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2练习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085019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2练习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2练习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2练习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2练习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2练习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薛 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西登咸阳 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 “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咸阳:即都城长安。傅岩、首山:诗人家乡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山,即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

2、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答案 B解析 B 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2

3、)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两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 在“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句中,动词有“驱”“越”“顾”,抓住这三个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寄韩潮州愈 贾 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2注 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

4、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浪西楼:潮州名楼。(1)对诗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笔力奇横,一开头就表达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往,表达了诗人过去同韩愈在一起时曾经有的深情厚谊。B.诗的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同韩愈分别后的情况,表明作者同韩愈如同古人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般肝胆相照的情谊。C.诗的颈联写的是诗人对韩愈贬官赴任途中和上任后境况的想象,在物景烘托中透露诗人对韩愈的深沉的关切心情。D.诗的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表达出作者对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终会昭雪的愿望和信心。答案 A解析 “直到天南潮水头”

5、指的是韩愈被贬至潮州一事。A 项,“表达了诗人过去同韩愈在一起时曾经有的深情厚谊”理解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诗人甘愿陪同韩愈一起受苦的深厚友情。(2)请对颈联中的“悬”和“浸”二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的忧虑和关切之情。解析 “悬”“浸”二字都是动词,一高一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韩愈被贬之地环境的恶劣。表达了诗人对韩愈的担忧与关切。(符合这个意思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 曹彦约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 。天

6、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注 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D.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

7、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答案 B3解析 B 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的说法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解析 对诗眼的捕捉,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本诗的诗眼应是“惊”字。至于对情感的分析,从诗中的“为兄寿”“念母慈”“终是客”等词语不难得出作者滞留舒州

8、,感慨时光飞逝,担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点绛唇途中逢管倅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注 赵彦端:宋代词人。几十年从宦生涯,漂泊流离。这首词大概是作者晚年在旅途中所作。管倅是他的友人。(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憔悴”二字写出二人容颜的瘦弱疲惫,“天涯”则点出二人相隔之远,“情如故”则点明二人久别重逢,情谊如同当年。B.故人在漂泊的途中相遇,可谓“他乡遇故知”,可惜相聚短暂,转眼离别。“何遽”二字意思是“多么匆忙”。C.阳关指古曲阳关三

9、叠,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聚散匆匆,怎能不伤怀、悲切!只能唱一曲以遣情怀。D.“行人”指漂泊的游子,“我”与朋友都是命运不由自主的“行人”,羁旅他乡,还要送别友人,一个“更”字道出这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答案 A解析 A 项,“憔悴”也指二人处境困苦。“天涯”,此处指他乡。(2)从写景、抒情和构思的角度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二句的妙处。参考答案 写景角度: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寒蝉鸣”为听觉,“斜阳暮”为视觉。抒情角度:寓情于景。凄切的蝉鸣和黯淡的斜阳烘托了诗人浓重的愁情。构思角度:以景结情。结尾不直抒胸臆而以景物描写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解

10、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情感抒发的角度和构思角度来作答。先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寒蝉”“斜阳”“暮”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凄苦心情。“寒蝉鸣”为声,“斜阳暮”为色;“寒蝉鸣”为听觉,“斜阳暮”为视觉,这样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多感觉的移借,派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用凄切的蝉鸣和暗淡的斜阳烘托了诗人浓重的愁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 苏 轼4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

11、檐。试扫北台看马耳 ,未随埋没有双尖。注 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作此诗。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淫雨写起,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B.第三句重在表现天气寒冷。作者只觉被褥毫无暖意,如同水泼在上面。C.庭院里雪光反射在书斋的帷幔上,明亮而刺眼,作者误以为天将破晓。D.第六句写景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营造出明净清亮的美妙意境。答案 A解析 A 项,首联“黄昏”点明时间,天气由落雨变成落雪(势转严)。这一联没有对时局的暗示,也未突出作者的心情紧张。(2)本诗尾联中“未随埋没有双尖”一

12、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高耸起,没有被雪覆盖,生动地描摹出了马耳山的形象。诗句表面上在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是以马耳山自况,含蓄地表达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志向的坚定。解析 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入手。诗中“未随埋没有双尖”生动地描摹出了马耳山没有被雪覆盖的形象,表面上在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是以马耳山自况,表达了作者的自信和坚定的志向。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

13、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B.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C.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D.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答案 B5解析 B 项,“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分析错误。“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叫声,都含有悲凉的情味。(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参考答案 颔联中诗人用“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这些浅显的语言描写了在战乱后,和自己有相同际遇的朋友相逢。“相逢征战后”流露出朋友相逢的喜悦之情,“白首”“青春已过”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岁月流逝的深层感慨,“征战”“乱离”表达了社会战乱动荡、个人身世坎坷带给诗人的痛苦之情。解析 颔联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移家”“白首”“征战”后相逢。作者还抒发了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已尽。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句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