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70 ,大小:691.28KB ,
资源ID:94834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483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pptx

1、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纲目录,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于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2.秦至清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在于维护中央的绝对权威;三是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实质在于完善君主专制政体。,1.(2018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主干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

2、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从材料信息来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 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周的 疆域如何,排除A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故B项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诸侯势力大小,排除D项。,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 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乃是对于宗法 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分封制的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

3、形成 D.宗法分封制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 根据材料中“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 衰”,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这 种血缘分封又制约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B 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 分封制相结合的产物,材料未涉及,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 知,宗法分封制对王权具有加强和制约的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3.(2018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礼、乐源自 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 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4、。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 明礼乐制度 ( )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答案 A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两个历史核心素 养。据材料可知,礼乐被加入了等级制度的内容,同时礼乐可以使 人与人之间相亲相敬,这些都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 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的主旨完全不符。礼乐制度是维护分 封制、宗法制的工具,C项表述本身存在错误。D项中的“同一 化”表述过于绝对。,4.(2017课标,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

5、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同时考查西周 分封制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影响。西周推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 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拓展了周的疆域,客 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 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周王通过分 封制加强了统治,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 直接控制,排除C项;西周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确立起贵族世袭特权,D项并不只

6、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5.(2016课标,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 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 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周代青铜器 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 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 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 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

7、不符;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 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1.(2018山东菏泽一模)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 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 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主干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化,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材料讲述的是三公九卿制下的官员有可能有职而无权,也有可能有实权而无职位,这并未反映官员的选拔注重了实践,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三公九卿制会

8、导致职无常守的现象出现,但这不能说明中央官僚体制受到了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体现了官员是否被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了三公九卿制下职无常守的现象,并未反映世袭贵族的势力,故D项错误。,2.(2018 河北衡水中学联考),上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根据材料可知,紫微省和西台是中书省的别称,东台和黄门省

9、是门 下省的别称,中台是尚书省的别称,故高宗和玄宗时期均实行三省 六部制,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都 是宰相,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尚书省的官员设置和职权并未发 生巨大改变,不能说明权力向尚书省集中,故C项错误;从太宗、高 宗到玄宗开元初年,三省的职权、人数设置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整 体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3.(2018河南濮阳一模)明书中记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明代举措是 ( ) A.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 B.废丞相,权力分于六部 C.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 D.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

10、,答案 B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 中“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 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可知明太祖在建立明朝后杀戮 功臣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这项举措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迁都北京并非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强化 君主专制,与材料中措施的目的和效果相同,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 可知,明中后期出现了内阁首辅专权的情况,不利于巩固统治,故C 项错误;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且密折奏事制 度是清朝时期的政策,故D项错误。,4.(2016课标,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

11、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 也。”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 A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两大历史核心素养。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史官记录君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5.(2017北京文综,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

12、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 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 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 选D项。,6.(2018课标,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 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 得以与凤阁、鸾台长

13、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 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 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 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 错误。D项中“强化”表述有误。,1.(2018 广东佛山综测)下表是从汉至唐地方机构变化简表,该表 反映了 ( ),主干点三 中央集权的演进,A.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地方行政区划

14、B.国家对于北方重视程度的下降 C.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重心变革的影响 D.减少地方行政区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材料只是体现从汉到唐地方机构北方减少、南方增多,变化的原 因并不是由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的,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统治重 心仍在北方,所以对北方的重视程度不会下降,故B项错误;南方地 方机构的变化,在当时主要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逐渐繁荣,故C 项正确;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是不断加强中央权 力,削弱地方权力,而削弱地方权力需要增加地方行政区的数量, 故D项错误。,2.(2018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

15、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 ),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 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这些汉代政治家主张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表中信息涉及的是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牵涉儒术的问题,故D项错误。,3.(2018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 “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

16、厢军, “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 ) A.宰相的军政权力被分割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皇帝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知州”并 没有分割宰相的军政权力,故A项错误;“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 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项错误;“权知意为暂时主 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说明当时地方长官的权力 减小,皇帝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4.(2017课标,25),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17、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观察表 格,西汉中央政府对地方郡国直接管辖的数量越来越多,表明汉代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有利于朝廷调动地方力量解决匈奴威胁等 边患问题,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 国势力,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日趋减弱,排除A项;表中主要涉及 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问题,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B 项;据所学可知,此时期,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D项错误。,5.(2018课标,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 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18、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 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 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 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 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 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 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 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

19、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 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项错误;藩镇割据削 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6.(2018天津文综,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 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 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 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 A 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 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 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

20、官吏由中央负责选用,军 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 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误。,1.(2018 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主干点四 选官用官制度的演进,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孝廉”为 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令郡国 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

21、为贵族,故B项错误;“太祖(曹 操)少机警”所举时期依然属于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 发展,故C项错误;“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 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2.(2018 山西晋城一模)明清科举规定: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 朱熹的四书集注,否则不予录取。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 A.实行八股取士 B.朱熹的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C.强化思想控制 D.注重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八股是明清科举制度对文体的要求,材料强调的是明清科举对内 容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清的科举制度而非朱熹的

22、 理学思想,故B项错误;由材料“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 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 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是统治者强化思想 控制的表现,故C项正确;明清的科举制度不利于提高官员的综合 素养,故D项错误。,3.(2016课标,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 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

23、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官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4.(2018课标,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 本

24、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 家庭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从 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明显减少,说明世家 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 项;许多寒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担任高官的,因此科举制 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5.(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

25、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材料中“贵 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 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官有 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 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1.(2018山东临沂质检)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的事件,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 )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26、答案 A 由“周郑交质”可知周平王与郑庄公需要靠相互交 换质子来互信,这说明周天子的权威衰落,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 足,故A项正确;材料中“周郑交质”并不影响王位的继承方式,故 B项错误;郑庄公姬寤生属于同姓诸侯国,要求与周平王交质,这说 明其并没有恪守分封义务,故C项错误;“周郑交质”说明原来的 礼乐制不能规范贵族间道德秩序,故D项错误。,2.(2018广西桂林、贺州期末联考)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 ) A.秦朝巩固君主专制的需要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27、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答案 A 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巩固君主专制的表现,故A 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 尉不能说明秦朝没有采取大型军事行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三 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3.(2018安徽合肥质检)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要说它是专制, 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 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最能够佐证上 述观点的是 ( ) A.秦朝创立皇帝制 B.汉代内外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 C 皇帝制度强调皇权至上,与材料

28、中“并不全由皇帝一 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不相符,故A项错误;内朝官员出身低微,由 皇帝任命,且权力较大,外朝逐渐变为一个执行机构,因此内外朝 制度由皇帝决策,故B项错误;三省之间互相牵制,政令的程序化体 现了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与材料中“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 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相符,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 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军国大事全由一人裁决,故D项 错误。,4.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 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 状况的影响是 ( ) A.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B.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

29、势 C.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D.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答案 A 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收各地精兵于中央,造成“冗 兵”现象,这加重了军费支出,造成财政负担,加重了积贫局面,故 A项正确;政府把精兵收到中央,守内虚外,造成边境军事空虚,故B 项错误;宋朝分化事权,军事权力归枢密院和三衙共同执掌,前者 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后者有统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相互牵 制,派文臣做地方官,通判监督,解决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故C项 错误;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 的问题,D项说法颠倒了两者的顺序,故D项错误。,5.(2018山西太原期末)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

30、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但雍正看了后大怒:“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此事反映了 ( ) A.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 B.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 C.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D.雍正希望大臣记其恩惠,答案 A 根据材料中“但尽臣节所当为”可知,雍正希望借助 传统儒家君臣伦理,巩固自身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君臣伦 理关系,故B项错误;清代儒家思想依旧是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雍 正不希望以君恩来处理君臣关系,而更愿意用儒家君臣伦理来处 理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6.(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北宋时,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 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

31、 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岁末时 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这说明北宋 ( ) A.社会秩序不稳定 B.官吏腐败很严重 C.司法与行政不分 D.行政效率低下,答案 C “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 检”重点说明案件处理程序,不能体现社会秩序的情况,也不能体 现官场的腐败,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行政和司 法没有区分开来,故C项正确;在上述的审理程序中,不能判断出行 政效率的高低,故D项错误。,7.(2018河南安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巡抚总督都御使等,这种

32、严密的中央行政监察网络,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脱离不了为皇权服务、加强封建统治的历史局限。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巡抚总督都御使的设置和沿革,虽以监察百官清廉与否为重要任务,但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监察国家官员对皇帝忠诚与否。由于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监察权之上,无论是中央监察机构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都是为了代表皇帝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运行的稳定。摘编自朱建磊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演变考略,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10月设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院中,“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依法行使弹劾权、审计权”,可以弹劾总统

33、、副总统,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1932年6月颁布的修正弹劾法规定:“监察委员对于公务员违法或失职之行为提出弹劾案于监察院。”此后监察院又具备了纠举权和建议权。 监察制度建立的宗旨在于有效地控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以确保政府行政系统的廉洁。监察院的设立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竭力强化各种规范模式和行为模式,致力于把监察制系统纳入政治制度的框架中。 摘编自王浩宇评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监察体系的特点及 作用。(10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变化,并结合 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15分),答案 (1)特点:体系严密;服务皇权

34、;承袭传统。 作用:有助于整饬吏治、惩治贪官;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变化:赋予监察院最高监察权;借鉴西方监察制度;监察权具有 独立性。 评价: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公职人员的违法或失职行为;有利于规范 行政行为,完善了行政体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了中国监 察机制的近代化;为后来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但最终 沦为维护国民党统治的工具。,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 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巡抚总督都御使 等”可得出体系严密;根据材料一中“为皇权服务”“但更重要 的目的还在于监察国家官

35、员对皇帝忠诚与否”得出服务皇权;根 据材料一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巡抚总督都御使的设置 和沿革”得出承袭传统。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中“从维护 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得出促 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监察百官清廉与否” 得出有助于整饬吏治、惩治贪官;根据材料一“以确保整个国家 行政体制运行的稳定”得出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根据材,料一中“都是为了代表皇帝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得出有 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 关”得出赋予监察院最高监察权;根据材料二中“南京国民政府 于1928年10月设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院”得 出借鉴西方监察制度;根据材料二中“依法行使弹劾权、审计 权”“可以弹劾总统、副总统,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得出监察 权具有独立性。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二中“监察委员对于公 务员违法或失职之行为提出弹劾案于监察院”得出一定程度上 纠正了公职人员的违法或失职行为;根据材料二中“监察制度建,立的宗旨在于有效地控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以确保政府行政系统 的廉洁”可以从规范行政行为、缓解社会矛盾、推动中国监察 体制的近代化、为后世提供借鉴、维护统治的工具等角度进行 作答。,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