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093195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汝州市实验中学 2018-2019 年高一上期末模拟试题历史试题范围:必修一第卷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B. 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C. 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D. 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答案】D【解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导致王室衰微,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华夷之争信息,A 错误;不复存在不符合事实,B 错误;C 中契约解体说法错误。2.有学者说,汉初改变秦朝单纯郡县

2、式的中央集权体制,改而采取了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地方适当分权的行政体制。该学者所述的这一行政体制A. 导致了刺史制度的产生B. 导致了汉初的政治动荡C.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加强D. 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地方适当分权的郡国并行制,地方封国力量逐渐壮大,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出现了被称为“七国之乱”的诸侯国叛乱,造成了汉初的政治动荡,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制度,并非因郡国并行制而设立;C 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体现皇权专制的加强;D 选项

3、错误,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 2 -集权,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3.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 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 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宗法制衰落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排除 A;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B;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排除 D;题干指出东晋南朝之际修撰、收藏家族谱牒成为官民普遍重视的工作,此亦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

4、,这是彼时九品中正制下,以家庭出身、门第选拨官吏,士族享有显著政治特权,修撰谱牒与社会地位的保持和维系直接相关,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故选 C。4.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不强调贵族政治。5.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害了自

5、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A.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B. 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C. 自由民是社会的主体阶层D. 法律掺杂原始落后习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则被驱除出- 3 -境,奴隶则可能被判处死刑”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存有极大的局限性,故本题应选 A 项;题目中未涉及平民与贵族的抗争、自由民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落后习俗,故排除 B、C、D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6.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

6、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 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B. 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C. 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D. 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知孟德斯鸠认为,意大利各民族仅因特殊的法律规定便取得了罗马公民的身份,并非具有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社会地位、荣誉感方面的意义,导致各民族对罗马的认同度下降,罗马的统治失去凝聚力。因此

7、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罗马统治基础的扩大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各民族对罗马的认同感降低,无法得出其社会矛盾加剧;D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各民族对罗马的认同感降低,罗马的统治失去凝聚力,不利于罗马帝国的统一。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7.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 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B【解析】- 4 -抓住题干

8、关键信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成为了议会的国王,两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故 B 项正确;权利法案通过后,国王仍拥有行政权,故 A 项错误;C 项与材料“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的信息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而题干说的是光荣革命,故 D 项错误。点睛:题干关键信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8.1692 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任职法案 ,被上院否决,次年重提之,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直到 1707 年做了有利于国王的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

9、通过。这说明A. 议会的立法权已经丧失B. 英王仍然掌握着立法权C. 英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D. 权力部门间存在着制衡【答案】D【解析】“被上院否决、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等字眼体现的是权力部门之间是存在着制衡关系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议会仍然掌握立法权,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英王不掌握立法权,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政体实行君主立宪,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A. 西方挑

10、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B. 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 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 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是对清政府的“华夷观念”不满,而不是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故 A 项错误;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爆发,所- 5 -以 B 项说法错误;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不符合近代外交理念,故 C 项错误;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体现了等级观念,说明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故 D 项正确。10.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A. B. C. D. 【答

11、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是在 1895 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开辟的通商口岸是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并无重庆;B 选项错误, 天津条约中开辟了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十个通商口岸,并无重庆;D 选项错误,辛丑条约中并未开辟重庆作为通商口岸。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6 -11.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

12、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 中国军事的落后B. 中国科学落后C. 中国无世界知识D. 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从这个角度分析可知 C 项符合题意。ABD 项是从中国的科技、人才和军事角度,都不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12.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 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C.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D. 都是巩固太平

13、天国的纲领和方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前者具有落后性、空想性,而后者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其目的都是巩固政权,所以 ABD 项表述正确,二者不存在继承发展的关系,C 项符合题意。考点: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3.1942 年 1 月,中国政府派出 10 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 130 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A. 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B. 中华民族全民族

14、抗战的巨大威力- 7 -C.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D. 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42 年 1 月,中国政府派出 10 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 130 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故 A 项正确;B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4.1947 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 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A. 全国扩大解放区B. 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

15、向战略反攻C.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D.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答案】B【解析】材料“1947 年底” “20 年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故 B 项符合题意;AC 不符合“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D 是在 1949 年初。15.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在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指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应是A

16、.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从“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可以看出,这场战役是在- 8 -淮河沿岸,所以可以确定是淮海战役,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发生在中国东北;C 选项发生在北京和天津;D 选项发生在南京。点睛:解答本题可以从地理位置入手。材料中提到的地理位置主要就是淮河沿岸,所以我们就基本可以确定是淮海战役。再根据其他选项内容进行比对,一一排除即可。16.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 1937 年和 1938 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的抗战A. 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B. 有利于开

17、辟敌后战场C. 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 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是片面抗战路线,故 A 项错误;国民党的积极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敌后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条件,故 B 项正确;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主要是中共的贡献,故 CD 两项错误。点睛:材料中关键信息点是“国民党在 1937 年和 1938 年” “抗战是比较努力的” ;根据时间点和国民党抗战两个条件从中找出答案即可。17.巴黎公社成立时期,一位在巴黎的俄国人说:“破天荒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不是沽名钓誉者,不是空谈者,而是劳动的人,真正来自人民的人。 ”材料中的“破天荒”实际上

18、反映了巴黎公社A.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B. 倡导公仆意识和精神C. 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巴黎公社。依据材料中“来自人民”的信息说明巴黎公社实现了劳动者掌握国家政权,也就是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为无产阶级革命积累了经验。故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仆意识,只涉及政府人员的来源;C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制度,巴黎公社发生于城市,缺少农民阶层的参与,没有建立人民

19、民主专政;D 选项- 9 -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虽然发生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并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正确答案为 A 选项。18.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 “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 。这说明A. 二月革命时机并不成熟 B. 当时的各政治党派害怕革命C. 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D. 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答案】D【解析】材料“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说明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 “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

20、罢工运动”说明 B 项错误;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9. 1960 年 1 月 28 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A. 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 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 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 “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

21、树立了良好范例” ,可知这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A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 项错在“开始重视” ,C 项错在“首次打开” 。所以答案选 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979 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 2010 年修改为 1:1。这表明A. 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10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司法权C. 城乡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重要内容D.

22、 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答案】D【解析】材料中表决方式的变化和选举人口比例以及差额选举的实行,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故 D 正确;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民主和科学,故 A 错误;全国人大负责的事立法权,故 B 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等,故 C 错误。21.1959 年 3 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 ;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 。这反映出台湾A.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B. 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C. 发出了谋求台湾独立的信号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答案】B【解析】

23、【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之前的称谓“红色中国” 、 “共产党中国” 、 “自由中国”有“两个中国”的歧义,后来的称谓“中共政权”和“中华民国”表明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当时台湾并未放弃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未谋求台湾独立;D 选项错误, “一国两制”提出的时间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22.2015 年 4 月 10 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发表讲话说,亚非各国领导人将于 4 月 24 日在万隆重演 60 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

24、” 。这主要是为了纪念A. 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 两大阵营形成并走向对峙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答案】C- 11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 1955 年亚非万隆会议。依据材料“2015 年” 、 “60 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 ”等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知,1955 年 4 月,亚非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在会议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因此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故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 1954 年

25、日内瓦会议 的影响;B 选项错误,两大阵营形成并走向对峙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相继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D 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提出,与材料内容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C 选项。23.1971 年 1978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4 年 1988 年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中的席位得到恢复。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中国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上当选为人

26、权委员会成员。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依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A.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由不结盟调整为结盟B.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根本出发点D.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答案】B【解析】- 12 -【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依据题干表格中“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中的席位得到恢复” 、 “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 、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

27、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 、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是不结盟;C选项错误,中国外交政策根本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D 选项错误,这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非是我国在新时期推进的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因此正确答案为 B 选项。24.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

28、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A. “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B. 美国已经被中国赶超C.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建立D. 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奥巴马的讲话表明美国的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地位相对下降,而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没有等待,而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这些国家的崛起逐渐成为世界舞台的重要力量,世界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故选 D。AB 说法错误,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C 说法错误,多极化格局尚未正式建立。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

29、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名师点睛】两极格局瓦解后,在美国凭借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同时,更多国家希望推进多极化趋势,于是,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日本跻身政治大国的努力,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世界格局日益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25.有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 13 -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 G20 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 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

30、主流B.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C. “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D.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 G20 峰会)大大增加”反映了经济区域化,说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应是经济全球化,排除 A。 “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反映了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但对材料的解读不全面,排除 B。现今的国际局势正是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格局尚未建立,排除 C。只有 D 对材料的解读最为全面。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

31、今国际局势。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 ,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材料二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

32、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 3 次4 次,凡 20 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请回答:- 14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33、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答案】 (1)政治机构: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二府三司制;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主要表现:“内向保守”是指废宰相、设内阁;设军机处,加强皇权。(2)特点: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公民内部人人平等;轮番而治。主要原因: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平民的长期不断斗争。【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第而帝国属于隋唐宋时期从三省六部制,再到二府三司制回答政治制度;第二小问依据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回答选官制度变化。第三小问“内向保守”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回答。(2)依据材料二“民主政治权利

34、” “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雅典经济、地理环境以及城邦政治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古代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应从秦朝建立、隋唐发展以及明清时期强化回答。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时间 情况或改革措施1832年在市镇中,年收入在 10 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付 10 镑以上房产租税者,在郡乡中,年付 10 镑田土租税的六十年长期田地租用者、年付 50 镑田土租税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 2 镑地税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权。1884年无论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 10 英镑价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选举

35、权。1918 英国 30 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15 -年1969年凡是年满 18 周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男女,都有权参加下院的选举。材料二美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时间 情况或改革措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1920年国会批准第 19 条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1970年国会批准 1869 年提出的第 15 条修正案,赋予各种种族肤色公民平等的选举权。1971年通过第 26 条修正案,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都获得选举权。材料三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

36、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材料四 2017 年 3 月 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应出席代表 2964 人,出席 2877 人,缺席 87 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0 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16 -全国人大网(1)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的变化。(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从古至今民主政治演变的趋势。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答案】 (1)变化:英国财产

37、资格的限制逐渐降低到完全取消。美国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从没有或没有与白人平等的选举权到与白人拥有平等的选取权。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2)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由少数人的民主到多数人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继承借鉴创新;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共同丰富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各国的政治制度要同本国国情相结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民主政治的发展。(1)依据材料一、二内容从降低财产资格限制、消除肤色种族限制、性别限制逐渐被打破等角度概括作答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2)依据材料可知从古至今民主政治演变的趋势是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民主的形式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结合上述

38、问题的作答从政治制度的借鉴和创新、政治文明的丰富性、政治制度切合国情等角度回答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28.近代中国多苦多难,无数仁人志士、阶级、政党为国家的富强和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摆脱了民族压迫,赢得了独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坏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材料二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时间 大事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

39、助学生。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 17 -学生。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三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1921 年 7 月)材料四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

40、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1923 年 6 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 (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运动范围由北京扩展到全国。(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

41、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 。积极影响: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解析】- 18 -【详解】 (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依据材料二结合五四运动相关所学可知五四运动首先由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后来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而运动范围由北京逐渐扩展到全国。(2)依据材料三“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

42、攻击的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及材料四“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相关所学可知,这一转变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世界各国人民反对超级大国干涉、控制,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争取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愿望也日益高涨。实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而建立一个相对更加稳定的、民主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结构,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

43、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一要求与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相吻合的。西方国家内部经济矛盾的发展以及欧元区的建立,中国、印度和东盟等新兴国家或区域集团的逐步崛起,俄罗斯国家力量的恢复与发展,都预示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已经开始。摘编自张宏志剧变后的反思:苏联解体与中美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 1、图 2 别反映了什么事件?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原因。【答案】 (1)事件:图 1 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解体;图 2 反映了美国到处插手他国事务,企图建立单极世界。联系: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美国企图建立单极

44、世- 19 -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时机。(2)原因:旧的世界政治格局瓦解;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国际政治民主化:新兴国际力量的不断崛起。【解析】【详解】 (1)依据图片“一个破碎的镰刀和锤子”可知这反映的是苏联的解体。依据图片“山姆大叔的单边情绪 ”可知这反映了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结合所学可知两者的联系是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时机。(2)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及材料二“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实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而建立一个相对更加稳定的、民主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结构,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 “西方国家内部经济矛盾的发展以及欧元区的建立,中国、印度和东盟等新兴国家或区域集团的逐步崛起,俄罗斯国家力量的恢复与发展,都预示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已经开始。 ”结合所学内容从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人民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新兴力量的崛起等角度分析作答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2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