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苏省姜堰二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卷(共 80 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 5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1 “它与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它”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皇帝制度 2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3 “其制两柄上弯
2、,高可三尺一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 一人牵,傍一人执褛,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4李约瑟指出:“水排是机械学的重大创举,是最早的通过曲轴、连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变为往复运动的机械装置。 ”水排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 B东汉 C南北朝 D唐朝5 “(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 。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6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
3、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 ”“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7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 2 -A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C农业技术领先世界 D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8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 “诏开封府,令京城
4、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从中可以得出A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市的管理制度废除C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 D新的经济因素出现9右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样的制度设计A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 B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0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11清代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
5、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A实际上是清代宰相府 B办事流程严谨且保密C仅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D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12. 下表为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错误的是选项 史实 结论A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掠夺原料、开拓海外市场,发动鸦片战争B 南京条约 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新途径C 资政新篇 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13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 ”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3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6、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该材料A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史料 B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见证C体现了台湾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D再现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情景15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 ”这次战争后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16. 右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17斯塔夫里阿诺斯
7、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 年”材料中第二次“革命”A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取得了反帝斗争完全胜利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18 “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A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19右图(文字: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十八 枪决赤党摄影)所反映历史事件A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推
8、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C造成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D导致红军进行战略转移20 “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材料反映的是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21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这次会议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C.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22 “在总计长达 5600 余里的华北主要交通线上,出现
9、了数十万大军他们炸铁路、毁桥梁 、 攻 厂 矿 、 拔 据 点 , 顷 刻 间 , 日 本 在 华 北 的 交 通 网 、 通 讯 网 全 面 瘫 痪 。”材 料 反 映 的 是- 4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23 “进入 1947 年后,国民党军集中力量攻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防御则缺乏主力部队支撑,有空虚之虞。因此,毛泽东决心抓住有利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为此,人民解放军发动了A全面进攻 B. 重点进攻 C. 战略反攻 D. 战略决战24 9 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中国军民在历时 4 个多月的血战中,以 40 万人的伤亡
10、,造成日军近 10 万人的死伤,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25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下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内容:解放南京)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被推翻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 消灭 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 26 “1949 年 1 月 6 日,我军向负隅顽抗的杜聿明集团残部发起总攻到 1 月 10 日,我军已攻克了陈官庄周围 90 多个据点继之发起攻击,全歼守敌。 ”这次战役是A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2
11、7 “60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 ”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 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C. 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 是我国的政党制度28周恩来说:“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复杂的。但是举行这个会议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性的增长。 ”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A.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B.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实现了中美两国
12、关系正常化 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2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 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开创了政治协商的新阶段 A B C D 30我国现行宪法是 1982 年 12 月 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它以国- 5 -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这部宪法A.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表明新时期法制建设走向
13、健全 D. 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1 1971 年 10 月 25 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布什这段话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日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D 中美联合公报签署321975 年 4 月 7 日, 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 。1988年 1 月 14 日, 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 。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33 “过去
14、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要对百姓负责。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341689 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煎巾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 ,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对“革命”的准确理解是A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英王丧失行政大权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5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 ”其中
15、“重大的压力”促成了A光荣革命的爆发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议会改革的开展36美国在 1789 年通过了 IO 条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十条规定:没有被宪法赋予联邦的权利,或者并未由宪法禁止授予各州的权利,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这款内容主要反映了美国的A两党制 B联邦制 C总统制 D共和制37 “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总结出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D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38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
16、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以上内容出自A. “四月提纲” B. 共产党宣言C. 马克思主义理论 D. 毛泽东思想39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 ,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 。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主义统治 - 6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40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
17、推测 A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B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 C后者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 D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41加亚尔在欧洲史中说道:“1948 年 4 月 16 日,欧洲经济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 。材料所指为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组织建立 D. 欧共体成立42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 年):“在过去的 50 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 ”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A加剧了美苏矛盾 B维护了世界和平
18、C引发了美苏冷战 D导致了朝鲜分裂431955 年,面对西德加入北约的不可逆转,苏联立刻发出了强硬警告:“在伦敦和巴黎会议上制定的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和把一个军国主义化的西德拉入军事联盟的计划,只会使欧洲局势复杂化如果爱好和平的欧洲各国人民迫不得已而采取保障他们的安全的新措施,那将是十分自然的。 ”为此苏联A.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B. 修筑柏林墙,挑起柏林危机C.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44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利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19、 ”该国际组织A. 中国是其创始成员国之一 B. 始终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C. 20 世纪 50 年代正式成立 D. 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451962 年 10 月 22 日,肯尼迪告诉白宫幕僚:“我们离核战争已经不远了” 。10 月 24 日,美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隔离和封锁正式启动。同时,美军进入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向苏联全面核攻击。上述材料反映的是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46右图所示会议产生的影响是A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B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C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D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不结盟运动会议47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
20、“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 。体现这一声音的国际舞台上的历史事件有 1945 年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1951 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 7 - 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967 年欧共体成立 A B C D 48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 年 4 月借“海湾 危机” ,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 12 月提出“争取在 5 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49尤金赖斯现代欧洲史:“欧洲面临着越来越
21、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2 年签约) ,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而且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过程中,这需要多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欧洲国家所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动”是建立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欧洲经济共同体 D欧洲联盟50在伊拉克问题从危机向战争的演变过程中,欧盟国家法国和德国都是反对美国单方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要力量。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法国和德国都强调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是A. 欧盟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在联合国和热点地区,欧盟作为独立的
22、力量发挥着独特作用C.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 当今世界,欧盟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二、判断题:判 断 正 误 , 正 确 填 A、 错 误 的 填 B。 ( 本 大 题 共 5 小 题 , 每小 题 1 分 , 共 5 分 。 )5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52 “水车,每辐用水筒一牧,前仰后府,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入力。”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下图中的灌溉工具。 531842 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割香港给英国
23、。54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55历史老师在讲述美国联邦机构的权力结构时,绘制了右侧的图示。 某同学作了如下解释: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总统对国会负责;国 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大法官由国会任命。第卷(共 20 分)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56.(10 分)新中国成立至今,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图- 8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
24、,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1971 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摘自十九大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为处理好同
25、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3 分)(2)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 (3 分)(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 (2 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 (2 分)四、问答题:(本大题共 10 分。 )57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9 -(注:图一:南京条约原件 图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图三:中日甲午海战图 图四:清末漫画提线木偶)请回答:(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
26、?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 分)(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3 分)(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2 分)(4)面对外来侵略,中华儿女奋起反抗,请列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事件?(2 分)- 10 -高一历史期初检测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75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
27、案 B B B B C A B C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B C D A A B C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D C D B B B A A C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B B D D D B A A D D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答案 B A D D D A C B D A二、判断题:5 分题号 51 52 53 54 55答案 B B B A B三、材料解析题:10 分56.(10 分)特点 :
28、 两 大 阵 营 的 对 峙 。 ( 1 分 ) 战 略 : 一 边 倒 。 ( 1 分 ) 原 则 :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 ( 1 分 )原因: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局面;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统一大业。 (3 分)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或多极化趋势加强) ;(1 分)战略:不结盟。 (1 分)因素:国际形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答其中两点得 2 分)四、简答题:10 分57 (10 分)(1)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要体现对应关系);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或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 分)(2)邓世昌;城市:苏州。内容: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3 分)(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2 分)(4)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戊戌变法(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