的主要目标,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4.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下列对此理解正解的是A. 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B.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C. 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 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答案】C【解析】5试题分析:从“在国家计划范
6、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可以看出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允许市场的存在。故答案为 C 项。A 项对材料理解错误;B 项理解片面,未能把握材料主旨;D 项对材料理解错误,也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特点5. 1932 年 12 月 27 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惟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 。这一做法A. 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B. 保证了工业化
7、顺利进行C. 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D. 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反映不给农民发放身份证是为“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 ,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故 A 项错误;1929 年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限制农民自由流动,为工业化提供保障,故 B 项正确;不发给农民身份证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 C 项错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收购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成果的剥夺,以支持工业发展,导致了工农业比重失衡,故 D 项错误。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
8、式”6.下表为 l930-1940 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 (单位:百万卢布)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 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 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C. 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6D.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一国的外贸情况,不能显示出世界整体的贸易状况;且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 1929-1933 年,这与材料时间并不完全重合,苏联也基本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故 A 项错误;经济封锁无法解释 20 年代初苏联外贸总额较高的事实;且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西方世界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无力对苏联实行经济
9、封锁,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此时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效整合了国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其外贸总额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在工业建设过程中长期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推行纯粹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正确;计划经济和自给自足没有必然联系,当物资极度匮乏时计划经济也解决不了供给不足的问题,故 D 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的特征【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消极):(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
10、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3)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7. 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 70 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察斯大林模式对苏7联的影响。斯大林模式
11、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说法正确。但是长期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又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故 D 项正确。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斯大林模式影响【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12、8. 19841986 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 26%,19871989 年下降为15%;19861989 年,年均进口粮食 3430 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据此可推知,苏联A. 重工业的增长过快B. 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 经济结构持续恶化D. 农民生产积极性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841986 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 26%,19871989 年下降为 15%;19861989 年,年均进口粮食 3430 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农业破坏严重,故农产品减少,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工业的增长过快,故
13、A 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国产粮食用于工业,故 B 错误。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属于经济结构持续恶化的后果之一,故 D 错误。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后果9. 1934 年 1 月的华盛顿星报发表了新政疗法的漫画,画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 ,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可能要改变治疗方法。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 政府力图推行医疗改革B. 作者对新政保持乐观的态度C. 立法权从属于行政权8D. 政府在新政中扮演重要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
14、“山姆大叔” ,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政府行政权力加强,在新政中扮演重要角色,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力图推行医疗改革,故 A 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作者对新政保持乐观的态度,故 B 排除。立法权从属于行政权,不符合美国政治制度特点,故 C 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特点10.1935 年到 1942 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 130 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目的在于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122 万幢 664 万英里 77 万座 285 个 24 万英里A. 实现国家干预经济B. 建立福利制度C. 稳定社会秩序
15、D. 缓解失业压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35 年到 1942 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 130 多亿美元,修建了很多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罗斯福新政,修建公共工程,其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故 C 正确。国家干预经济,属于手段和特点,不是目的,故 A 排除。材料未涉及建立福利制度,故 B 排除。缓解失业压力,不属于根本目的,故 D 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目的【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9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
16、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1.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下列有关其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劫富济贫” ,激化了社会矛盾B. “削峰填谷” ,缩小了贫富差距C. “惩勤助懒” ,挫伤了工作积极性D. “扶危济困” ,扩大了社会消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BC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
17、制度12.1933-1944 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道:“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A. 亚太经合组织B. 关贸总协定C. 布雷顿森林体系D. 世界银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9331934 年,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激化,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建议通过创造更自由的贸易流通体系,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就可以规避战争风险,故选 B。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 A;CD
18、 属于货币金融体系,排除;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关贸总10协定签署【名师点睛】【名师点睛】图示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3.下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A. 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B. 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C. 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D. 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1960,19611965,19661970,世界出口
19、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呈递增状态,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签订,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故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较快,故 D 正确。19481960,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没有形成,故 A排除。战后世界各国没有普遍消除关税壁垒,故 B 排除。世贸组织成立于 1995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排除。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影响14. 由于在欧盟建立“财政联盟”和银行联盟、开征金融交易税以及欧盟中期预算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英国民众的“疑欧” “退欧”情绪高涨乃至 2016 年 6 月 23 日英国公投宣布退11出欧盟,材料反映英国退欧的主要原因
20、是A. “孤立主义”政策的深远影响B. 欧盟移民挤占了英国的就业机会C. 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D. 欧盟及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日渐不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由于在欧盟建立“财政联盟”问题上分歧严重,英国民众的“疑欧” “退欧”情绪高涨乃至 2016 年 6 月 23 日英国公投宣布退出欧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英国退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孤立主义”政策的深远影响,故 A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欧盟移民挤占了英国的就业机会,故B 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欧盟及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日渐不满,故 D 排除。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
21、团化欧盟15. 阿根廷在 20 世纪 4050 年代,不止一次地采取反美立场,然而在 1990-1996 年从美国的进口则增加了两倍, “成为美国的一个好朋友” 。这说明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淡化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 世界各国的经济模式逐渐趋同D. 拉美经济独立性弱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阿根廷和美国贸易往来的增强,B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并未淡化,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反映拉美经济独立
22、性“弱化” ,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 项不符合题意。【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6.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12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由此可以得出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B. 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伊比利亚半岛”可排除 D,材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3、使欧洲货币短缺,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这是从经济和社会根源方面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说的是新航路开辟,不是工业革命,C 不选。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背景【名师点睛】对新航路的开辟的掌握需抓住“三个条件,四个人物,四大影响”:“三个条件”即西、葡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进步。“四个人物”即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大影响”即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7.15 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国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
24、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这位航海家是A. 达伽马B. 哥伦布C. 麦哲伦D. 迪亚士【答案】A【解析】13试题分析:达伽玛是葡萄牙探险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从欧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他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所以题目中的航海家正好是 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达伽玛18.土耳其的崛起并不是导致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原因。相反,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传统商路的进一步衰落。葡萄牙人的商业垄断阻碍了传统商路的发展,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下降,这则材料说明A. 土耳其在传统商路的扩张是被动的B. 新航路的开辟
25、,实质上是大国间的较量C. 新航路的开辟源起于资本主义萌芽D. 商业垄断已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传统商路的进一步衰落”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不是土耳其的崛起,而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结果,C 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土耳其在传统商路的扩张是被动,A 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实质是资本主义发展结果,B 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商业垄断与资本主义发展关系,D 错误。19.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C
26、.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D. 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通货膨胀;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不利于资本主义再生产,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故 C 项正确。殖民扩张活动导致以上现象出现,A 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 A 排除。材料信息与国内阶级矛盾无关,故 B 项排除。这些现象不利于西班牙的国际地位提高,故 D 项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1420.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价格指数 100 167 27
27、0 370 400 515 685A. 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B. 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C. 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答案】B【解析】【详解】从时间上来看,14751597 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属于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价格革命所带来的后果,而价格革命同时也加速了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因为物价的上升会使新兴资本家所赚取的利润更多,经济实力更强,反而使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主们经济实力大受损失,故 B 正确。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属于商业革命影响,C 错误。D 是 18 世纪中后期,排除。21.
28、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C.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D. 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内容可知,15 世纪晚期到 16 世纪末,消费品价格指数在迅速增加,此15期间并无事件导致生产萎缩,故 A 项错误;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的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英国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的财富用来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故 B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的殖民掠夺使大量的财富流入殖民国家,殖
29、民国家出现价格革命,价格上涨,故 C 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会导致经济展,价格上涨,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22.15 世纪早期, “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 1 至 2 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 克,在威尼斯达 14-18 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 20-30 克。 ”这反映了A.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B. 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C.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D. 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
30、的暴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可知,胡椒在欧洲价格高昂,这是由于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 B 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被阻断即指商业危机,A 项包含在 B 项中,故排除 A 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C 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故 D 项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背景【名师点睛】新航路的开辟原因:(1)经济根源:15 世纪前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欧洲人
31、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4)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5)直接原因:15 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1623.“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 ”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A.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B. 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C. 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D. 商品输出
32、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贸易的发展,并没有阐释地理大发现与早起知名扩张,故 A项排除;据材料中“海外贸易、贸易种类、市场交易、货币与信贷体系”直接反映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变化,故 B 项正确;商贸中心的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但与题意无关,故 C 项排除;材料没有对贸易方式论述,故 D 项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24.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吨)年份 黄金总量 黄金出口 其中用于购买粮食1965 年 577.1 335.6 335.31972 年 1243.7
33、458.6 458.21977 年 774.4 390.0 390.01980 年 502.0 156.0 156.017上述表格说明( )A. 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B.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C. 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D. 农业危机威胁政治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政策。AC 图表看不出,排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就开始出现了,排除 B。根据图表可知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比例减少,故答案选 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政策25.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 18 年。下表是
3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 年 78% 85%19711975 年 57% 74%19761980 年 43% 44%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注重发展重工业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A. B. 18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期经济增长趋缓,其原因为注重发展重工业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说法错误,所以选 B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
35、革与挫折勃列日涅夫改革26.1987 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 ,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A.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87 年”可知苏联的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有关。A 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B 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 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D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综上所述,本题选择 A
36、 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7.由下表可推知19(注:农庄农户当时分得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个人经济主要指宅旁地经济)据俄罗斯研究A. 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B.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C. 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D. 一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40-1945 是斯大林统治时期,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除 B;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
37、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排除 A;D 说法错误。故选 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评价28.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 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基于A. 对斯大林背弃列宁新经济政策做法的赞赏B. 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C. 对苏联即将遭到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同情D. 对斯大林高度集权政治体制问题的担忧【答案】B【解析】1934 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状况尚未
38、好转;而苏联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在较20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是基于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故答案为 B 项。从“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来看,说明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的比较,排除 A 项;C 项与史实不符,1934 年苏联还没有面临德国法西斯侵略,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是对当时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赞许,不是“担忧” ,排除 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4 年” 。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从经济低谷中刚开始小幅回升。而苏联从 1928 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
39、34 年已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建立起斯大林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29.“集体农庄的道路,是劳动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 ”“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集体使用是全民的国有财产。 ”“富农和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都不准加入劳动组合。 ”同时规定, “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 ”这说明斯大林体制实际上A. 长期执行行政指令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短时间内迅速推进了工业化D. 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答案】D【解析】【详解】 “全民的国有财产” “苏联之经济生
40、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说明斯大林体制是纯粹的原始共产主义,显然材料没有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发展中作用,D 正确。A 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特点,排除;B 是斯大林工业化特点,排除。C 属于发展工业化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0.20 世纪 30 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 。材料从根本上反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重视引
41、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答案】D21【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并非闭关自守而是也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等字眼足以证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并不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并未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是依赖外国技术而非依赖外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31.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曾说:“整个工业部门生产着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却十分匮乏。我们的前政权,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将人缩减成一种生产力和相当于一个生产工具。 ”在
42、此,他抨击的是A.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化大生产B. 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方式C. 政府掌控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 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整个工业部门生产着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却十分匮乏”可以看出他所抨击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市场经济,故本题答案选 D项。ABC 不符合题意。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东欧剧变抨击计划经济体制32.从 1928 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 1928
43、至 1931 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1928 年 1929 年 1930 年 1931 年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7732 7174 8354 6948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 1079 1608 2214 228322这表明A. 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B. 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C. 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D. 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表格信息,我们可以看到 1928 年至 1931 年粮食产量呈现基本下降趋势,而国家采购量却不断上升,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
44、: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农民牺牲太多,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 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是 1921 年至 1927 年,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直接排除。故选 B。考点: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概况及认识33.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 。材料表明A. 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B. 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C. 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
45、工业的政策D. 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表明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所需的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改善生活水平,故 A 项正确;“1927 年”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时期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 C 项错误;当时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 D 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2334.斯大林曾说:“苏维
46、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
47、健康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C,AB 两项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 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方法。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政策35. 张建华教授所著的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 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 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A. 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 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 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
48、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7 年苏联政府实行斯大林模式,此时已经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错误;材料中“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1928 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张制收购农村余粮”说明国家对垄断控制的减弱,正确;杜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年完成,错误;农业集体化24是年实行,错误。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探索第二卷(非选择题)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 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
49、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 19291939 年,熟练工人增加了 9 倍,工程师增加了 5 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 1932 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