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19 ,大小:378.22KB ,
资源ID:96533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9653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86.pptx)为本站会员(proposalcash3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86.pptx

1、第十四单元,单元整合(十四),专题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认读导引】 一大主题: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两大阶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现代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四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 1.第一种,走资本主义的路。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

2、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纵向贯通,2.第二种,走俄国人的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来夺取政权。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3.第三种,走自己的路。 1927年

3、的文家市决策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考题例证1】孙中山把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熔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的

4、美好设想,【解析】 D 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主张很显然并不是单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矫正,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以传统儒家思想为行动指南,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而非博爱思想,故B项错误;“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向往与追求,故D项正确。,二、 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比较,【考题例证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

5、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解析】 B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没有涉及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社会基础问题,故A项错误;依据“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及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民生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中国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故C项错误;D项不是民生主义的主要目的,故错误。,比较欧洲

6、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中外链接,【考题例证3】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 A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是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而逐步深化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故选A项。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不能解释“突变性”,故B项错误;政府的腐朽统治不能解释“突变性”,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也不能解释“突变性”,故D项错误。,素养十四 突破压轴大题开放性材料解析题之五提炼主题阐述型 【考题例证】 2

7、017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历史素养,【解答模板】本题为开放性主题阐述型材料解析题,解答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审设问。 (1)知识角度:学生对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演变史实的认识。 (2)设问角

8、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3)设问限定: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 (1)关键信息: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2)关联教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三步:列思路。 (1)“是什么”:依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拟定论题。材料反映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2)“为什么”:迁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工业

9、的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等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影响为论题进行阐述。 (3)“怎么样”:迁移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史实及中国近代的抗争与探索的史实,围绕论题总结阐述,升华论题。,【参考答案】 略。,方法点拨 (1)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偏重于叙述,主要是对历史现象从叙述的角度作概括归纳;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评价就是评定历史现象或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与评论具有一致性,但评价偏重于结论。 (2)解答评述、评论、评价类设问题目,在分清设问方式的基础上,注意掌握以下

10、原则。 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价。如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理论评价;还要注意表达的要求,划分出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运用一分为二评价法。坚持看问题的辩证性,同时需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次;掌握好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判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 坚持阶段评价法:一是注意紧扣历史阶段特征;二是对同一历史现象分阶段评价。注意将所评价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 主客观性评价法:在具有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或者主观目的的客观作用

11、方面分析评价。 (3)关联评述论证:解题时,要从历史角度出发,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尽量围绕材料观点的判断,达到论点新、角度新,评论、论述恰到好处。,新论十七 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大观点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冲击一回应”模式 费正清教授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死。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

12、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回应”模式。,史学新论,观点二 “中国中心观”模式 这一模式与“冲击回应”模式是对立的理论体系。美国卫斯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柯文认为:“冲击回应”模式是“帝国主义”论,具有很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色彩,扭曲了中国的历史事实。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概念是必须以中国为中心。他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态和展开过程,社会内部张力会不断地为自身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因而不必把它看成是“西方历史之实际或理论上的延续”。,观点三 “传统近代”模式 历史学家陈君静认为:“传统近代”模式是指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

13、因此中国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他认为: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观点四 “帝国主义”模式 历史学家何平等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解、民族灾难、无法发展前进的祸根。这即是“帝国主义”模式。, 思考感悟 有关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种观点应联系中国历史的具体情况,摒弃西方对中国史旧有的研究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性”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真正深入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现历史。从这个角度讲,任何只持“西方中心观”或“中国中心观”的观念,都是片面的。研究近代中国必须“抛弃中心和边缘的观念,无论这个中心是位于欧洲还是位于中国”。,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