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群和群落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 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D2某生态园的面积为 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20 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00 只,其中发现 6 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4 000 只/hm 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
2、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4 00040100 只/hm 2,A 项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 项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仓鼠的种群密度,C 项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 项错误。3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C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D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
3、落演替的影响【答案】A【解析】弃耕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A 错误。4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B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2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 20%D群落演替的不
4、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A 正确;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 高,B 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而不是一只动物传到下一营养级的一只动物的传递效率,C 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腐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备各种种间关系,D 错误。5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
5、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答案】D6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a 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答案】A【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 项正确;图中 A、B 表示出生率、迁入率,C 表示死亡率,B 项错误;D 表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 种群数
6、量变化,C 项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 项错误。7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 3 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 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C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B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营
7、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测定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应计数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D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A 错误;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正确;蒲公英总数除了计数样方内的,还要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的数量,C 错误;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D 错误。故选:B。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C影响群
8、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D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密切相关,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A 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 项正确;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C 项正确;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D项错误。10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猎物和捕
9、食者 K 值的数据分别为 N3和 P3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答案】C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B生产者都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 机物C人体内的疟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答案】A 【解析】分解者有厌氧型和需氧型两类;无论是绿色植物,还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这些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寄生在人体细胞内的疟原虫,其生活的环境是缺氧的环境条件,是厌氧型的消费者;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512种群的分布型包括甲、乙、丙三种, 其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条
10、件下,杂草的分布属于丙型B自然条件下,乙是种内斗争的结果C种群分布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D种群分布型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D 【解析】图丙分布属于随机型,杂草属于此分布类型;图乙分布属于均匀型,是种内 斗争使资源和空间合理分配的结果;种群不同类型的分布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种群生存;种群的分布型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层次的水平结构。13图 1 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 2 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 1 中的 c 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B图 1 中的 a 和 b 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图 2 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
11、型D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 1 中的 a 特征14如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 020 cm 土壤均匀混合。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处理有机碳(g/kg)全氮(g/kg)铵态氮(mg/kg)硝态氮(mg/kg)对照 6.88 0.69 3.59 16.69秸秆表施 8.71 0.85 3.86 17.59秸秆表施 8.61 0.83 4.09 21.136蚯蚓秸秆混施 9.24 0.92 4.29 18.98秸秆混施蚯蚓 9.39 0.91 4.21 21.21A.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12、B土壤中有机氮主要以蛋白质、纤维素等形式存在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影响了分解作用【答案】B 【解析】蚯蚓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纤维素是糖类,不含氮元素;从表中结果来看,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如果混施秸秆土壤中氧气含量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会减弱,有机物分解减少,从而使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15图 1 中的 a、b、c 和图 2 中的甲、乙、丙、丁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 a、b、c 三个种群之间数量变化关系如图 1 所示,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 2
13、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为 abc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丙属于第四营养级C若 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D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1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达到稳定阶段后,物种组成稳定不变B火灾后森林的自然恢复过程是群落的次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D群落演替是一个优势种替代另一个优势种的过程【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达到稳定阶段后,物种组成也会发生改变。火灾后的森林还有土壤条件及部分繁殖体,该处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在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7改变。
14、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17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 P 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R 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 P/R 逐渐减小,达到顶极群落时 P/R1 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当 1 时整个种群数量都在减少,Nt 1Nt Nt 1Nt所以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在 t2之后;甲种群在 t3后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0某灌木(称 m 灌木)是一种寄生在猫爪藤上的荒漠植物,如图是在干旱季节里,此灌木对猫爪藤果实产量影响的数据统计。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15、 )A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猫爪藤和 m 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J”型增长曲线B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每株猫爪藤果实数量如上图所示C假设猫爪藤受到 m 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将先增后减D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21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 N 年,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 项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
16、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 林阶段,B 项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9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 项正确;第 N 年,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 项错误。22.如图表示的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如果要调查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 “偏低”或“不变”)。(2)图中 a 段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_”型曲线,其增长快速的原因是_,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填“ K1”
17、或“ K2”)。(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 d 段相比,影响 c 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填“食物和天敌”或“气候和传染病”)。(4)在 d 段,若该田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会变小。答案:(1)活动能力 偏高 (2)J 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K1 (3)气候和传染病 (4)K 值(或环境容纳量)23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 1、2、3 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食物网中 H 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_。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10组
18、成成分还应该有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若某季节物种 A 看到物种 B 的数量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2)假设物种 A 从 B 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 60%。则 A 增加 10 kg,至少需要B_kg。若外来生物入侵该生态系统,则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锐减。(3)从图乙中可知,_物种的种内斗争最激烈,1、2、3 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_(从营养结构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答案:(1)第三、四营养级 分解者 物理 信息传递(2)130 生物多样性 (3)2 1、2、3 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