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2018 江苏大联考二模)有学者认为,先秦儒家之所以强调家庭孝道,不是要把家庭孝道凌驾于社会公德、正义之上,而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这就要求家庭中的儿子应具有健全的分辨是非善恶的智慧。这说明先秦儒家强调的孝道( )A.以“仁”“礼”为核心 B.目的在于培养个人品德C.要求个人应具备“理性” D.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2.(2017 江苏苏州一模)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载:“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严
2、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上述材料处应分别填入( ) A.儒家、墨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3.(2017 江苏南通一模)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之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4.(2018 江苏南京三模)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3、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5.(2017 江苏宿迁模拟)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6.(2017 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
4、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2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二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二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原7.(2017 江苏常州一模)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8.(2016 江苏苏锡常镇二模)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
5、 A.孔子 B.董仲舒C.王阳明 D.李贽9.(2017 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模)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以故不徒朝廷官吏视为邪说,即为东林首领之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教,一任心裁。”该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黄宗羲10.(2017 江苏如皋调研)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 )A.反对孔子权威 B.反对封建礼教C.抨击君主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11.(2017 江苏三市三模)民国书
6、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312.(2018 江苏四市一模)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狼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这表明( )A.中原百姓排斥北方民歌 B.政权并存引发艺术转型C.宋词高雅易于谱曲传唱 D.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13.(2018
7、 江苏南通等七市三模)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14.(2018 江苏镇江二模)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下列与他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 )15.(2017 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
8、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围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二、非选择题(共 11 分)16.(2018 江苏淮安期中)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4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但这两类人只占社会的极少数,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他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通过“渐民以仁,
9、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使整个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材料二 “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摘编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
10、(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实施带来的影响。(4 分)(2)据材料二,概括“学为圣人”的主要途径。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5 分)5(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2 分)6答案全解全析一、选择题1.C 由材料可知,先秦儒学主张的孝道是以家庭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最终维护社会秩序。而孝道的基本要求是个人要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即具备“理性”,C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先秦儒家强调孝道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而非培养个人品德,B 项错误;人文主义的内涵是肯定人,否定神,材料没有信息体现,D
11、 项错误。2.A “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名分制度,属于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属于墨家思想;“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属于法家思想。答案选 A。3.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题干中的“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仁、义、礼、智之四德”就可以判断出这是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的继承,他提出了“仁政”思想。答案选 A。4.A 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 A
12、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与荀子思想不符,故 B 项错误;“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是道家的主张,故 C 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 D 项错误。5.B 材料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6.C 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而董仲舒是西汉儒学家,A 项错误;程朱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人性观,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仁”,而朱熹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同导致了人性的差别,显然二者认为人性均与阴阳二气有关,C 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D 项错误。7
13、.C 材料中的“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表明“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8.C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与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物欲牵蔽”相符,C 项正确。孔子、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中“物欲牵蔽”的信息不符,A、B 两项排除;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材料信息不符,D 项排除。9.C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
14、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C 项正确。710.A 据材料“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可以得出这位思想家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说明其反对孔子权威,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和封建礼教有关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和君主专制有关的信息,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故 C 项错误;和经世致用有关的信息,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故 D 项错误。11.B 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复兴的信息,A 项排除;“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表明民众需
15、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B 项正确;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只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解读,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雕版技术革新的信息,D 项排除。12.D 根据“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可知,北方的音乐和宋词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南方的文化交流,表明宋朝的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D 项正确。A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艺术转型”,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中“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不符,排除。13.D 材料中关于包公戏的复杂面貌的叙述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的诉求,即京剧也是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D 项正确。材料没有对京剧和包
16、公戏进行比较,A 项不正确;B 项“开始”的说法不正确,古代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C 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不正确。14.B 材料“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描述的是文人画的特点,王冕的墨梅图是文人画的代表作,B 项正确。玄秘塔碑属于楷书作品,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与材料中“离形得似”不符,A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送子天王图是人物画,均与材料中“离形得似”不符,C、D 两项错误。15.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类中国画不仅讲求意趣,而且融诗、书、画于一体,故此类绘画应属于文人山水画。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故 A 项错误;步辇图属于人物画,故 B 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属于
17、风俗画,故 C 项错误;墨兰图属于文人山水画,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答案 (1)主张: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或“中央兴办太学、地方郡国设学校”)。(2 分)影响: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2 分)(2)途径:致良知。(1 分)同: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2 分)异:董仲舒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阳明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2 分)(3)价值: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2 分)8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可得出董仲舒主张建立从中央到地
18、方的教育体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第(2)问根据“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即可得出途径是致良知。结合材料,从材料一中“经过教化才能成善”和材料二中“明(人)伦”“德教”“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可得知相同点: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从材料一中的“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二者的不同点:董仲舒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阳明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