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讲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考点1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转化变化学案.docx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1090877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讲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考点1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转化变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讲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考点1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转化变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讲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考点1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转化变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讲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考点1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转化变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讲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考点1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转化变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考点 1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转化变化知识条目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1.物质的分类方法 b b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b c3.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b b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b b5.胶体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a a一、物质的分类1无机化合物分类Error!Error!2氧化物分类酸性氧化物CO2、SO 2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 =盐水 如 CO2Ca(OH) 2=CaCO3H 2O酸性氧化物水= =可溶酸 如 SO3H 2O=H2SO4SiO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 H2SiO3,因为 H2SiO3难溶碱性氧

2、化物CaO、Na 2O 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 =盐水 如 CuO2HCl= =CuCl2H 2O碱性氧化物水= =可溶碱 如 CaOH 2O=Ca(OH)2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 CuO、Fe 2O3等不能与 H2O 反应生成难溶碱。两性氧化物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如 Al2O36HCl= =2AlCl33H 2O、Al 2O32NaOH= =2NaAlO2H 2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能跟酸起反应,又不能跟碱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如 CO、NO 等。过氧化物H2O2、Na 2O2等氧元素为

3、1 价的氧化物,含有 O (过氧根离子),化学性22质与一般氧化物不同。如 2Na2O22H 2O=4NaOHO 2二、物质的转化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应注意: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归为物理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都是化学变化。2化学反应的分类分类依据 化学反应分类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多少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依据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的热效应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依据是否有离子参加 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依

4、据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 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三、分散系性质比较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 10 9 m 109 m10 7 m 10 7 m外观 均一、透明、稳定 多数均一、透明、稳定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分散质微粒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许多分子集合体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实例 食盐水、碘酒烟、云、雾;肥皂水、淀粉溶液;有色玻璃泥水四、胶体的性质与应用1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与入射光垂直的角度可看见明亮的光路,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2吸附性自来水含有铝和铁的化合物时,溶于水产生氢氧化铝胶体或氢氧化铁胶体,吸附水中

5、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例 1】 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ANa 2OBCa(OH) 2CHClODK 2CO33【解析】 Na 2O 属于氧化物,则 A 选项正确;Ca(OH) 2属于碱,不是氧化物,则 B 选项错误;HClO 属于酸,则 C 选项错误;K 2CO3属于盐,并非氧化物,则 D 选项错误。【答案】 A【提炼】 本题考查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分类,难度不大。如果再细分,要注意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等,要注意区别。【例 2】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B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

6、加C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D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有单质【解析】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因此产物是盐和水的反应并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则 A 选项错误;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加,则 B 选项正确;已知SO22H 2S=3S2H 2O,该反应的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但并非置换反应,则 C 选项错误;已知 Ca(OH)2=CaOH 2O,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但是产物中没有单质,则 D 选项错误。【答案】 B【提炼】 反应类型的考查难度不大,常见的易错点在于氧化还原反应和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7、的关系,记住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例 3】 下列分散系属于悬浊液的是( )A牛奶 B蔗糖溶液 C泥浆水 D氢氧化铁胶体【解析】 牛奶属于胶体,则 A 说法错误;蔗糖溶液属于溶液,则 B 说法错误;泥浆水属于悬浊液,则 C 选项正确;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则 D 选项错误。【答案】 C【提炼】 本题考查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区分。要注意胶体还可以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应识记常见的胶体有烟、云、雾;肥皂水、淀粉溶液;有色玻璃等。【例 4】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 1nm100nm 的材料,纳

8、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是溶液 是胶体 具有丁达尔现象 不能透过半透膜 不能透过滤纸 静止后会出现黑色沉淀。其中正确的是( )ABCD【解析】 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可以透过滤纸,另外胶体均一稳定,静止后不会出现沉淀。则正确。4【答案】 B【提炼】 关于胶体知识的几点提醒:(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2)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是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

9、溶液是胶体;(3)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且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4)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最简便办法是丁达尔效应,而浊液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法来判断。【例 5】 取少量 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_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 NaOH 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此反应属于_。(2)在小烧杯中加入 20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 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色,即制得 Fe(OH)3胶体。(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 2

10、0mL 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 1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 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_。(4)取乙烧杯中少量 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 HI 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先出现红褐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用稀盐酸代替稀 HI 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_。【解析】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即 Fe2O36HCl=

11、=2FeCl33H 2O,FeCl 3溶液呈棕黄色。(1)向 FeCl3溶液中滴入 NaOH 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2)此小题主要考查 Fe(OH)3胶体的制法。(3)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这一点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4)HI 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 能使 Fe(OH)3胶体聚沉,H 使其溶解,生成的 Fe3又能氧化 I 生成 I2;而 HCl 只能使其先聚沉再溶解。该题涉及胶体的聚沉,Fe(OH) 3的碱5性,HI 是强电解质,具有酸性、还原性等性质。分析时的关键在于 Cl 比 I 还原性弱,Cl 不能还原 Fe3 ,故导致现象不同。【答案】 Fe 2O36HCl= =2F

12、eCl33H 2O 棕黄(1)FeCl33NaOH= =3NaClFe(OH) 3 复分解反应 (2)红褐 (3)乙 胶体和溶液(4)Fe(OH) 33H =Fe3 3H 2O2Fe 3 2I =I22Fe 2先出现红褐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提炼】 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时,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作聚沉。本题中,向 Fe(OH)3胶体中滴加一定量的稀 HI 溶液,首先考虑 I 能使 Fe(OH)3胶体聚沉,还要考虑 H 使其溶解,还要考虑生成的 Fe3 能氧化 I 生成 I2,从而得出最后结论。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