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1083201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注意事项:所有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写在题号相应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客观题用 2B 铅笔涂,主观题用黑色 0.5mm 中性笔解答。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春节民俗艺术对年味的强化吕品田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乐总动员”的狂

2、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

3、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

4、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 2 -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因为交通受阻,时

5、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6、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关联越来越淡化,每年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前“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让一些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

7、审美期待。B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因为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健康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C有人在网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B在国人的审美

8、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C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9、他留下这样遗愿。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 1947 年 12 月 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 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

10、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1953 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 40 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

11、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 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 4 -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 年 9 月重返北京。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

12、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1982 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

13、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从 30 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相关链接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 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

14、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周汝昌诗一首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 ,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B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C周汝昌认为, “

15、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 5 -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和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D. 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其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5.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6 分)6.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 分)7.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看法。(8 分)二、古

16、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7 分) (8-11 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

17、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

18、益畏之。(选自汉书高帝纪)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6 -A.高祖常徭咸阳 徭:服徭役。B.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与交好。C.从之客,因家焉 家:安家。D.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坐:坐下。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10.下列

1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4 分)译文:后人至

20、,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4 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王勃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注】津涂:道路。岑:小而高的山 堰:拦河蓄水的土坝。砧:捣衣石。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7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E前三联,写

21、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13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 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 , 。 ”(2). 离骚一文中描写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 ”(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4) 归园田居 (其一)用鸟和鱼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 , 。 ”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15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次在浦东的参观尽管浮光掠影,但是

22、仍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C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D在这样的环境下,观众的情绪非常放松,要知道,这在以前可是难得一见,向来,观众进了音乐厅,就预备要保持两个小时左右的正襟危坐,连咳嗽都是能忍则忍的。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联合国设立了“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促进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B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作好宣传解释工作

23、。C2017 年全国将执行高考新方案。语文、数学作为两门必考科目在新高考中分量加重,而英语不在纳入统一高考。D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17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现实中,我对一些生活的真相,真的不明白,有时明白了也不敢面对。,。;,。于是,我便用自己的键盘,通过自己- 8 -的书写来极力探寻、揭示一些真相。但也不能说穿 真相和快乐是不能并存的有时对一些真相识穿了 面对真相的生活是不快乐的真相比谎言更可怕 面对真相我们有时会说谎,会唯唯诺诺,顾左右而言他A B C D18.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24、一项是:(3 分) ( )A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解元。B.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D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19.请联系课文及自己所学,根据上联,对出下联(3 分)上

25、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下联:20阅读下面图表,按照要求回答问题。(5 分)春晖中学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对 1000 多名在校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如下:中学生阅读方法调查结果方法 随便翻翻,了解大意 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 摘抄好词佳句 能有选择性的精读、品读结果 57% 23% 15% 18%(1)用简明的语言介绍调查表所包含的信息。 (2 分)从图表中可知: (2)对所概括的信息进行简要点评。 (3 分)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按要求作文。(60 分) 马和骆驼一辈子谁走的远?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了,而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的。一个聪明人一辈子创造的成就不一定比一个笨的人创造的多,即使是爱迪生小时候也被认为是个白痴。所以,永远不要用你的现状去判断你的未来,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获得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俞洪敏- 9 -人生因坚持而精彩,世界因坚持而绚丽。请联系现实,以“坚持”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