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16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件北师大版.pptx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1091007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59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16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件北师大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16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件北师大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16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件北师大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16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件北师大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16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件北师大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6 课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ART THREE,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课时主题】,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我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在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取得丰硕成果。香港和澳

2、门的回归,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确立,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开创了新的前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繁荣引起世界瞩目。进入新世纪,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考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急切盼望着尽快消除“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

3、果,纠正在“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冤假错案。 “两个凡是”受到邓小平等同志的批评和抵制。 (2)开始:1978年5月,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头版公开发表。 (3)意义: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央工作会议 时间:1978年11月 内容: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意义: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指导思想,这篇纲领性讲话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也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划时代历史文献。,(2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内容: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会增选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并选举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次全会就体现党的指导思想及决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实际作用来看,邓小平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领导集团的核心。,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

5、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次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特别提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它实质上是“左”倾错误的继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1.农村的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1978年初,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强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和支持农民经营自

6、留地、家庭副业和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这些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的政策,受到农民的拥护。 (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了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中央的肯定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迅速推广,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易混易错】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由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人民公社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农民享有生产自主权。,考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

7、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由此,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各地按照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 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全面展开。同时,在国家的扶持和引导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个体经济、

8、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原先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较大的改变。 【易混易错】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这一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虽然是非公有制经济,但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9、,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2)意义:经济特区的创办很快就取得显著成就,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2.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 (1)表现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国家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10、。 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由沿海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纵深地区推进。珲春、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九江、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首府)城市,相继对外开放。 (2)开放格局: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考点三 对外开放,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001年12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考点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与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11、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2)中共十三大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设想,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时间:1992年。 内容 A.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

12、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

13、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总结了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

14、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3)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回顾和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5、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大会号召全国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考点五 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1.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由此,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

16、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将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实施纲要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批民族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利,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宪法还确定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 县3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管理本民族、 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这就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这成为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2.各民族共同发展 (1)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古包头钢铁联合企业、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克拉玛依油田) (2)到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藏外)陆续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获得了根本的社会解放。同时,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工业的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工业开始逐步兴起,单一的经济结构得到初步改变。(3)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18、自治法,它在总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础上,规范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4)国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 (5)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考点六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1.“一国两制”的构想 (1)时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 (2)提出者:邓小平。 (3)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4)基本内容:在祖国统

19、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方针,它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特别提示】 “一国两制”的核心和前提就是一个中国,“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最终首先是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 香港

20、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 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 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 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 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

21、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国大陆与台湾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发展。 (2)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3)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4)进入21世纪,中央政府领导人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提出不断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强调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并通过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特别提示】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22、最初是用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易混易错】 香港、澳门问题是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产物,港、澳回归祖国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海峡两岸统一属于中国内政问题。,考点七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1.2008:舞动的北京,发展的中国 (1)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标志。 (2)“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实践这些理念,成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和社会建设水平的一次重要展示。 (3)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23、,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2.“中国速度”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初步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对外开放由点到面、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2)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成就,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速度”。其中,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3.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城乡居民逐渐告别了物质生活相对短缺的时代,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出现了历史性巨变。 【易混易错】 过去人们的服饰,色彩和样式单一,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这并不是人们的审美观念落后,而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物资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所以衣服的供应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一。,重难拓展,拓展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次农业生产的调整,重难拓展,拓展二 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