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 9月月半考试题一、单选题(共 32小题,每题 1.5分,共 48分)1唐文宗太和九年(835 年) ,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 ,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 。此举是为了A 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C 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 维护中央统治权威2雅典公民在行使民主权力的过程中遇到有争执时,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否则将被剥夺其公民的权利。这说明A 公民之间不允许争执存在B 城邦鼓励派别之间的竞争C 法律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D 雅典民主限制了个人自由
2、3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 “帝制”取代“共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A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B 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C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D 帝制巩固得益于经济发展4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B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C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5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
3、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流转加速所导致的土地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有了新的表现。特别是这种土地分散化,部分抵消了土地兼并的趋势。 ”这反映土地流转A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 -B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D 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6数据表明,1851 年至 1871年的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用的人数从 95000人增加到 138400人,增长率达 449%。1871 年至 1911年女性职员从 2000人增力口到 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 2%增加到 20%。这种变化最能说明A 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 对
4、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D 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7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 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材料显示A 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B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C 重工业得到逐步发展D 技术与管理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土地所
5、有制性质即将改变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D 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9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B 经济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C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D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10 “一个国家为了保持其支配地位,它必须将其资源用于军事力量、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向外国提供援助以及
6、同维持国际经济有关的成本等方面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下列现象,- 3 -与上述原因最吻合的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B 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C 苏联的经济困难与解体 D 美国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11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 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 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 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 18,欧洲获得 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A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 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C 推动了国际经济
7、新秩序的建立D 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121986 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 。他的改革A 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 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C 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D 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13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14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
8、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C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15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 ,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4 -D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16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 、 “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A 知识
9、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B 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C 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D 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17汉武帝“独尊儒术” 、李贽挑战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及当前的“孔子热” ,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B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C “历史都是思想史”D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8商、西周、春秋时期, “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
10、 ,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19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 B 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 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0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派别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 它主张“仁政”B 它主张“天人感应”C 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术D 有利于巩固
11、国家的统一21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 。朝代、学校(书院) 教材名称- 5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郡国学校 春秋 (孔子编)五代书院 史记 汉书 后汉书宋代书院 资治通鉴纲目 (朱熹编)明清书院 二十一史、 资治通鉴纲目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A 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B 吸收国外思想成果C 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D 与科举考试相联系22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A 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 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 忠君伦理观
12、念强化23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 ,如康熙时,举办“干叟宴” ,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 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C 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 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24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 ,要求子女成年后强制分家;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 ,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一变化说明A 家庭个体经营方式改变B 儒家伦理道德强化C 田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D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25万历十二年(1584) ,王阳明心学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
13、的心学成为明朝中后期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6 -A 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B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 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D 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变26佛教主张出家,本悖于“孝”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B 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27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此诗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8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 “存理去欲
14、”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A 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 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D 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29魏晋时期,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主要原因是A 儒家从此走向没落B 社会动荡不安C 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D 佛教道教学说的扩张性30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的“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其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这反映出王阳明A 思想保守的复古特性B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要义C 外求“良知”的道德自觉D 良知
15、学说的“民本”特质31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 ,彼- 7 -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A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 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反对废除宰相制度32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 ,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A 宣扬个人英雄史观B 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 主张为天下人立法D 蕴含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二、非选择题(共 52分,33-34
16、为必做题,35-37 为选做题)33 (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儒学指 12-17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理”源于佛教, “气”源于道教) ,将儒家思想体系化,真正形成了“儒学” ,因而也最终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摘编自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材料二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 ;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
17、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 ,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兴起的背景。 (5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20 分)34 (12 分)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
18、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唐代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两宋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元朝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
19、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朝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敗,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清朝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 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 35、36、37 三道题中任选一
20、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请用 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35 (15 分)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
21、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 9 -教法” ,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6 分)36 (15 分)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1年 12月 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面对
22、举国征兵的形势,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招兵宣传随之而来。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穿上军装,政府先后动员 2000万人应征入伍,其中不乏明星大腕。9 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 ,要求迅速提高生产能力。美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劳工动员,工人们被海报描绘成后方的士兵。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战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自美国参战后,战略物资成为限制购买的物品, “不浪费任何东西”成了战争海报的主题之一,战争情报办公室还发起了一系列以海报为主的宣传运动。美国政府战时增加战争费用的重要方法是发行国家公债, “二战”的巨大军费中,50%是靠民间公债解决。此外,美国国家战争基金还向 15个国家的 30多个机构提供捐款。因男子
23、被征入伍,1000 多万美国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业生产,因而有不少海报突出妇女参加生产的作用。摘编自徐焰主编画说二战中的宣传战(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美国战时宣传的主题内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战时宣传的意义。 (7 分)37 (15 分)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吕后)除去了秦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挟书律” 、 “三族罪” 、 “妖言令”等苛刑。公元前 191年,吕后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 ,还恢复了刘邦时一度取消的“十五税一”的税制。刘邦颁布“盗铸令” ,严禁私人铸钱,犯者弃市。吕后继续严禁私人铸钱,并规定钱重八铢。后来因为八
24、铢钱不能流通,又改铸五铢钱,与三铢钱并用。与此同时,吕后还“弛商贾之律” ,在公元前 189年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摘编自彭卫应当正确评价吕后材料二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轩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孝惠崩殒,其哭不悲。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祸盈斯验,- 10 -苍狗为蒈。(唐)司马贞史记索隐(1)根据材料一,概括吕后当政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9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贞评价吕后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及其消极影响。 (6 分)- 11 -2019届高三半月考历史试题(2018.9)参考答案1-
25、10DDBAA ADCBA11-20ADBAB BDCCD21-30CDBBC BCBBD 31-32BC33 (1)背景:佛、道两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冲击;儒学的内在缺陷。 (5 分)(2)观点:孔孟儒学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仁” ;主张舍生取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宋明理学认为道德修养是治学做人的根本;强调自我修养;强调修心。 (12 分)价值: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入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社会进步。 (任 4点,合理即可) (8 分)34示例 1:论题: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民办向官办发展)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
26、央集权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代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杨儒家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示例 2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日标;在教学方
27、式上,帅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示例 3: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示例 4 :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35 (1)背景: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9 分)(2)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
28、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 (6 分)36 (1)内容:动员民众参军;增产节约;募集资金;鼓励妇女参加生产。 (8 分)(2)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保证兵源;推动战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充实战略物资;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 (7 分)37 (1)政治上:减除酷刑;经济上:减轻赋税,鼓励农民生产;稳定币制,放宽对商人的限制;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人口增长。作用: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9 分)- 12 -(2)史实:打击政敌,排除异
29、己;大封诸吕,培植外戚势力。 (4 分)消极影响:造成外戚干政并引发叛乱,加剧了西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2 分)1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要求皇帝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这地方私自印历会会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故 D项正确;材料与民间的商业行为无关,故 A项错误;东川节度使自己统领的就是藩镇,故不可能打击自己的势力,故 B项错误;东川节度使的行为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故 C项错误。2D【解析】【详解】广义的民主是不受政府控制的民主, “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否则将被剥夺其公民的权利”说明雅典民主限制了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自
30、由,故 D项正确;材料要求公民不要保持中立,显然不是规定公民之间不允许争执存在,故 A项错误;材料并不是鼓励派别竞争,故 B项错误;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力,但要求不要“保持中立”故 C项错误。3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是法国政局比较较稳定的时期,在此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由此可知政局稳定会推进了经济发展,故 B项正确;民主制度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故 A项说法错误;法国工业革命尤其特殊国情,这不能说明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故 C项错误;材料在论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故 D项和材料的逻辑关系不符,故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
31、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4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 年前后,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人城市,故 A项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26 年北伐战争,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 ,联系所学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的知识分析解答。5A【解析】- 13 -【详解】土地流转加速
32、,表明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进入市场,以商品的形式进行流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 A项。土地流转加速也导致土地集中,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改变土地的封建私有制性质,排除 B、C 项;土地流转只是改变土地所有者,没有改变农村生产方式,排除 D项。6A【解析】【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是 19世纪中期,题干材料涉及 1851至 1871年英国女性在某些领域雇用人数的增加和 1851至 1911年女性职员比例上升的现象,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由仅负责家务管理到可参与劳动,故 A项正确;材料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导致,不是民主政治的进步,故 B项错误;男性远离故乡不符合英国工业革命时
33、期的社会特征,故 C项错误;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不符合材料主旨原因,故 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英国女性就业人数的变化来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此题为最佳型选择题,解答关键是把时代特征与英国女性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相结合分析,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ABCD 项都是女性就业人数和女性职业比重增加的原因,所以采用排除答题最好。7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可以看出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说明技术与管理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故答案为 D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是从南方金属矿和北方煤矿的比较中说明技术和
34、管理的重要性,排除;一战期间,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排除 C项。8C【解析】【详解】“流转”是流通转让的意思,目的是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新的政策,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故答案为 C项。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集体所有,排除 A项;这一政策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不是废除,排除B项;农民仍然拥有土地承包权,排除 D项。【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
35、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农村土地仍然实行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所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中。9B【解析】 “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 ”表明新政符合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新政没有改变
36、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故 B正确;新政是资本- 14 -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故 A错误;CD 材料未体现,排除。10A【解析】由题干中的一国为了“保持其支配地位”会将其资源用于“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向外国提供援助以及同维持国际经济有关的成本等方面” ,就会导致其“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要保持其美元的支配地位,就要维持美元价格的稳定,而各国兑换美元会导致美国国内美元减少,所以为了维持能够兑换,就要增发美元,而增发又会导致美元贬值,无法保证其稳定,因而这一体系就会走向崩溃,故 A与上述说法一致,
37、所以选 A;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积极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导致的,故排除 B;苏联的经济困难与解体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质变,与题干中的经济不符,故排除 C;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时间很短,而且也不属于经济领域,故排除 D。11A【解析】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 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 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需要建立,故 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 D项错误。点睛: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
38、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12D【解析】 “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 “五年内赶上美国”的口号显然不符合实际,苏联存在的问题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显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故 D项正确;该改革措施并不是“对症下药” ,故 A项错误;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是赫鲁晓夫改革,故 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属于浮夸风,苏联改革并不是受之影响,故 C项错误。13B【解析】根据“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表明孔子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和经世济民情怀,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
39、,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匡正社会秩序,B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非“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排除 A;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即作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不属于“政治主张” ,排除 C;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排除 D。点睛:思想文化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希望匡正社会秩序,体现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14A【解析】法家思想强调中央集权,注重“势” “术”等, “千乘之君,以其威势也”说明是法家思想,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意思是提倡与时俱进,主
40、张改革,属于法家思想,故 A项正确;B 属于墨家兼爱思想;C 是荀子思想;D 是老子道家思想。15B【解析】 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 B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 ,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 “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 15 -影响分析解答。16B【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 、 楚才晋用 ”和“西汉时
41、,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士人”可知,中国士大夫阶层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体现出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故 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 D。17D【解析】材料说明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因此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故答案为 D项。A、B 项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C 项强调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8C【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
42、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 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 A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 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 D项错误。19C【解析】【详解】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指的是思想上的统一,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上的统一,在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下,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以巩固封建统治,故 C正确;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而不能确保思想上的统一,故 A错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适应了国
43、家统一的需要,而不是君主专制的需要,排除 B;材料涉及的是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的关系,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地位问题,排除 D。2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在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的,是神话封建统治的,所以,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就是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21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学校的必读书目均包括历史书籍,
44、说明历史学科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故答案为 C项。材料只显示历史学科的必读科目,没有反映“多元化” ,排除 A项;B 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考试从隋朝时期开始,与表格中的时间信息不相符合,排除 D项。22D【解析】这一现象发生舆论转变说明当时社会思想发生转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朝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很明显看出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忠君伦理观念的提升使得人们观念- 16 -发生转变,因此本题选择 D选项。A 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角度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出思想领域的变化;B 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对社会道德妄加评判,不同时代对社会道德定义是不同的;C 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
45、,民意的变化还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变化。点睛:解答本题我们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材料中反映出社会舆论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上的转变。由此就可以将本题变为思想领域变化的问题,答案很容易就能够选出。23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的“尊老”之风,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 B项。材料还涉及商朝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 A项;C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D项。24B【解析】材料信息是由秦代到汉代家庭规模的变化,结合所学,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 “父母在不分异”体现儒家的
46、孝道,故 B项正确;秦朝和汉朝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无法体现材料变化的原因,排除 A项;材料无法体现“田庄经济” ,排除 C;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故 D项错误。25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与新兴的市民追求自我的意识是吻合的,所以这一变化客观上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C项正确。心学成为明中后期社会思想的主流,与专制皇权的强化无关,排除 A。尽管心学取代程朱理学的地位,但心学也是儒学,即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削弱,排除 B。封建伦理价值观未发生变化,排除 D。26B【解析】【详解】“忠孝之意,表于经文”说明高僧慧远主张儒佛融合,体现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被
47、儒家思想同化的特点,故 B项正确;佛教受到儒家思想的同化,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 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佛教思想和儒学的融合,不是对立,故 C项错误;儒家思想是吸收佛教思想,不是佛教发展儒家思想,故 D项错误。27C【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的“心” ,与“仁政” “独尊儒术” “经世致用”等思想无关,故 ABD项排除;依据“万化根源总在心”可得出此诗反映的是“心”是万物的本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故 C项正确。【点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明确其论述的内容是“心是万物的本源” ,得出是
48、心学的思想,与备选项对比判断出正确答案。28B【解析】【详解】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其灭欲的目的都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理,是从整个社会层面而言,也即维护社会秩序。格物或格心是手段,其落脚点还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理,成贤成圣的境界- 17 -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体现了社会责任感,故 B项正确;儒学哲理化是理学思想哲学表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项错误;理学和心学都是维护统治阶级思想统治需要,故 C项和 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9B【解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对儒家所构建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道教和佛教盛行,对儒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威胁。故 B项正确。儒学走向没落与材料主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 A项错误;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属于儒学受到冲击之后表现,不是原因,故 C项错误;佛教道教学说的扩张性不是材料现象反映的原因,故项错误。30D【解析】王阳明提倡“致良知”的思想,良知就是道德修养方法,材料中“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信息体现出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故 D项正确;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保守性,故 A错误;材料没有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思想,故 B错误;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思想,故项错误。31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 ,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 ,说明该思想家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