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9 月份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A.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B.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D.甲墨、乙法、丙道、丁儒2.著
2、名哲学家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 “孔子释礼为仁 ,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在这种日常现实世间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慰安。 ”据此对儒家思想分析正确的是()A.独善自我修养,兼济天下 B.主张“重利轻礼”C.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D.外在的“仁”改造内在的“礼”3.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
3、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4.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5.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班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
4、 2 -党,称合逆乱” ,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葛洪的主张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6.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7.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
5、万岁实质是宣扬()A.大一统 B.强化中央集权 C.皇权至上 D.君权神授8.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A.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B.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C.促使君主“无为而治”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9.历史学家钱宾四指出,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举荐孝廉 B.征召贤良 C.独尊儒术 D.设立太学10.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
6、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11.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 “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宗教神学意识 B.完成了伦理纲常思想的建构C.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D.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
7、的需要- 3 -12.史记载: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3.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 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 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14.宋代以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
8、张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15.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 ”这一规定表明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B.经济发展促进了道德提升C.儒法结合成为统治思想 D.司法灵活且凸显儒家伦理16.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 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 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 B.理论化思辨化的
9、儒学形成C.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D.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17.张载集写道:“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行“基于此认识,宋代理学家A.力主构建新的儒学体系 B.认为道家思想危及社会C.彻底抛弃了佛教的思想 D.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18.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19.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 4 -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
10、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 B.程朱理学的盛行C.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 D.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20.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 ,周的“秩序井然” ,战国的“清新” ,汉的“凝重” ,六朝的“消瘦”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 ,元的“粗壮豪放” ,明的“敦厚繁丽” ,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 、战国的“清新” 、唐的“丰满华丽” 、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A.宗法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B.宗法制、 “
11、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C.郡县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思想D.郡县制、 “罢黜百家” 、政治腐朽、理学盛行2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2. “他”肯定理离不开物,认识事物之理就必须“与物接” ,所谓的格物穷理也就包含了接触自然界具体事物而认识其规律之义,含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他”是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王夫之23.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 。 “鹅湖之会,论及
12、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 B.道统思想之争C.理气关系之争 D.治学方法之争2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5.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于是,佛教提出了“佛法据王法以立”的主张,僧人也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 护国寺” ,有的则称“报国寺” 。这-
13、5 -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C.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26.李贽在谈及藏书时说:(此书)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见解与世不相入” ,只能“藏之后世” 。李贽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该书A.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C.指斥封建等级观念 D.抨击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2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 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
14、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2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29.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儒之出也惟经济离此一路即另著一种四书 五经 ,一字不差,终书生也,非儒也。 ”颜元认为“儒”应该( )A.追求物质财富 B.提倡工商皆本C.践行
15、经世致用 D.讲求重义轻利3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富足百姓,移风易俗C.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II 卷(非选择题,其中 31 题 18 分,32 题 22 分,共 40 分)31.(18 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
16、君如寇仇。孟子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4 分(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 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0 分32.(2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17、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
18、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4分(2)有的学者认为王阳明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请根据材料二中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论证这一观点,并分析其思想主张的社会影响。10分(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7 -(8分)- 8 -试卷答案1. C2.A3.B4.C5.B6.C7.D8.A9.C10.A11.C12.D13.D14.C15.D16.B17.A18.C19.B20.A21.C22.A23.D24.C25.C26.A27.
19、B28.D29.C30.B其中 1、12、23(改编题)31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4(2)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4(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褚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6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需要432.(1)董仲舒将儒学加以改造提出了“天人感应” 、 “大一统” “三纲五常”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4(2)主要思想主张:反对外在权威,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反对绝对权威,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提倡四民平等,具有进步的平等观;提倡博大宽广的人爱思想(即博爱思想) 。这些思想中蕴含着与传统思想不同的启蒙精神。6影响:客观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促进了个人价值的觉醒,对晚明以来至清初的启蒙思潮具有引发意义。4(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